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雪梅,现任珠海市博爱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学前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幼儿园名教师、名园长、名书记实践导师,珠海市“香山名师”,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人物简介】唐雪梅,现任珠海市博爱幼儿园副园长,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学前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幼儿园名教师、名园长、名书记实践导师,珠海市“香山名师”,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唐雪梅 受访者供图
清晨7点30分,珠海市博爱幼儿园的晨光里,唐雪梅蹲下身,接住扑进怀里的孩子。“糖糖老师,早上好!”软糯的童声里,她向上扬起的眼角闪着温柔的光——这是她扎根学前教育的第32个年头,从青涩到沉稳,不变的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的温柔,是“为童年点亮一盏灯”的初心。
扎根:从“小红房子”开始的幼教初心
1997年,23岁的唐雪梅提着行李箱站在珠海市启雅幼儿园门口。眼前的红顶小屋在烈日下泛着新漆的光泽,水泥地上堆着未组装的木质滑梯。“那时珠海的公交特别干净,行驶在整洁的街道上,我突然觉得,这个城市能让我扎根。”回忆起初到珠海的场景,她的眼睛亮起来,“这座城市让我有一种归属感,风都带着新故事的味道。”
作为新园首批教师,她和同事们从擦地板、清理水泥块开始,把废旧物品做成教具,精心布置幼儿园每一个角落……万事开头难,初到珠海新园“开荒”,唐雪梅和同事们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睡,清晨六点就起。“当时精力充沛,感觉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说起最初的经历,唐雪梅依然透着一股当年的干练。
唐雪梅和小班孩子们一起进行美术活动 受访者供图
探究:为孩子提供探究世界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唐雪梅说:“探究是儿童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我们应当为孩子提供探究世界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唐雪梅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探究理念”。2008年开始,唐雪梅带领启雅幼儿园团队历时12年研发了探究活动园本课程。在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下,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经验和发展能力,其研究成果已在省内外广泛推广。
在探究课程的模式下,老师们引导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寻找解决办法。在光明幼儿园任职时,园里有棵高大的柿子树,孩子们围绕“柿子太高了,怎样才能摘到柿子?”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孩子们搬来木梯、铝合金梯,讨论哪种梯子更稳;发现竹竿不够长,就用绳子绑住钩子;通过不断尝试,最后摘到柿子……”唐雪梅表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工合作、获得了自制工具的经验,体验了成功,涵养了学习品质。
这样的课程,没有预设,却让孩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触摸到知识的深度。“后来有一次,班上有个男孩子不小心把鞋子甩到教室顶的横梁上,不等老师来处理,孩子们搬桌子、找工具、一起合作,很快就拿到了鞋子。孩子们会将学习中的经验运用到生活中了。”说到这唐雪梅脸上洋溢着满足。
唐雪梅认为,相较于知识的获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堪称人生最珍贵的底色。它是藏于细节的无形力量,默默决定着生活的质地和幸福感。例如,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之益,深蕴成长,只有童年浸书,终身方得润养,其实书籍才是孩子们丈量世界最好的工具。”唐雪梅说。
“阅读是我们坚持了20多年的‘老传统’,每个孩子都有专属漂流袋,每两周换5本绘本。”唐雪梅说,幼儿园还建立了家长“读书志愿者”队伍,成立了“家长剧团”,“读书志愿者”来园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协助班级开展阅读活动及图书漂流活动,而“家长剧团”的成员,定期来园为孩子们进行故事表演。家长们在变身故事里的卡通人物,进入孩子们的世界。这样的场景,是唐雪梅“生活教育”理念的缩影。
在博爱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精心打造了专属阅读角,色彩柔和的地垫、整齐排列的书架,搭配上孩子们亲手绘制的书签,阅读的氛围像是刻进了时间,悄然融化进岁月的长河,成为流淌在日常里的温润注脚。而园内那间别具一格的绘本馆,更是孩子们的阅读乐园,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柔软的坐垫与精美的绘本上,光影交错间,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翻开书页,便能开启一场奇妙的精神之旅。
幼儿园新春庙会 受访者供图
守望:把“幸福的种子”播撒到最需要的地方
