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30载,宝马汽车为啥要做“润泽湿地 循环共生”科普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0:10 2

摘要:近期,重庆科技馆迎来了宝马中国与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打造的“润泽湿地,循环共生”主题科普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至5月20日。该展览通过互动装置和艺术演绎,将湿地在固碳、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中的核心作用直观呈现,让笔者切身感受“地球之肾”的生态价值与“循环经济”

文/万燕波

“责任为先,长期主义方能致远”,这是宝马中国三十年耕耘的真实写照。

近期,重庆科技馆迎来了宝马中国与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打造的“润泽湿地,循环共生”主题科普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至5月20日。该展览通过互动装置和艺术演绎,将湿地在固碳、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中的核心作用直观呈现,让笔者切身感受“地球之肾”的生态价值与“循环经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湿地里的可持续密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储存着全球3000亿至6000亿吨碳,涵养中国96%的可用淡水资源。一旦湿地崩坏,碳排放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连锁反应将威胁人类生存根基。而宝马的“BMW美丽家园行动”,正试图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介入,守护这一生态命脉。

自2021年起,宝马爱心基金连续三年资助辽河口、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捐赠纯电动iX3巡护车、搭建生态观鸟屋,甚至为丹顶鹤佩戴GPS卫星跟踪器,实时监测迁徙路线。这种“硬件+软件”的保护策略,与其造车逻辑如出一辙:既要扎实的技术底座(如电动化车型的碳减排),也要公众参与的“生态操作系统”。

展览中,宝马中国还同步分享公益纪录片《在中国,看最“红”湿地》,对湿地生态修复案例进行解读,展现了企业如何借助“科技+艺术”双重手段,让公众在“参与+体验+学习”中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循环经济的奥秘

这场融合生态智慧与科技魅力的科普盛宴,既是宝马集团创新生态教育的前沿实践,更是其践行 “家在中国” 战略承诺的鲜活注脚。无论你是醉心自然肌理的生态研究者,还是沉迷技术突破的科技探索者,都能在沉浸式互动中解码湿地保护与循环经济的共生密码,完成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跃升。

二、电动化、数字化与循环经济

如果说湿地保护展现了宝马的“生态自觉”,那么其在电动化与数字化领域的突破,则印证了其作为行业引领者的技术野心。2024年,宝马(BMW+MINI品牌)在中国交付71.5万辆新车,其中BMW与MINI品牌的纯电动车销量实现了7.7%的同比增长,占据了集团在华总销量的15%份额,累计交付新能源车已超过40万辆。

宝马集团自2013年推出i3以来,电动化布局不断加速,并计划到2027年实现40余款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投放,2030年MINI将成为宝马集团首个实现全系电动化的品牌,所有车型将不再提供燃油版,可见其电动化决心。

技术路径上,宝马拒绝“单腿走路”:纯电、插混、氢燃料电池多元并行,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合作研发第六代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充电速度提升30%。这种开放的技术生态,践行着多元布局才能走得更远的策略。

在2025年上海车展首秀的“新世代”概念车上,宝马首次将四台高性能计算机称为“驾控超级大脑”,实现驾驶动态与底盘、制动、能量回收等子系统的毫秒级协同,信息处理速度比传统系统提升10倍。这一技术的落地,不仅让电动宝马实现“弯道如履平地”的驾驶体验,也为豪华出行领域设立了新的智能标杆。

而全新超感智能座舱集合了行业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与“全景iDrive”交互系统,并融合阿里巴巴DeepSeek大语言模型,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和精准意图捕捉。在中国市场,SkyLab本土团队针对超过100项细节功能进行了深度本土化优化,满足用户在导航、娱乐、车载办公等多场景下的高效需求。

宝马在循环经济领域同样步伐坚定。集团在电池回收领域已建成电芯回收能力中心(CRCC),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确保材料高效再生和二次利用。在车内塑料和金属件中,宝马平均使用再生材料比例达到30%,并与上游供应商共同探索生物基复合材料,努力将全新车型的碳足迹降至最低。

2026年,宝马全新纯电架构Neue Klasse(新境界)将率先在中国生产,实现智能电动产品与本地化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并为全球市场提供“更高效、更轻量、更智能”的豪华出行解决方案。

三、深耕中国30年

在今年3月23日中国发展论坛(CDF2025)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公开表示:“China isn't just our biggest market – it's where the future of global mobility is being built.”(中国不仅是宝马集团最大的市场,更是未来全球出行方式的'创新工场)。与之匹配地是,宝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累计投资逾1500亿元人民币,覆盖发动机、整车及零部件本地化生产。

但在中国市场,宝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早已超越产品范畴。自2005年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来,宝马通过宝马爱心基金(2008年成立)和“BMW美丽家园行动”,连续三年资助辽河口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创新方式推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种“参与+体验+学习”的模式,正是宝马“家在中国”战略的具象化体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宝马在中国的技术本土化进程。从2019年成立领悦北京、宝马诚迈、领悦南京三大软件公司,到构建覆盖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的四大研发基地,宝马已形成“全栈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体系”。而与中国顶尖科技企业的合作(如与宁德时代共建大圆柱电池产能、与阿里巴巴共建AI大语言模型),则进一步印证了其“开放共赢2.0时代”的战略定力。

这其中,中国研发团队不仅参与了新世代软件架构及电子电气架构的研发,还主导了包括AI座舱、云端服务在内的核心模块,真正实现“技术创新与中国共振”。

笔者认为,宝马集团的可持续战略呈现出独特的"三层递进式"架构:顶层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经济体系,中层是电动化与数字化的技术耦合,底层则是深植中国三十载的社会责任根基。这种立体布局,使其在ESG(环境、社会、治理)坐标系中构建出独特的豪华范式。

面对全球碳中和大潮,宝马以“长远责任”与“市场导向”并举的战略,为整个豪华出行领域指明了未来方向。

写在最后

当下,豪华出行不仅关乎品质与性能,更承载了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润泽湿地,循环共生”科普展仅是宝马可持续愿景的冰山一角。从科普教育到产品落地,从本土化生产到全球循环体系,宝马用“市场驱动、技术开放”的战略定力和“持续进步、责任为先”的企业信念,引领豪华出行迈向碳中和与循环经济新时代。

未来,宝马将在中国这片沃土继续深耕,用实力回答“豪华出行如何与可持续共生”。

来源:智电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