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幽灵公主”小桑在丛林中对着镜头回眸凝望,永远5岁的“蜡笔小新”做着30年如一日的自我介绍,孙悟空在“上美影的夏天”双展上“破壁重生”——无数成年人涌向影院、展馆,掀起一波动画怀旧潮。
潮新闻 记者 林婧
经典动画像是“时光胶囊”,一颗便能让人找回童年的心跳。
当“幽灵公主”小桑在丛林中对着镜头回眸凝望,永远5岁的“蜡笔小新”做着30年如一日的自我介绍,孙悟空在“上美影的夏天”双展上“破壁重生”——无数成年人涌向影院、展馆,掀起一波动画怀旧潮。
“蜡笔小新漫画·动漫·大电影展”现场。图源 阿里鱼微博
为何这些诞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动画作品,总能一次次叩开观众的心门?答案,或许藏在电视遥控器的背后,在塑料盒中光碟交叠的反光照射里,更存在于每个人关于童年的记忆深处。
01
楼顶的秋千、大幅漫画书页以及巨大的卡通气模……如果你在杭州,这几天很难不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蜡笔小新漫画·动漫·大电影展”。
“就像走进了一个‘小新的世界’。”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打卡经验:必须“争分夺秒”,许多观众在湖滨in77刚开门就赶到现场,不少商品开卖不到1小时就被抢空。这部播出于1992年的动画IP,在今年“五一”期间吸引了超过35万游客。
电影院里,1997年初次上映的《幽灵公主》也于近期以4K修复版重新上映,目前票房已超过9189.6万元。28年后的银幕重现不仅让一众80、90后泪目,更吸引新一代观众沉浸于宫崎骏的奇幻世界。
一位朋友与有风君分享:“带着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他多次跟我说画面中所映射的现实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不仅是大人的警示录,更是孩子的教育片。”
“绘动世界”展览现场。记者 庄小蕾 摄
国产动画的经典IP同样熠熠生辉。去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携手推出“上美影的夏天”双展联票——《超时空对话——上美影“遗珠” X HiShorts!动画艺术展》和《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联袂献映,让观众再一次链接上那些曾经追过的中国经典动画。
那时,《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兄弟》《三个和尚》等经典作品频出。凭借水墨、剪纸等传统技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塑造出孙悟空、哪吒等深入人心的形象,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2023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回归之作《中国奇谭》短片集中,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与“打工人”的日常相结合,用水墨3D技术重构传统神话,播放量破亿的同时引发当下年轻人对乡愁的共鸣。眼前,新时代的破圈之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爬,上映三个半月,仍然位居日票房前三。
或许,在这场怀旧潮中,我们怀念的不仅是童年,更渴望见证那些曾塑造我们的故事,如何在新时代破茧重生。
02
经典动画是集体记忆的载体,能够跨越代际的鸿沟。1995年播出的国产科普动画《海尔兄弟》,最近在多个视频平台上线高清重制版,并以三日破亿的播放量,激起一阵阵“爷青回”弹幕风暴。
动画《海尔兄弟》海报。图源 豆瓣电影
观众惊讶地发现,30年前很多“上天入地”的科幻情节早已实现。科幻镜像里,我们不仅看到技术的迭代留下的岁月痕迹,更感动于其背后不断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力量。
正如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所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不论它生成的时代在历史坐标里的位置,它总是处于“进行时”,而非“过去时”,总是“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催生新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有风君看来,经典动画的生命力更在于其坚实的文化内核,和对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作为“中国动画学派”摇篮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名著、历史故事、民间谚语等多种传统题材,实现动画内容的中国化。同时将水墨、剪纸、木偶、布偶、京剧、戏曲等与动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一帧画面都含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造型的深刻表达。于是,我们看到带着“京剧脸谱元素”的《大闹天宫》,精准复现琴师手指动作的《山水情》,以及有着毛茸茸质感的水墨拉毛剪纸片《斗鸡》……
动画《山水情》海报。图源 豆瓣电影
经典动画,足以让每一代人从中撷取属于自己的那一层意义。《哪吒闹海》让观众见证了一个智勇双全、嫉恶如仇的少年英雄的故事。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不完美的顽劣小孩身上,与他共同面对混乱的现实——反抗命运与传统孝道。这时的哪吒,是《封神演义》里叛逆的哪吒,也是作家木心心中被视为“尼采的先驱”“艺术家”“武功上的莫扎特” 和“永远的孤儿”的哪吒。
经典动画不仅是童年的回响,更是文化自信的见证。它们用技术、情怀与商业的共同打造了一个泉眼,奔涌出汩汩的活水,在记忆的河床中冲刷出新的航道——乘着怀旧的风,奔向更辽阔的天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牧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