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祝羽捷:艺术带来的偏见与勇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19:45 2

摘要:2023年,祝羽捷的母亲因病住院,她频繁进出瑞金医院,直到母亲康复出院,她看过形形色色面露恐惧与焦虑的医患,于是她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2023年,祝羽捷的母亲因病住院,她频繁进出瑞金医院,直到母亲康复出院,她看过形形色色面露恐惧与焦虑的医患,于是她下定决心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2025年春天,她成为了一名瑞金医院志愿者,工作了2个月后,在医院内策划了公益展“共生之诗 雕塑季”。她说“这是自己做过最特殊也最有意义的的一场展览。”

祝羽捷生在泉城济南,那是老舍笔下有“睡着了的大城楼,狭窄的古石路”,温文尔雅如江南般秀丽的北方古城。生长于书香世家的她,从小爱好文艺,虽就读于理科班,但在毕业后便进入了能施展人文志趣的媒体领域。媒体人、文化学者、写作者、策展人,跨界对她来说毫无负担。

2024年也是祝羽捷以“女策展人”身份活跃的一年。她特别补充,自己并不排斥在策展人之前加上“女”字,“我不会觉得我因此而被低估”。

祝羽捷在瑞金医院里策划的公益艺术展第一季“共生之诗 雕塑季”,特别邀请9位艺术家在瑞金医院的公共空间内呈现特别作品。

迈入“中女”行列的她,如今仍在不同天地里驰骋,在复旦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制作个人播客节目,与此同时,几乎一个月就有一个新展开幕。

策展人能够把展览当作阐释社会议题、推动公共讨论、关注边缘群体的重要平台,也是她极为看重的。在瑞金医院的公益展之后,祝羽捷在上海香格纳西岸中环策划群展“胞间连丝”开幕,这是她关注生命科学与艺术的延续。

《时尚芭莎》Green BAZAAR与BAZAAR ART时尚芭莎艺术联合发起“中国审美100人”,对话祝羽捷,

与她聊起展览背后的人生境遇。

祝羽捷在上海香格纳西岸中环策划群展“胞间连丝”。

策展人、写作者、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上海市作家协会成员。曾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柔者成承”“雅努斯的界面”“向海回归”等当代艺术展,为2021年阿尔勒影展提名艺术家奖展。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羽来信》等畅销书。在“BAZAAR ART AWARDS时尚芭莎艺术大赏”2024年度盛典获得2024年度策展人奖项。一直致力于艺术公益项目,2025年起担任上海市瑞金医院公益文化项目艺术顾问,探究艺术疗愈临床实践与理论体系融合的创新路径。

2023年,祝羽捷的母亲因病住院,进出瑞金医院成了祝羽捷生活中的日常。在母亲进入无菌舱的那一个半月,家属只能远远地在舱外送个东西,时光被拉得很长,祝羽捷习惯在医院里走走,看看身旁形形色色的人:面露焦虑的人、恐惧的人、穿梭忙碌的人……在祝羽捷眼里,熟悉渐渐替代了恐惧,仿佛医院成为了特殊的生命课堂。

2025年初,她加入了瑞金医院做义工,也时常想起在旅欧途中见过的不一样的欧洲医院,为此开始钻研学习艺术疗愈的知识。这个在医院里举办的长期项目,也成为了她迄今做过“最特殊也最有意义的一场展览”。

瑞金医院公益艺术展第一季“共生之诗 雕塑季”现场。艺术家单晓明与倪志琪的作品色彩明亮,充满生命力。

100

在瑞金医院的这场公益展览,因何而起?筹备展览前后,对你个人而言又有什么影响?

祝羽捷

作为独立策展人,我始终珍视这份职业赋予的创作自由——不必受制于机构意志,研究方向完全跟随个人生命体验自然生长。2023年母亲在瑞金医院接受骨髓移植,是我最长时间的一次反复浸泡在医院。

我观察发现,在医院内外很少有人笑,这个环境常常不自觉地催生患者与家属内心深处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但其实在医院,不是只有恐惧、焦虑,你能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每次在病房,大家分享着就医经验,互相打气加油;医护人员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安抚着患者不安的情绪。

开始策展前,祝羽捷在瑞金医院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义工。

100

展览是否考虑到出现在医院的不同角色——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你希望通过展览让不同的人群感受到什么?不同的作品呈现的空间又有什么考虑?

