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同兄的布衣书局搬家了,消息来自他每天必写的日记,也来自北京日报记者路艳霞的报道。这篇在北京日报、晚报上同时发表的新闻稿,图片部分采用了胡同兄端然稳坐,准备随时开直播的画面。或许是角度问题,图片里的胡同,比本人要富态了整整一圈。
胡同兄的布衣书局搬家了,消息来自他每天必写的日记,也来自北京日报记者路艳霞的报道。这篇在北京日报、晚报上同时发表的新闻稿,图片部分采用了胡同兄端然稳坐,准备随时开直播的画面。或许是角度问题,图片里的胡同,比本人要富态了整整一圈。
就在两报发稿的五天后,我走进布衣书局新址。这里好找,也不太好找。好找的原因,是以“甜水园图书市场”为邻;不太好找的理由,是这处由老厂区改造而成的“越界朝阳里”,并不是临街铺面。而布衣书局的指示牌,暂且未矗立起来。好在,“朝阳里”的营业商铺不算太多,寻找起来也不麻烦。
遇见布衣书局,先要经过“小众书坊”。临近“书坊”,还未见到“书局”的招牌,便听到胡同兄那略带山东临沂口音的普通话了。打个照面,胡同兄也不外道,直接介绍身边坐而品茗论道的书友。这一位,是从上海专程过来,挑选一些古旧书籍的老相识。看老相识的面相,大概已至退休。手边的塑料袋里,躺着一本“古史辩”。民国的版本,品相不错。
与上海的老相识对谈,话题自然离不开陈村。这位上海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的藏书,因机缘而由布衣书局拍卖。普通的版本,因陈村先生“加持”,便成为拍卖场的宠儿。对此,胡同兄亦喜亦忧。可喜的是,还有那么多读者熟识陈村;可忧的是,所拍书籍不是什么珍贵善本。卖得贵了,多少不符合自己的经营理念。胡同兄打理古旧书籍二十余载,书卖回头客,或应说是积累回头客。卖得贵了,下次人家就不“回头”。有些对书籍内容颇为“敏感”的回头客,甚至在待售卖的书架上,见到老版本《帝京景物略》旁放置了通俗读物或教辅类书籍,也绝不会再来。“所以,我这里的书,不放太通俗或实用类的。你能见到的,都是有收藏或历史价值的读物。”胡同兄边说,边略带得意地笑。
茶叙半个多小时,老相识告辞离开。我又跟胡同兄聊了个把钟头,其间看他接了若干个电话。此外,工作室内还出现了“滴水故障”。纸质书籍,遇水则污,遇火则焚。这突然涌出“水滴”,足以让布衣书局的全体来个“总动员”。胡同兄更是连续拨打电话,联系楼宇副业等,一时间人忙猫叫。好在,书没有受到污损,胡同团队悬着的心,也算放了下来。“书是第一位的,哪怕不很值钱。但它是布衣书局售卖的书,品相还是要保证的”。
风波过后,一切归于平静。书局的四只招牌猫(一黑一白,一黄一花)懒洋洋地卧在展示柜底下。展示柜里的旧书封面上,刻印着对猫持“百味杂陈”态度的鲁迅先生。“以前的书店,地方比这里大出很多。它们(四只猫)可以狂跑,可以打闹。现在的场地小了,它们也都老实了。”为啥不在原来的场地,至少能让猫狂野成长?“那里没读者啊。你别看现在的空间略小一点,这里一周的客人,比以前一两个月还多。”看来:酒香,也怕巷子太深啊。我转念说道:“这就催着您做直播”。胡同兄一笑,“你说反了。我可是网络售卖古旧书最早的一批。因为网络售卖得还行,才想着要有个根据地。”而今,每天下午和晚上,胡同兄都要各做一场网络直播(拍卖图书)。拢共加起来,得五六个小时。“太辛苦了吧”。“习惯了,得养店啊!而且,很多时候书卖得贱了。这对读者来说,确实是捡漏儿。但我得包邮出货,所以是赔的。”
胡同兄告诉我,以前直播的充沛精力,而今已消磨掉了许多。给好书找个新家,如给流浪的宠物找个新家一样,这也是件善事儿。待我准备离开时,他执意要把我送到大门口。“我也五十多岁了,跟年轻人打拼是拼不过了。好在,有我的这些书在,有我的照顾主儿在,我还得拼下去!”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