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聚焦温州市实验中学:从“解题者”到“创造者” 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19:57 2

摘要:近日,浙江教育报以《从“解题者”到“创造者” 温州市实验中学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为题,介绍了学校通过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让科创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每个学生在创造中成长的创新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教育改革范例,一起来看→

近日,浙江教育报以《从“解题者”到“创造者” 温州市实验中学探索科学教育新样态》为题,介绍了学校通过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让科创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每个学生在创造中成长的创新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教育改革范例,一起来看→

日前,温州市实验中学的AI共造室里人声鼎沸。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有的戴着耳机专注地寻找合适的音乐,有的敲击键盘编写代码,有的在纸上随性涂鸦梳理构思……初次进入这样的课堂,可能会让人疑惑:这是上课还是下课?教室里跃动着学生积极的身影,那么教师在哪儿呢?视线越过学生,可以看到教师林雪敏静静地坐在一角,目光却追随着学生,准备随时回应他们的求助。“学生对于他们自己主导的课堂热情更高。”她解释道。

在温州市实验中学,这样由学生主导,开展各项研究探索的课堂并非个例,而是科学课的常态。校长黄慧表示,学校通过提供充足的空间和硬件支持,让科创教育融入校园日常,让每个学生在创造中成长。

创造力平权的真实落地

“不止课堂,连学校的设计我们也能自己做主,真正实现创造力平权。”说起学校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七年级学生金提可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的科创中心。

2021年,学校计划在集新校区建造一座科创中心。“既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那就该以学生为中心,把决定权交给学生。”教师林美珠回忆起建立科创中心的初衷。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征集科创中心的设计方案,鼓励学生畅想“未来理想国”的面貌。学生们积极响应,交出了2000余份设计稿。这些设计稿或构思精巧,或脑洞大开,其中不乏令专业设计师都为之惊讶的创想。黄慧对七年级学生罗马在设计稿中提出的口号“创造力平权”赞不绝口,“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都应被看见,这个口号精准诠释了我们的愿景”。

经多轮筛选,10份优秀方案脱颖而出。经过专业设计师的整合优化,2023年9月,学生们的设计方案落地,一座集合了飞行工作室、互动媒体区、AI共造室、大师实验室、跨学科实验室等科创空间的大楼拔地而起。学生们将新落成的科创中心命名为“Alt_Space”,灵感源于计算机键盘上的Alt键。Alt,即Alternate,意为“更改、变换”。“Alt_Space”寄托着学生对未来科创教育的想象:在不断地更替与革新中解锁更多的可能。而“创造力平权”被醒目地镌刻在了科创中心的横梁上,成为学校实践科学教育的宗旨。

身边的问题激发创造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科学创造的价值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黄慧介绍,学校的科学教育始终紧扣“未来”这一关键词展开,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点滴实践感受科创的力量。

随着“未来理想国”项目的落地,林雪敏在课堂上围绕学校这个场域,将基于未来创想的科创实践迭代到了2.0版本:目前学校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又该如何解决呢?结合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很快地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我们需要一个放松压力的空间”“一些内向的同学很难交到聊得来的朋友”“学校食堂有剩饭剩菜的情况,太浪费了”“一些不起眼的校园霸凌行为应该被重视”……针对这些身边的问题,学生们自发组建项目小组,讨论解决途径。

学生章习昱计划在校园里打造一个心理疏导空间,金提可被这个想法吸引,加入了他的小组。在查阅相关论文时,她发现一些特定的声音和气味对舒缓情绪很有帮助,例如雷雨天气后空气中的清新气味,就有利于放松心情。“这是因为雷电使空气电离产生负氧离子,它具有镇静、安神的效果,人们闻到之后自然会觉得心情舒畅。”金提可头头是道地解释起其中的科学原理。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小组设想从声音、气味和视觉3个维度,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放松压力。在他们的设计稿中,这个名为“三维舒屋”的心理疏导室是这样一个温暖平静的去处:墙上挂着莫奈的油画,色调柔和;音响里播放着雨声、虫鸣等自然白噪音;空间里弥漫着青草和雨后泥土的气味……

社会资源托举科学创想

信息技术教师谢阳杰坦言,这些由学生主导的课堂中,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在教学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每个学生都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需要实践,操作过程中时常出现预料之外的新问题”。

对此黄慧认为,这正是学校追求的教学效果。在她看来,科学教育应以学生的探索实践为主线,而不是生硬地以教材为主导,要让学生自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此,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科学创想搭建助推器。

学校的传达室被两栋大楼遮挡,导致自然采光严重不足。为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林雪敏和教研组成员往温州科技馆跑了3趟,他们亲身体验科教装置,筛选教学素材,最终制作出与教材衔接的探馆单。当学生置身科技馆的光学展区,流连于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光学元件之间时,光传播的奥秘悄然融入他们的知识体系。返回学校后,学生刘子歆和小组成员提出用平面镜和凸面镜解决传达室的采光难题。她们用快递纸箱制作建筑模型,模拟传达室的光照条件,接着在传达室窗外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安装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到窗内,再将窗户换成凸面镜,使反射过来的光线扩散到室内,传达室的采光问题得以解决。“场馆学习能有效建立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结,让学生真实感受学科价值。”林雪敏总结道。如今,科技馆的电与磁场馆、气象站等科教场馆都已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延伸课堂。

除了“走出去”的场馆教学,学校更着力将专家资源“引进来”。在学校的努力下,北京大学教授汪琼、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张文宇等AI技术专家和温州肯恩大学教授大卫·瓦尔迪等“梦想合伙人”纷纷走进校园。最近,金提可和同学们计划在学校的天台上用水藻打造一个绿藻花园。大卫·瓦尔迪不仅亲临现场指导勘察,更全程参与项目实施。

这种浸润式科创教育培育出不少“小工程师”。被同学称为“马工”的马昀就是其中之一。一开始,马昀只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化编程。在加入学校的机甲大师社团,接触到机器人编程、AI技术等内容后,马昀的兴趣越来越浓,不仅课外自学多种计算机语言,还将深度思考和自学的习惯延伸到日常学习中。就这样一年后,马昀和团队一起获得了浙江省RoboMaster2023机甲大师青少年对抗赛冠军。除此之外,他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升。

“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分数。”黄慧说,“我们的科创教育是为了唤起学生生命价值的觉醒,让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学习和探索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

编辑:薛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