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的花海,绽放的青春。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湖北省委、省青年联合会公布“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我州2个集体、4名个人上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扎根恩施、奉献青春的奋斗故事,感受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5月的花海,绽放的青春。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湖北省委、省青年联合会公布“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我州2个集体、4名个人上榜。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扎根恩施、奉献青春的奋斗故事,感受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梦想力量。
苏辉:在火焰蓝中绽放青春光芒
训练中的苏辉。
苏辉,恩施市消防救援大队施州大道消防救援站副站长,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出生于湖南邵阳农村的苏辉,8岁失去父亲,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弟弟。2012年,苏辉高中毕业后参军。临别时,母亲谆谆教诲:“既然你选择了这一行,就得好好干。”苏辉牢记教诲,从农家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消防战士。
“他特别能吃苦,总是想在前、拼在前、冲在前。”战友说,刚到部队,苏辉体能素质较差,5公里长跑常常“摆尾”。为此,他自我加压,每天晚饭后,将自己缝制的沙袋绑在双脚上练习体能。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苏辉在全省消防执勤岗位大练兵中,获得3000米长跑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6年9月,建始县一村民进入深山采药不慎从百米高的山崖坠落,被困山腰。苏辉和战友顶着蒙蒙细雨、踩着泥泞湿滑的山路,背负数十公斤的救援装备艰难跋涉赶赴救援。到场后,苏辉主动请战,穿戴防护装备沿着救援绳向下搜寻。在距离山顶约100米左右的悬崖上发现被困男子,他仔细检查被困人员伤情,随后为其做好保护措施,成功将其救出。
2021年,苏辉承担了新入职消防员培训工作,他主动与新入职消防员谈心,手把手教会他们实用技能和工作方法。苏辉说:“作为一名老队员,就应该用兄长般的爱去关心新同事,将心比心,帮助他们安心、踏实工作。”
2022年6月,苏辉承担了支队水域救援技术培训班的教员和安全员工作,组织51名业务骨干参加培训。苏辉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在全员安全操作的前提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始终坚持训练时间不减少、训练标准不降低,带领参训学员全员、全方位、全天候训练,喊出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响亮口号。
作为教员,在部分学员对水域训练有恐惧感时,他充当心理疏导员及时开展疏导。作为安全员,他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把训练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培训圆满结束。
参加工作10余年来,苏辉坚持在烈火中超越自我,在救援中实现价值,在生活中无私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谱写出精彩的人生华章。
姜志容:成为一道光 照亮更多人
志愿活动中的姜志容。
姜志容,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级学生,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姜志容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她小时候,一家人靠着父亲和奶奶捡废品为生。2014年,姜志容的父亲因病去世,但她一直记得爸爸的期望,“他说就算砸锅卖铁都要供我读书,他希望我有出息。”
父亲去世后,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姜志容一路从初中读到中专。2019年,姜志容通过单招免试进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继续学习。在校期间,姜志容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一颗爱的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身处残障家庭,她深知13年求学不易,是国家的政策帮扶,是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帮助,是指引她一路前行的恩师让她一步一步向前。她在心中默默许诺,也要做一道光,照亮更多人。
2022年夏天,姜志容大专毕业,她通过“专升本”考上了湖北民族大学,同时,也通过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考试。两者择其一,姜志容选择了后者。
姜志容毅然来到来凤,成为“西部计划”的一名志愿者。当得知姜志容的情况后,湖北民族大学为她保留了学籍,待两年西部志愿计划服务期满后再回校学习。两年时间,姜志容在共青团来凤县委负责的基层团组织建设、希望工程、希望家园、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去年9月,姜志容复学。在学校的帮助下,她带着母亲一起上学。刚开学时,课程较多,还要帮母亲做好一日三餐、照顾她穿衣洗漱,有时忙完来不及吃饭就要去上课,一个月下来,姜志容瘦了5公斤。夜深人静时,姜志容也会因为对前途的迷茫而焦虑,但听到母亲沉睡的鼾声,她又会觉得安心,擦干眼泪,重新扬起笑容。
同学眼中的姜志容温暖又善良。同学杨天妹说,有一回,姜志容在路边看见一名年迈的老爷爷卖菜,她主动上前问菜价,临走时还问老爷爷是不是每天都在这里,想着下次再来照顾他的生意。“她自己生活不容易,但总想着能为别人撑伞。”
路有荆棘坎坷,但光,照亮了姜志容的前行路,也照亮了她身边的人。
黄楚鹰:深耕科研 点亮“硒”望
工作中的黄楚鹰。
黄楚鹰,恩施州中心医院腹部肿瘤科副主任,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恩施人,黄楚鹰多年致力于破译超级聚硒植物基因组,聚焦“硒与大健康”,为恩施硒产业发展增添硬核力量。
2014年,黄楚鹰参加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回到州中心医院,进入肿瘤科工作。2019年,黄楚鹰远赴瑞典研修,在这一年中,他对硒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他学会了世界领先的基因敲除技术,在铁死亡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回国后,他继续在科研路上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历时3年构建了堇叶碎米荠的参考基因组,为我州堇叶碎米荠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碎米荠的基因组解析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我们团队大多属于医学背景,这个基因组属于农学范畴,跨学科了。我们在论文写作时也遇到很多问题,我把自己关在书房一个星期,终于慢慢磨出来了。”黄楚鹰回忆道。
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黄楚鹰特别注重提升科研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推动实验室各项制度建立,引进优秀博士团队入驻,不断提升科研核心实力。2023年6月,州中心医院与恩施极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成果转化及战略合作协议。黄楚鹰科研团队的发明专利“硒蛹虫草水提物的应用”由科研成果变为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了州中心医院科研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基础科研是很枯燥单调的,但黄老师总能在其中找到乐趣,并沉浸其中,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在团队中,黄楚鹰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先后获得恩施州建州40周年·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恩施州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如今,仍在科研一线的黄楚鹰对未来充满信心。最近,黄楚鹰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进行一项科研攻关,那就是筛选能够激活硒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XNRD1)的核酸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他牢记医学工作者使命,继续聚焦硒与人体健康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筹划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与国际国内顶级科研院校展开合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赵寄凯:卸下戎装志不改