祝羽捷

我们有不同的点位,不同的位置都想过针对不同的人群。比如有一个点位是在食堂对面的花园,安放了艺术家倪志琪的椅子雕塑系列,我之前在食堂观察,很多医生中午时间是非常短的,有的甚至来不及到食堂吃饭只是点个外卖,花园入口处的这几把椅子也是希望医护们有时间可以过来休息一下。

艺术家宋三土的花卉作品,大概改了20多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作品能承担起遮阳的功能,也能照顾到医生的休息。

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大量研究与调查结果清晰表明,观看、接触艺术对缓解压力、降低痛感和不适程度效果显著,进而为患者的康复进程带来潜在的积极助力。当患者沉浸于艺术作品营造的氛围时,身心得到放松,身体机能也在潜移默化中更有利于康复。

瑞金医院公益艺术展第一季“共生之诗 雕塑季”现场。由上至下为艺术家艾敬、苏畅、宋三土的艺术作品。

100

这次很多的作品颜色非常鲜艳,如何理解色彩在这里起到的作用?

祝羽捷

几件公共区域的作品,几乎都用了一抹亮色,我希望能让人们有一刻觉得,好像可以看一眼,可以休息一下。用鲜艳的颜色,好像是一种透气,一种呼吸感,瞬间点亮了视觉。

100

如何判断这些作品可以带给大众精神抚慰或是艺术疗愈?

祝羽捷

艺术疗愈分为两类:被动式(接受式)艺术治疗(Receptive Arts Therapy / Passive Arts Therapy)和主动式(表达式)艺术治疗(Active/Expressive Arts Therapy)。被动式艺术治疗,通过观看、聆听或阅读艺术作品,在治疗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反思和联想,如倾听音乐、观赏绘画或雕塑、阅读文学作品等,重点在于外在艺术刺激对情绪和思维的启发以及治疗师的结构化引导。

我们这次做的工作主要是接受式艺术治疗,需要更多观察和收集观众的现场互动方式、面部表情、驻足时间等基本行为,能初步判断作品是否能引发好奇、兴趣或情感共鸣。我们这段时间还会与最经常接触这些作品的医护人员交流、访谈,收集他们对作品的观感。不过布展期间有一个很难忘的事情,一位病患坐在轮椅上不停地给我们拍照,当时艺术家也把那个瞬间记录了下来。

瑞金医院公益艺术展第一季“共生之诗 雕塑季”现场,医院的公共场所成为展厅,接纳每一种人群参观。

100

展览的筹备过程,怎么选位置?与在“白盒子”展厅做展览有什么不同?

祝羽捷

从2025年过完春节开始,每周都带不同的艺术家去看场地,看他们对哪些位置有感觉,再回去根据场地情况思考创作。作为一个长期项目,这一季是雕塑为主,接下来还会有不同的媒介,我还在陆续带艺术家来做调研。比如艺术家胡为一,他之前有一些作品是拿X光片做的,我就带他专门去看了放射科。艺术家王一,他的作品主要是色彩和抽象,就带他去看了眼科科室。

如果你是在一个真正的实际的场所,你要想的问题就更复杂,你要了解都是什么样的人在这里,流量有多大,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发生,能不能改善使用情况。我觉得策展人是要隐藏自己,你要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某些东西。

这也是在观察艺术乡建的时候,我自己学到的一个经验,作品如果不能给村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乃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那宁可没有。在审美需求之上,它一定要有功能性。

祝羽捷在瑞金医院“共生之诗 雕塑季”展览现场导览。

100

这次展览有什么没有实现的方案吗?

祝羽捷

原本计划在门诊大堂内也找到一个位置安放一件公共作品,但前后总共毙了四个艺术家的方案,还是因为位置实在太特殊了,每日的人流量高达两三万,没有找到特别理想的方案。我理想中的作品,它既要能疏导门诊大堂人流,又能让人一眼感到非常平静。

在过去多年祝羽捷的策展中,她曾多次提到“让女性创作者被更多地看见”,无论是在女性艺术家群展,还是在主题策展中引入更多女性视角的观察。

性格直率的她还特别补充说,不像很多女性艺术家或者创作者,她自己其实并不排斥在策展人之前加上“女”字,因为女策展人就是更少,而自己很骄傲于自己能成为这其中的一员。“我不会觉得我因为被叫‘女策展人’而被低估。”

同样身为女性,每次策展对她而言都是一次“再思考”与“再学习”的过程。“我也会回望自己的身份经历,重新审视如何在展览中体现对女性创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结构性障碍和个体思考的尊重。”

祝羽捷担任学术主持,呈现于艺仓美术馆的展览“谢伊·弗里施:光晕”。

100

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有重点地去关注女性创作者?

祝羽捷

我对女性创作者的关注是“自然而然”的。大学时,我喜欢文学和电影,发现女性创作者在主流叙事中常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这促使我有意识地挖掘女性在不同创作领域里的表现。后来,随着女性权益与平等话题升温,我在做专栏中期时接触到一些当代女性艺术家与作家的新作品,它们既具个人色彩,又反映当代女性的处境与思考,让我决定将关注女性创作者贯穿于写作与策展中。

关注女性创作者不仅是学术或审美选择,更是价值坚守。我希望通过介绍女性写作者和女性主义影视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多样的女性形象和真实的人生图景。

选择女性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展,最大的动因是什么?在当代的艺术场,在你看来,女性艺术家最欠缺被讲述的是哪些方面?

