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出海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亚盛资本用23年时间给出了回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20:50 2

摘要:当芬兰碳纳米管技术公司Canatu的上市钟声穿透赫尔辛基交易所穹顶,这不仅是创始人团队与亚盛资本共享香槟的时刻,更标志着中国跨境投资机构在碳纳米材料赛道的一次成功出击。亚盛资本的方舟,也再添一颗压舱石。

投资人不是旁观者,

而是企业成长的“联合创始人”。

当芬兰碳纳米管技术公司Canatu的上市钟声穿透赫尔辛基交易所穹顶,这不仅是创始人团队与亚盛资本共享香槟的时刻,更标志着中国跨境投资机构在碳纳米材料赛道的一次成功出击。亚盛资本的方舟,也再添一颗压舱石。

在First North Growth Market这个专为成长型企业打造的资本跳板上,Canatu凭借其颠覆性的柔性触控传感器技术成功着陆。作为全球少数掌握高纯度碳纳米管量产技术的企业,Canatu的产品如今已经切入半导体、汽车、医疗三大高增长领域。

假如我们透过赫尔辛基港口扬起的香槟泡沫,依稀可见这家中国投资机构全球化的进阶缩影。这一次Canatu的上市退出,便也折射着亚盛资本的高回报传统。

时至今日,亚盛资本的两期基金累计投资了12-13个项目,其中一期基金的DPI超过3倍,TVPI达到4倍,年化收益超过30%。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亚盛资本的投资组合中,退出率超过90%。

比如,退出回报倍数超过10倍的投资企业就有4家,包括雷士照明、橡树国际这样的标志性项目,其中芬兰医疗科技公司Grandium项目退出回报,更是超过40倍。另外,超半数的项目退出回报超过5倍。

跨境投资机构亚盛资本,成立于2002年。它是一家最早从“财务顾问”转型“直投”的风险投资机构,而后通过收购欧洲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涉足跨境领域。对于亚盛资本来说,2017年是一个标志性时间点。这一年,亚盛资本成立了第一期欧洲科技基金,确立了“汽车医疗科技”的投资主航道,由此开始为产业装上资本的“巨轮”。

回顾亚盛资本23年的成长史,它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或许正在于: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投资机构,是怎样一步步将投资触角成功伸向世界的?这样一家低调的风险投资机构得以穿越二十载风雨,它是如何实现周期跨越的?

透过Canatu的这笔投资案例,我们多少可以窥见亚盛资本的坚守: 在技术萌芽期卡位;整合跨境资源放大资本价值;依托产业资源与产业洞察做中长期布局,最终在助力企业成长的长跑中获得高回报。

钻进实验室的“技术猎手”

在资本追逐风口的喧嚣场,总有人选择在无人区播种、深耕早期技术创新。亚盛资本,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亚盛资本旗下两期基金的高回报成绩,也进一步证明着投资早期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在亚盛资本投资的公司里,无论是芬兰碳纳米管公司Canatu,还是已经实现退出并取得高额回报的医疗科技公司Grandium,或者是奥地利手术机器人公司,都是亚盛资本“专注投早期技术”的知行合一。

2017年,当时碳纳米管尚未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材料,但是亚盛资本便基于对柔性电子趋势的判断,率先锁定了这项技术爆发的拐点,在Canatu的创始团队尚在实验室里时,便抢先市场一步投了进去。

如今复盘来看,亚盛资本这种对早期技术创新的敏锐洞察力,离不开它的那支“小而精”的复合型团队。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亚盛资本不断吸纳着行业内外的优秀人才,最终组成了一支包含“财务型”投资人和“产业型”投资人的复合型队伍。他们就像“技术侦查雷达”一样,遍布在卢森堡、北京、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这让亚盛资本形成了覆盖全球视域的“技术扫描”能力,帮助它敏锐地捕捉到发轫于实验室的雏形技术。

假如我们把镜头落到具体的投资领域上,亚盛资本的投资范畴可谓包罗万象,它围绕最具潜力的早期技术创新“广撒网”。但是,如果抽丝剥茧来看,亚盛资本的出击范围,其实集中落在了“传感革命、材料进化以及计算重构”这几个领域,这些也是能够在很多新兴产业交叉应用的技术。

另外,在投资阶段上,亚盛资本力争成为早期技术创新公司的“首轮”投资者。 亚盛资本CEO洪健对36氪表示,亚盛资本重点聚焦种子轮-A轮的创新公司,单笔出资规模通常在200万至1000万欧元区间。这可以保证亚盛资本对关键早期技术创新的投资覆盖,同时在被投公司的股权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重。

