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我们会被某件事情深深触动,甚至感到痛苦或迷茫,但真正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沿途会遇到无数的风景与风雨。
有时候,我们会被某件事情深深触动,甚至感到痛苦或迷茫,但真正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看法。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说:“人们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困扰。”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外界的事件是中性的,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内心赋予它的意义。
一、事情本身是中性的,看法才是决定因素
事情本身并没有情感属性,它既不快乐,也不悲伤;既不积极,也不消极。真正赋予它情感色彩的,是我们对它的解读。
举个例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对急于赶路的人来说可能是“糟糕的天气”,但对久旱的农民来说却是“天降甘霖”。
同样的事情,因为看法不同,带来的情绪和行为也截然不同。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过“ABC理论”,其中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和行为。
他认为,C并不是由A直接决定的,而是由B——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事情本身并不会让我们快乐或痛苦,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二、看法塑造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我们的看法不仅决定了情绪,还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积极的看法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和行动,而消极的看法则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面对失败,有人会认为“这是成长的机会”,从而积极调整心态,寻找改进的方法;而有人则会认为“我永远都不行”,从而陷入自责和停滞。
海伦·凯勒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她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选择将这些困境视为挑战,通过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的成功并非因为她的处境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她对困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三、看法是可以选择的,而选择意味着自由
令人欣慰的是,看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被选择和调整的。
选择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掌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过程。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有能力选择我们的反应。我们的成长和自由,就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个空间。”
当我们学会在这个空间里调整自己的看法,我们就能从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她发现,那些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人,往往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找到新的方向。
而那些认为失败是不可改变的“固定型思维”者,则容易陷入消极情绪,无法前进。
看法的不同,决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四、如何调整看法,掌控自己的情绪?
既然看法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调整它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意识到看法的主观性
首先要明白,事情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我们对它的看法才是关键。
当我们感到情绪波动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这种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2. 寻找积极的意义
面对困境时,试着寻找其中的积极意义。
比如,失去一份工作可能是一次重新审视职业方向的机会;一次失败的尝试可能是积累经验的宝贵经历。
积极的看法能够让我们从痛苦中找到力量。
3. 练习感恩
每天花几分钟,写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
研究表明,感恩能够帮助我们更关注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纠结于负面的情绪。
4. 接受不确定性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试图控制一切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
学会接受不确定性,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
影响我们的,从来不是哪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看法是我们内心的滤镜,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也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
当我们学会调整看法,我们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人生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你对它皱眉,它也会对你皱眉。
选择如何看待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我们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的关键。
写作是一种修行,渡人亦渡己。
关注我们一起前行,观天地,见众生,寻真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点个赞或分享,与朋友共勉。
来源:英姐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