摘要:在交流中,顾植山教授从三皇五帝的历史渊源出发,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三大历史里程碑,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炎黄”所指的炎帝和黄帝的深远意义。他指出,中医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等理论,强调的是健康在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5月7日,著名中医专家顾植山教授到访《欧洲时报》中东欧分社,就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次顾植山教授的访问交流是一次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在交流中,顾植山教授从三皇五帝的历史渊源出发,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三大历史里程碑,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炎黄”所指的炎帝和黄帝的深远意义。他指出,中医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等理论,强调的是健康在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五周期和六周期的结合就产生了“五运六气”。顾教授强调,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五、六周期变化规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问,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防病治病。《黄帝内经》融合了“太极阴阳”、“开阖枢三生万物”和“五行学说”的三大基本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顾植山教授解释了神农与伏羲的区别。他指出,伏羲通过天象辨别时位,属于“循因求果”;而神农通过观察地上的各种物象变化,总结了开、阖、枢三种动态,属于“执果溯因”,故称 “地皇”;神农“尝百草”,创建了植物的“药性”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神农将先天八卦转化为后天八卦,创建了洛书模式,他崇尚南方的太阳,被称为“炎帝”,由此衍生出朱鸟、太阳鸟、九头鸟和凤凰等象征;通过考古资料,顾植山教授纠正了神农是“刀耕火种”始创者的误解,指出这是一种对神农文化的不正确理解。
顾植山教授强调,“春夏养阳” 不等于春夏补阳,“秋冬养阴”也不等于秋冬补阴,这里的“阴”“阳” 指的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而非物质。他指出,“阴平阳秘”描述的是动态的平稳,关键在于“秘”和 “平”的“稳”态,不能误解为物质平衡,也不能颠倒为“阳平阴秘”。
他指出,如果将“阴平阳秘”简单解释为阴阳平衡,把阴阳关系局限在物质的概念上,就会僵化中医的思维方式。顾植山教授强调,要观时象指导临床,真正理解和应用五运六气理论。
五运六气来源于古人长期的实践,他们发现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五周期和六周期的结合就产生了“五运六气”。
顾植山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龙砂医学流派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兼首席代表性传承人。他认为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中医学的许多重要的法则出自《黄帝内经》的运气九篇大论。
《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顾植山教授通过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纠正了目前中医理论认识中的许多误区。
顾植山教授指出《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反映了三阴三阳与时间的密切关系,《伤寒论》首先是辨三阴三阳六气病位,在每一“经”下再辨证、脉、时间。张仲景结合病、脉、证、时来讨论治则方药,不能局限为单纯的“辨证论治”。现代的“辨证论治”把“证”的内涵无穷扩大了。
顾植山教授通过五运六气理论,探讨历代医家对疫病的认识,阐发疫病病因,针对SARS发病,讨论“伏燥”致病,发掘《素问•遗篇》三虚致疫说,探讨疫病发病规律,非典的发生验证了“三年化疫”规律的存在。
顾植山教授认为,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有规律可循,是可以求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言:“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知迎知随,气可与期”。
早在2003年,顾教授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SARS疫病是否会重新暴发问题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并在《疫病钩沉》一书中明确指出,“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下半年与春季气温相近的是五之气阶段,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中国再次暴发SARS疫病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事实证明了其预测的准确性。
2009年3月5日,顾植山教授提交了《2009年需加强对疫情的警惕》,对该年甲流感疫情作出第一次预测预警报告,认为“2009年是疫病多发年”;3月24日提交第二次预测预警报告,“今年发生疫情的可能极大,规模可达中等。”报告分析了2009年疫情与2003年SARS的区别:“疫情的强度应比2003年轻,但在下半年还将延续”;4月13日作出了第三次预测预警报告,“5月后可望缓解,不必担心5-7月会出现高峰。”这是成功运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疫病的典型案例。
此后,顾植山教授对2012年手足口病、2013年H7N9疫情都运用五运六气学说作出了成功的预测预警,并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预防方法,为国内传染病的防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交流之前,顾植山教授一行在《欧洲时报》维也纳中国文化中心观看了《欧洲时报》报史介绍短片
在同《欧洲时报》中东欧分社交流时,顾植山教授表示,五运六气是炎黄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中医药学的守正创新,最大的“正” 是炎黄文明之正。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上的古中医,不以治病为主要目标,以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为楷模,追求“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实现“尽终其天年”的健康理想。
顾植山教授为欧洲民众深入理解中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医疗卫生工作“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搭建新桥梁。
来源:舌尖上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