祝羽捷

我不是二元对立地捕捉性别标签,而是希望去揭示在当代艺术场域中,那些与女性经验紧密关联,却常常被忽视或遮蔽的叙事与视角。在我看来,当代女性艺术家最欠缺被讲述的,往往不是她们的性别身份本身,而是她们因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域差异、身份交叉等因素所形成的多维度创造力、独特经历以及在艺术行业中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传统的叙事经常将女性创作者与“情感、感性”等关键词简单绑定,却忽略了她们在政治、经济、生态、科幻、社会运动等更宏阔议题中的深层思考。这些未被充分挖掘的创作能量与社会意义,正是我想在展览中去凸显与梳理的。

因此,我所策划的一系列女性主题展,往往从女性艺术家所关心的多元议题和创造模式出发,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话。不只是谈她们的作品与身份,而是希望让观众更全面地看到:在性别叙事中潜藏的错综复杂,如何折射出每一位女性创作者的脉络、深度与生命力。通过这样的策展,或许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女性艺术家的存在从来不只是“配角”或“补充”,她们有着足够的能量与想象去重新定义创作与思考的边界。

祝羽捷与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艺仓美术馆,并成为阿布拉莫维奇在中国首个个展的学术支持之一。

100

做展览前后,与女性艺术家的交流,会聊一些什么样的话题?你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祝羽捷

我们会聊生活状态、成长背景,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比如,有位艺术家跟我分享她在照顾孩子与坚持艺术实践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以及在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既定期待下,如何捍卫自己的创作时间和空间;也有艺术家谈到她在国际展演中遭遇的文化隔阂和对女性身份的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了她对创作题材和方式的选择;还有人会坦诚地分享在艺术行业中,女性更容易被标签化、作品被曲解或被归类成“女性艺术”的尴尬经历等等。

祝羽捷担任学术支持的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个展“能量转换”现场。

100

做完一系列女性主题展览后,自身最难忘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祝羽捷

在策划和讨论女性艺术展览时,需要格外警惕被标签化或过度煽情的倾向。一些机构或媒体,可能出于市场利益或噱头考虑,把“女性艺术”塑造成一种短期的爆点,只强调争议性话题或情感渲染,却忽视了对艺术家创作本身及其学术价值的深入研究与讨论。

另一方面,近年来女性艺术与议题在公共空间的曝光度逐渐提高,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与关注。但在这光鲜的“热度”背后,其实仍然存在许多隐形的不平等与深层次的结构性障碍,我不想回避。

在祝羽捷看来,写作更多是一种相对私密、个人化的思考过程,可以通过文字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展开对议题的探索,去梳理、阐释并表达一些更具主观性的感受和观点。而策展则需要在更公共的情境下思考——比如如何兼顾艺术家、观众、空间和社会环境等多重维度,让展览的叙事逻辑、作品组合、空间规划能够引导并激发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尤其是很多策展人都把展览当作阐释社会议题、推动公共讨论、关注边缘群体的重要平台,而“艺术的社会意义”正是她愿意投身于策展行业的发心所在。

做一个好的展览,定要从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感驱动。而当展览做出来的那一刻,策展人还是要“往后面站一点”。

祝羽捷在故乡济南参与策划“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市美术馆同步展出,同时在济南市公共艺术空间举办七场平行展览,共展出21个国家和地区的215位艺术家的291件(套)作品。

100

还记得最早是什么契机下想做策展人吗?2024年的工作强度似乎很大,产出了非常多的项目,自身体验如何?

祝羽捷

我之所以成为策展人,是因为我对艺术有着浓厚且深入的研究兴趣,一直渴望在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交融碰撞中不断探索。日常里,我热衷于搜集各类资料,深入解读艺术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以此为基础和同行们展开理论对话,而策展恰好为我提供了塑造学术与创意“场域”的绝佳机会。

在策展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与艺术家、展览空间以及公众建立紧密对话。我会精心设计观众的观展方式,期望借此激发大家的思考,引导社会围绕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当下,当代艺术的表达极为多元,身为策展人,我需要扮演好艺术“翻译者”与“桥梁”的角色,积极发掘新锐艺术家,引导创作趋势,凭借专业视角去评判艺术作品,并将其精彩地呈现给大众。

