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照顾瘫痪婆婆8年不离不弃,老人临终给了张纸条 后院埋着100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1:06 2

摘要:刚下过雨的操场上,我仰头看着体育馆墙壁上歪歪斜斜贴着的”龙泉镇老年体育协会”几个字,旁边满是已经褪色的宣传口号。这几年来,我每周都会过来参加下棋活动,能碰到不少老朋友。

刚下过雨的操场上,我仰头看着体育馆墙壁上歪歪斜斜贴着的”龙泉镇老年体育协会”几个字,旁边满是已经褪色的宣传口号。这几年来,我每周都会过来参加下棋活动,能碰到不少老朋友。

“明哥,来啦!”赵老头冲我喊道,手上还捏着半根油条,油渍渗透到他发黄的衬衫口袋上。

我点点头,走到他身边坐下,从兜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华子,抖了一支递给他。他接过烟后,咬在嘴上,也不急着点,而是眯着眼睛看向远处,说:“前两天去医院看望李家老太太,没想到昨天就走了。”

“怎么这么快?”我愣了一下,前几天广播里还说她老人家今年被评为”最美夕阳红”。

“谁说不是呢,人这辈子,说走就走了。”赵老头叹了口气,“不过她那个儿媳妇确实是个好的,照顾了她八年啊。”

八年,不短了。我想起我自己的老母亲,去年腿脚不方便,我和媳妇轮流照顾了三个月,就已经累得够呛。

天上飘过一片云,挡住了下午的阳光,忽然想起这个故事值得记录下来。

李家那个儿媳妇叫丽芬,我听说她原本是县城百货商店的售货员,长得挺漂亮,性格也好,嫁给李家老二不算亏。李家老二在镇上电力公司上班,家里条件在咱们镇上算是不错的。

丽芬和婆婆原本关系就还行,婆婆是个讲理的老人,从来不那种倚老卖老的。可是谁能想到,八年前婆婆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回来后,下半身就瘫痪了。

我记得那时候正赶上镇上修路,去县医院的路绕了好大一圈,李家老二骑着摩托车,愣是在雨夜里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全家人都以为熬不过那个月了。

没成想,老人家生命力挺顽强,靠着一口气挺了过来,但医生说这辈子下半身是没法动了,还要有人专门照顾。这下子家里就犯了难。

李家老大在外省做生意,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老二每天要上班;老三更是远嫁到了南方。眼看着没人能照顾老太太,丽芬就主动提出,自己辞职在家照顾婆婆。

“当时村里人都不信,都觉得丽芬是一时冲动,撑不了多久。”赵老头回忆着,“城里女孩嘛,养尊处优惯了。”

谁知道丽芬是真说到做到。辞了工作,开始学习怎么照顾瘫痪病人。那些年,经常看到她推着婆婆坐轮椅在镇上溜达,婆婆的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衣服也干干净净的。

村里人眼里看不得别人好,总有闲言碎语。有人说丽芬是为了拿老人家的钱,有人说是做给丈夫看。可丽芬从不解释,依然每天按时给婆婆翻身、按摩、喂药、洗澡。

“最难的是刚开始那几年。”镇上的赵医生插了一句。他每周都要去给李老太打针,看得最真切。

“瘫痪病人最大的问题是褥疮,一开始丽芬不懂护理,婆婆背上长了个大褥疮,整晚整晚睡不着觉,疼得直哭。”

“那时候丽芬也才30出头,大小姐一个,哪见过这阵仗,自己也急得哭。后来是赵医生教她怎么处理。”

赵医生点点头:“那段时间,丽芬几乎每天晚上12点给婆婆翻一次身,凌晨3点再翻一次,早上6点又一次。她眼圈总是青的,人也瘦了一大圈。”

婆婆的褥疮好了,可是长期卧床又引发了肺部感染。一次感染特别严重,老太太高烧40度,呼吸困难,送去医院医生说怕是挺不过去了。

丽芬在医院陪了整整一周,连家都没回。据说医院的椅子太硬,她就直接躺在地上,铺张报纸睡觉。护士好几次想赶她出去,她就蹲在走廊里,眼睛哭得肿成桃子。

“最后婆婆竟然又挺过来了,全村人都觉得是个奇迹。”赵医生摇摇头,眼里闪着敬佩的光。

李老二每天上班,晚上回来也会帮着照顾母亲。可毕竟主要重担在丽芬身上。听说李老二有一次想让母亲去养老院,丽芬坚决不同意,说:“妈在咱家已经习惯了,去了陌生地方会不适应的。”

我记得有个细节,村里办文艺晚会,我去李家借桌子。推门进去的时候,丽芬正在给婆婆读报纸,念到有趣的地方,两人还一起笑。桌上摆着半杯枸杞水,泡在一个磕了口的玻璃杯里。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婆媳俩的影子拉得老长。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家啊。

婆婆的病情时好时坏,最糟糕的是大小便失禁。丽芬每天要给婆婆换好几次尿不湿,洗好几次床单。有时候老人家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儿媳妇,偷偷掉眼泪。

“我记得有一次经过他们家门口,”赵老头接着说,“听见屋里老太太在哭,说自己是家里的累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丽芬当时就急了,说什么也不让婆婆这么想。”

据说丽芬还学了好些技能,给婆婆按摩腿脚,防止肌肉萎缩;学会了做老人家爱吃的糕点;甚至还买了台平板电脑,教婆婆怎么看视频、玩游戏解闷。

“她对婆婆,比对亲妈还好。”这是村里人的一致评价。

去年夏天,李老太太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老人家心脏功能衰竭,怕是时日不多了。

丽芬听了这话,在医院走廊里抹眼泪。李老二请了长假,和丽芬一起在医院照顾母亲。

“老人家还挺清醒的,”赵医生回忆道,“她跟我说,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借来的时间了,这些年多亏了儿媳妇。”

那天,我正好去医院拿药,远远看见李老太太病房前的长椅上,丽芬坐在那里,手里攥着一个揉皱的纸巾。她眼睛红红的,但没哭出来。李老二去食堂买饭了,她一个人守在门口。

我走过去打了个招呼,她勉强笑了笑,说:“叔,我婆婆这两天精神好多了,您要不要进去看看她?”