在出手舒适度上,亚盛资本首轮出资和跟投的比例分布相对均匀。我们以当前的投资组合来看,亚盛资本在首轮投资的项目占比,大约有10%-40%。当然,首轮出资之外,亚盛资本也会在B-C轮继续加注技术延展性较强的项目,确保对于优质项目的长期陪伴、共同成长。

中欧“技术超导体”炼成术

在如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巨浪中,跨境投资也正在从一场“机会型的冒险”转向一项“系统型的工程”。

我们看到,区分于市场上更倚重“叠资源”的投资机构,亚盛资本用23年时间在中欧之间已然搭建起了一条牢固的“双向桥梁”,它承载着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互联互通。

这条连接中欧的双向桥梁上,欧洲与中国市场的深度互补,成为亚盛资本投资成功的关键支点。比如,在基础研发与精密制造方面欧洲有着深厚的积淀,而中国内地则强在场景落地与工程化能力上。于是,亚盛资本着眼于中欧两地的技术储备,通过提前布局技术转化节点,在国产替代和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双向的价值放大。

这背后离不开亚盛资本对投后管理的一个长久坚持——投资人不是旁观者,而是企业成长的“联合创始人”。 在亚盛资本CEO洪健看来,“投资只是起点,深度参与企业成长才是价值创造的关键”。他希望,亚盛资本的全球化资源禀赋,能够持续赋能被投公司。

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芬兰碳纳米管企业Canatu试图叩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时,亚盛资本的“本地化能力”成为关键推手。亚盛资本不仅帮助Canatu建立了对内地市场规则的初步了解,还帮助它链接了众多内地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不仅是内地市场,亚盛资本在全球市场的广泛触角,也加速了被投公司的全球化扩张,现在Canatu的跨国团队已经覆盖了35个国家。

耕耘二十载的亚盛资本,对海外市场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欧洲市场。

在亚盛资本看来,欧洲无异于一座“技术金矿”。 亚盛资本会筛选欧洲的隐形技术冠军,然后通过技术授权、合资公司等模式嫁接到中国市场。而且,欧洲市场的估值更趋理性,亚盛资本CEO洪健对36氪表示,“同阶段的欧洲企业估值仅有硅谷的1/3-1/2,而且产品成熟度更高”。

在亚盛资本的观察里,欧洲市场的治理相对更规范,董事会权责清晰、股东权益保障机制完善,这可以降低管理层面的摩擦成本。也正是依托这种“高确定性+低泡沫”的市场特性,横跨中欧市场的亚盛一期基金DPI可以达到3倍之高。

某种程度上,亚盛资本不只是中欧之间的“双向桥梁”,它的“技术在地化、市场全球化、运营一体化”能力,也在重塑着跨境投资的价值链,而它的全球化投资布局,可以帮助被投企业通过跨区域布局平衡地缘风险。

耕耘23载的产业“农夫”

当多数机构困于“投早投小”的高风险与退出难的双重压力时,23岁的亚盛资本用穿越周期的实战经历验证了一家产业资本的强韧性。

这种产业基因,渗透于亚盛资本的核心团队中。 比如,负责汽车领域投资的亚盛资本CEO洪健,他曾任职于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而亚盛资本汽车领域的合伙人Jorg Buchholz,更是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麦格纳国际曾经的全球战略负责人。

他们亲历了中国汽车工业从燃油车向智能车的时代跃迁,深谙汽车产业变革的脉络与交替的节点。这种产业基因的加持,让亚盛资本形成了基于产业痛点寻找创新项目的投资原则。

当不少机构被单一赛道的波动裹挟时,亚盛资本形成了“智能汽车与医疗科技”双轮驱动的产业投资路径,对冲单一产业的周期波动。 亚盛资本通过对双产业的深度理解,推动技术跨产业的应用,提高了技术的复用率和企业的价值创造力。以碳纳米管公司Canatu为例,亚盛资本推动了Canatu的应用场景从汽车延伸到医疗领域,从单点技术衍生到向平台能力进化。

目前,亚盛资本已经构建了广博的资源网络。在产业智库资源方面,亚盛资本链接了近百家欧洲科研机构与中国上市公司,形成了很强的技术扫描能力与需求匹配系统。而且,亚盛资本与全球顶级医疗私募基金、汽车产业基金建立了良好的投资伙伴关系,项目退出渠道多元。

此外,在创投行业团队平均存活周期不足5年的背景下,亚盛资本核心团队稳定协作超过15年。这种稳定性,不仅保证了产业资源网络的延续,而且避免了投资人中途更换对被投公司的影响。

在资本与产业深度咬合的新周期,亚盛资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反共识的真相:快进快出已是过去,高回报来自长积累,来自对产业周期的深刻理解。当风口论逐渐退潮,如亚盛资本一般走过了漫长积累的资本,正在酝酿着下一轮的高增长。

来源:小夭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