工作牌是祝羽捷工作积累的另一种时间证明。

100

你对 “艺术的社会意义”是非常看重的。

祝羽捷

传统艺术展览多集中在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艺术空间,而像瑞金医院的展览相对更能覆盖那些平时不常接触艺术的人群。艺术家、学生、慈善机构携手,组织工作坊、艺术展以及社区互动项目,鼓励患者和家属直接参与创作或观赏活动。这种深度交流,有力地强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文纽带”,让医疗过程充满温度。

这次展览属于公益行为,所有艺术家都在无偿参与,与他们在美术馆或画廊等商业机构中的工作方式自然不同。创作与展示均具备公益属性,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传递艺术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

在济南市举办的“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展览现场。

100

2024年参与济南国际双年展,面对自己故乡的观众,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艺术双年展这样的形式,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祝羽捷

于我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返乡”之旅。在与本土观众的接触中,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他们对当代艺术怀有的好奇、迸发的热情,以及存有的置疑。这一系列复杂情绪所引发的“碰撞”,对我而言是极为宝贵的。这种碰撞,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在传承城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当代艺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在过去策划的展览里,还有哪些观众的反馈是令你印象深刻的?

祝羽捷

曾经有一位在展厅工作的保安,因每天都能听到讲解员为观众所作的阐释,久而久之竟然把所有内容都记得滚瓜烂熟。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品提出问题,问我对不对。他在展厅里的实际接触时长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他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作品、提出问题。更有意思的是,他会把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分享在朋友圈,可是他的朋友们大多看不懂,我觉得他十分可爱。

这样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传播并非只在学者或艺术家之间流动,而是能在任何人身上激发出新的思考。

从写专栏到出书,再到策划展览和活动、攻读博士,多重身份的转变,在祝羽捷看来,并非由长远的、具体的人生规划而带来,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自然发生。

对于人生的“变”,祝羽捷抱持着从容与自在。而正因为自身经历的多元,她希望聚拢起更多不同门类的知识分子,把他们拉到一起来做点事,一起坐下来对话。

祝羽捷与鲍栋在沪申画廊联合策展“

天真与经验——艺术与文学的对视与互文”,特邀11位艺术家与11位文学家共同呈现作品,共同探讨文字与图像交织的深邃潜力,揭示艺术创作与观者解读之间的互动性和共生性。

100

写作的你和在做策展人的你,两者是互补的,还是相对独立的?

祝羽捷

写作时积累的理论研究与个人思辨,为我在策展时提供了更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更敏锐的洞察力;而策展中与不同艺术家、机构和观众直接互动的经验,也反过来为我的写作注入了更丰富的现场感与多元视角。

因此,这两种身份与实践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形成了一个“内在思考—外在呈现—再回到书写”的良性循环,使我的创作与策展工作都能在不断地碰撞、修正与反馈中获得成长与完善。

祝羽捷在繁忙工作的碎片时间内依然进行着广泛的阅读。

100

你对身份的转变,走向生活中的不同方向,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失控感?

祝羽捷

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遇到的人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像是一个个无形的推手,引领着我走向不同的方向。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但我很享受这种顺其自然的过程,也相信每一段经历都会让我有所收获,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沪申画廊“天真与经验——艺术与文学的对视与互文”展览现场。

100

在多重身份角色流动中的时候,你是如何保持活力并快速切换角色的?你平时是怎样给自己“充电”的?

祝羽捷

虽说日常被多重身份裹挟,可每一种身份通往一个空间,我感觉自己来回切换,本身有种放风的感觉,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相信,换个频道是一种休息。另外,每天我都雷打不动地留出一段时间看书。

在展览搭建现场的祝羽捷。

100

除了艺术,你关心哪些前沿的热门话题,比如AI?

祝羽捷

我现在关注的前沿科学主要还是跟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在瑞金医院拜访了一些科学家,正在了解比如说瑞金医院的肿瘤质子中心、生物3D打印工作坊、血液科等。我觉得我好像也是一个挺爱学习的人,但我不会因为AI浪潮推来数字时代的集体焦虑,我就必须得去研究AI,我还是跟着我现在做的事情走。

100

2025年还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工作计划?

祝羽捷

当代学科分野愈发森严,重建已然消逝的共语花园变得愈发迫切。像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里写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坐在欧洲的咖啡馆里面,不同领域的掌灯者围坐在同一片人文光晕里,我觉得挺有意思,但今天好像不同学科各玩各的。

2025年除了瑞金医院这个是长时间的项目,一些展览比如为香格纳画廊策划的展览也正在筹备中。还有一个不太一样的项目,和许知远做“水手计划”的展览,里面既有艺术家又有写作者。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有学科壁垒,我没有这种壁垒和心理负担,甚至想成为那个破壁者。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提供

影响中国审美的人和他们推动的事业

总策划:徐宁

艺术顾问:顾维洁

编辑:杜涵茜

撰文:叶荔

设计:张晓晨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