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唐雪梅响应广东省教育厅的号召,前往西藏林芝幼儿园支教一年。高原反应让她整夜胸闷头痛,但在看到乡镇幼儿园的书架上只有课本和杂物时,她顾不上适应缺氧的环境,就开始筹备“粤书送藏粤书香”活动。“教室角落的书架总是无人问津,因为那里摆放着孩子们不爱看也看不懂的教材,一些边远县乡的幼儿园里,甚至连书架、书柜都没有。”唐雪梅坐不住了。
“在海拔4230米的工布江达县加兴乡中心小学,孩子们第一次摸到绘本时,惊喜又激动……”她带着团队翻山越岭,给不通公路的波密县八盖乡小学送去图书,车在悬崖边遭遇塌方,泥沙就在身后倾泻,“但看到老师用绘本给孩子讲故事时,那些害怕都不值一提。”
唐雪梅给山区学生送温暖 受访者供图
唐雪梅说:“支教的意义,不是给孩子们上了多少节课,送去了多少物质,而是影响了一个老师的理念,从而造福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唐雪梅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西藏,唐雪梅为了普及绘本阅读,给当地家长进行关于阅读的讲座。“当地的老师告诉我做好心理准备,他们能坐15分钟就算是非常好了,可那一场讲座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家长们也由此开启了亲子阅读的世界……”唐雪梅说。
在她的推动下,林芝市幼儿园的活动环境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家园共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那一刻我知道,教育的火种正在传递。”
这样的故事,在她的帮扶路上还有很多:为大凉山幼儿园老师示范教学,为贫困的丽江永胜县光明幼儿园小朋友送去精美图书和玩具,到粤西北地区教育帮扶,带领青年教师到海岛送教,参与“病房学校”公益活动……
唐雪梅和西藏的孩子一起过节 受访者供图
榜样: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的发光体
唐雪梅的办公室书柜上摆放着学员们送的五个字——“榜样的力量”,虽然她总说自己什么也没做,但她却如同大家的“定海神针”,在每一个学员心里扎根。
在“唐雪梅名教师工作室”,学员们总说她像“教育的摆渡人”。“加入工作室后,我才知道‘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不是姿势,是教育的姿态。”学员们感慨,唐雪梅带他们深耕课程研究时,曾长久驻足观察孩子的游戏活动,伏案记录点滴细节。“她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智慧,藏在孩子打翻颜料时的慌张里,藏在他们反复推倒重来的坚持里。”
唐雪梅工作室的老师们,会经常围坐在一起,分享与孩子相处的细节。她告诉记者,工作室实行“老带新”机制,每位进入工作室的学员都会有一位“小师傅”,实现经验传承。他们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课题与园本课程的建设,探讨儿童的学习方式、观摩分析课程案例。
例如,孩子们在自主策划野餐活动时,和老师一起,围绕一个一个问题,主动向老师、家长请教,从场地选址、物资筹备到亲手制作简易虾饺,全程深度参与,最终独立完成了一场充满童趣的自主野餐……这样的案例,写满了工作室的成长手册。
唐雪梅和园长老师们一起探究课程 受访者供图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实践导师,唐雪梅最常说的是:“教师的成长,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唐雪梅工作室成员崔丽娟在2021年成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学员,王明成为“珠海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杨月珠获“南粤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学员张石云、撒婷婷、吴任臻被遴选为广东省学前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
唐雪梅名教师工作室新书发布会 受访者供图
底蕴:在传承中看见香洲学前教育的未来
聊起香洲教育,唐雪梅的语气里满是骄傲:“香洲学前教育的生态特别好,幼儿园之间、园长和老师们之间有那种共生共长的劲儿,这正是学前教育的生命底色。”
唐雪梅坦言,香洲幼教始终立足教育改革前沿,在区域实践中积累独特经验。面对新时期发展,她目光坚定:“青年教师持续迭代专业认知,正在编织香洲教育的传承图谱。”
采访结束时,正值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唐雪梅站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其中一个男孩跑过来拉她的手:“糖糖老师,我们一起做游戏吧”。唐雪梅蹲了下来,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她和孩子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或许就是她心中最好的教育模样:蹲下身子,让自己成为孩子世界的参与者,让每个童年都有勇气探索未知,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爱与包容中自然生长。
32年时光,唐雪梅从“小红房子”里的年轻教师,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灯塔”。但她始终记得,自己只是香洲教育这片森林里的一棵树:“我做的事很普通,只是跟着孩子的脚步,把教育的根扎得深一点,再深一点。”而正是这样的坚守,让香洲教育的沃土上,永远有新苗在拔节生长。
策划:周洋 吴国颂
统筹:张文媛 赵丹 何叶舟
执行:何叶舟 钱瑜 郑达 李旭 杨雪薇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