我点点头,跟着她进了病房。老太太躺在那里,脸色蜡黄,但眼睛还挺有神。看见我来了,她动了动嘴唇,想说话。

丽芬赶紧凑过去,轻轻地扶起婆婆的头,给她喝了口水。老太太缓了缓,对我说:“老明啊,你来了。我这把老骨头,真是麻烦丽芬了。”

我随口安慰了几句,老人家就有些疲倦了,闭上眼睛休息。丽芬给她掖了掖被角,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珍宝。

离开医院时,我回头看了一眼。丽芬又坐回了长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走廊尽头的窗户。窗外,一棵老槐树的枝条被风吹得左右摇晃。

昨天上午,李老太太走了。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

丽芬事后告诉村里人,临终前一天晚上,老太太突然特别清醒,让她和李老二过去,说有话要说。

老人家颤巍巍地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折得很小的纸条,塞到丽芬手里,说:“闺女,这些年苦了你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别嫌少。”

丽芬不敢打开,老太太又说:“等我走了,你再看。”

然后,老人家又拉住李老二的手,说:“儿子,你一定要对丽芬好。这辈子,妈能遇到这么好的儿媳妇,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说完这些话,老太太好像用尽了全身力气,闭上眼睛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当护士来查房的时候,发现老人家已经安详地离开了。

葬礼办得很简单,按照老人家的遗愿,骨灰撒在了后山她最爱去的那片杏树林里。

忙完一切,丽芬才想起那张纸条。她打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后院西北角的老槐树下,埋着我这辈子的积蓄,一共100万。都给你,别让别人知道。”

丽芬愣住了,拿着纸条的手微微发抖。她怎么也想不到,婆婆会有这么多钱。更想不到的是,婆婆会把全部积蓄都留给她。

当天晚上,丽芬和李老二在后院挖开了那块地方,果然找到一个铁盒子。盒子里全是现金,整整齐齐码着,总共有100万。

“这哪来的啊?”李老二惊讶地问。

丽芬也不知道。后来才听村里老人说,李老太太年轻时在供销社工作,是有名的能人。退休后,她偷偷做些小生意,赚了不少钱。加上多年节俭,积攒下这笔钱。

最让人意外的是老人家的精明。她早知道自己儿女各有打算,可能会为钱争执,所以干脆一分为二:明面上的存款和房产由三个子女平分,而这笔秘密的积蓄,则全部给了照顾她最多的儿媳妇。

“老人家是过来人,看得明白。”赵老头评价道。

昨天晚上,村委会的大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通知全村人今天上午到村委会广场参加李老太太的追思会。这在我们村很少见,一般只有对村里有特殊贡献的人才会举办追思会。

原来是丽芬和李老二主动提出要办这个追思会,还捐了20万给村里修路。

追思会上,丽芬穿着朴素的黑色上衣,站在台上说:“这些年,是婆婆教会了我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家。她总说自己是个累赘,其实她给了我最宝贵的东西——一个完整的家,和做人的道理。”

她说这话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她始终没有哭出来。那一刻,她的背影显得特别坚强。

追思会结束后,我问丽芬打算怎么用婆婆留下的钱。她说要拿出50万在镇上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取名”李奶奶之家”,剩下的钱留着以后给李老二养老用。

我心想,这个女人八年如一日照顾瘫痪老人,却不愿意为自己花一分钱,真是难得。

回家的路上,我路过李家老宅。院子里晾着几件刚洗的衣服,其中一件是李老太太生前常穿的那件蓝格子衬衫。风吹过,衣服轻轻摆动,仿佛老人还在。

屋里传来丽芬的说话声:“妈,我给您收拾房间呢,您看这些老照片,要不要装进相册里?”

一瞬间,我愣住了,以为老人还活着。随后才意识到,丽芬是在对着空气说话,仿佛婆婆的灵魂还在那里。

我没有打扰她,轻轻走开了。有些感情,不是亲身经历过,永远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厚。

回到家,我翻出一个旧盒子,里面放着我和老伴的照片。老伴走得早,留下我一个人。看着照片中她灿烂的笑容,我不禁想,如果我也像李老太太那样有福气,晚年有人这样照顾,那该多好啊。

赵老头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想啥呢?”

我合上盒子,笑着说:“没什么,就是觉得,人这一辈子,遇到真心对你好的人,比啥都值钱。”

他点点头:“可不是嘛。丽芬那丫头,有福气。不是因为那100万,而是因为她懂得付出,也就懂得珍惜。”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形成一个明亮的方块。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吧,有阴影,也有光明。关键是,你站在哪一边。

当晚,我做了个梦。梦见李老太太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冲我笑。她说:“老明啊,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那100万,而是丽芬这个儿媳妇。”

我点点头:“是啊,人心比金子还贵重呢。”

窗外,又下起了小雨,滴滴答答打在瓦片上,像是老人家在天上敲着节拍,讲述着她的故事。

来源:客家小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