工作中的赵寄凯。
赵寄凯,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赵寄凯2007年参军,因表现突出,荣获“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于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5年,赵寄凯选择退役回到家乡咸丰县。他说:“每次回家探亲,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乡村要发展,没有年轻人不行,我想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2016年,赵寄凯通过招聘进入咸丰县忠堡镇工作,负责纠纷调解等工作。2017年7月,他下沉到铁厂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铁厂溪村还是省级贫困村。赵寄凯走村入户,与村民共谋发展,四处奔走申请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粽叶种植,村子的面貌日新月异。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
“村里来了赵书记,又是花灯又是戏,‘两有三定’议大事,男女老少都服气……”消失30多年的采莲船民间表演艺术再次在铁厂溪村唱响,村民向开福带着30多名文艺爱好者用歌声唱出村里的新变化。
2021年9月,赵寄凯被调往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工作。龙潭司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村里果树种植面积大,以白柚、柑橘、脐橙为主。来到这里工作后,赵寄凯帮助村民跑销路,解决了村民水果滞销问题。
发朋友圈、打造网络直播间、开展电商培训……渐渐地,村民的水果还在树上就被预订一空,不用再挑去路上卖了。赵寄凯还帮助村民申请产业补贴,发展脐橙种植合作社,开拓采摘业务。今年,合作社还建起了选果厂。
“有了选果厂,再通过打造品牌,合作社的脐橙就能从论斤卖到论个卖了。”说起村里的发展,赵寄凯满是憧憬。
在赵寄凯的带动下,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白柚70多亩,完成村接待中心建设,打造特色民宿60余间,规划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村里还开展独竹漂民间技艺培训,已形成一支固定的村级独竹漂队伍。2024年,龙潭司村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赵寄凯说:“龙潭司村有山有水,还有红色资源,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
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青春动能
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合影。
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历史文物是,三星堆金面青铜人像、何尊、唐代骆驼载乐俑、土尔扈特部东归及唐崖土司城址牌坊……”近日,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走进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去年7月,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赴新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湖北民族大学与新疆伊宁市墩买里街道协海尔依其社区共建实践基地,这是该团队代表学校第三年深入新疆开展实践活动。
湖北民族大学“红石榴”宣讲团是由湖北民族大学团委、湖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及恩施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推动组建的青年学生集体,现有成员35人,分别来自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个学院,是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担当的青年宣讲队伍。
宣讲团以“共绘同心圆 共筑民族情”为宗旨,创新“理论+故事+互动”宣讲模式,将民族团结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团队还广泛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云宣讲”“微课堂”等线上宣讲方式,让民族团结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宣讲团深入全州各乡镇学校,先后前往利川市马前小学、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等地开展理论宣讲,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民族团结健身操体验、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当我用趣味故事串联历史,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互动时,他们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各民族融合的温馨画面,那便是‘中华民族一家亲’最生动的注解。”宣讲团成员陈星满是欣慰与自豪。
截至今年4月,宣讲团已开展宣讲30余场,覆盖人数1500余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青年先锋力量。
从课堂上的激情宣讲到舞台上的青春发声,再到新媒体平台的云端传播,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土家稀奇哥男子歌唱组合:以舞台为窗 绽放土苗风采
土家稀奇哥男子歌唱组合在2025年春节团拜会上合影。
土家稀奇哥男子歌唱组合,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者。
在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一群青年唱响了恩施民歌《六口茶》,他们用经典的唱腔表达了恩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恩施优秀传统文化和浓郁民族风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
这群青年就是土家稀奇哥男子歌唱组合,作为湖北省民族歌舞团重点培养的青年文艺团队,土家稀奇哥秉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用“稀奇的声音”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绚丽多彩的恩施文化。
近年来,团队组合代表湖北省连续在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2024年央视新春非遗之夜舞台进行精彩表演,相继在恩施、武汉、北京举办巡回演唱音乐会,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非遗春晚》《民歌中国》等栏目保持曝光率,积极在全国各地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中展示荆楚文化风采,为推动家乡文旅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文艺担当。
土家稀奇哥不断摸索改编土家族民歌,让青年人易于接受,坚持守正创新,将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融入其中,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他们尝试用吉他伴奏,用原生态加上通俗唱法,将民族特色与流行表演相结合,创新推出“原生态流行乐”,让人大感“稀奇”,他们用和声、吉他等音乐形式为恩施民歌伴奏,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恩施民歌的魅力。
土家稀奇哥拍摄的短视频也深受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喜爱,这些作品集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等唱法之长,靠着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和改编方式收获了无数网友支持和点赞。
团队成员也是土家族木叶吹奏、撒叶儿嗬、五句子山歌、薅草锣鼓、摆手舞等非遗项目的学习传承者。“通过文艺的形式在舞台上展示土家族文化和湖北恩施的秀美风光,是我们最幸福的事。感谢荆楚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土家稀奇哥的成员说。
团队始终坚持学习民族文化知识,深入基层采风,搜集更多的恩施民歌,通过创新表达让更多的土家民歌走向更大的舞台,为讲好恩施故事、宣传荆楚文化贡献文艺力量。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