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方面,特斯拉宣布于今年6月在美国奥斯汀推出“无人监督、无人驾驶”的Robotaxi 出租车服务,Momenta则计划携手Uber于2026年在欧洲启动Robotaxi商业化运营。
作者丨青沐
编辑丨六子
近段时间,全球Robotaxi的商业化进程似乎同时按下了加速键。
国际方面,特斯拉宣布于今年6月在美国奥斯汀推出“无人监督、无人驾驶”的Robotaxi 出租车服务,Momenta则计划携手Uber于2026年在欧洲启动Robotaxi商业化运营。
国内方面,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已在全国范围实现100%的全无人驾驶运营,截至2025年1月,其累计所提供的自动驾驶订单已超过900万单;文远知行宣布和Uber扩大战略合作,计划未来五年增加15座国际城市部署Robotaxi服务;小马智行也宣布和Uber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将小马智行的车辆接入Uber的打车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还在近日宣布第七代Robotaxi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并将携手丰田、北汽、广汽三家车企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
尽管看上去一片热闹,但在技术发展与市场、政策、社会接受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自动驾驶却始终难以迈向规模化,各大玩家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情况也出现明显分化。以小马智行为例,其在2024年甚至出现了净亏损翻倍的情况。
站在Robotaxi的商业化前夜,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自动驾驶淘汰赛中,谁又能一路长跑到终点?
01
「仍未走出亏损黑洞」
从2016年至今,Robotaxi经历了潮起潮落,行业几经周折却始终无法实现商业闭环,不少自动驾驶企业更因“失血”而无奈倒闭,但成为幸存者的企业,是否就能安枕无忧?
目前来看,去年先后上市、均聚焦于L4级通用自动驾驶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双方的业绩似乎都谈不上乐观。
根据财报数据,小马智行2024年实现营收5.48亿元,同比增长4.3%,但净亏损却同比扩大120%,达到19.67 亿元;另外,文远知行在2024年实现全年收入3.61亿元,同比下降10.1%,已连续第二年出现收入下滑,调整后净亏损为8.02亿元,较2023年的5.02亿元扩大了59.84%。
相比之下,专注于自动驾驶芯片和解决方案的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企业,虽然同样未能盈利,但营收增长更为亮眼。2024年,地平线收入23.84亿元,同比增长53.6%,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速达72.19%,经调整净亏损为16.81亿元;黑芝麻智能营收为4.74亿元,较上年增长51.8%,经调整净亏损13.04亿元。
自动驾驶行业向来以“烧钱”著称,而聚焦于Robotaxi的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则要面对更加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研发支出,小马智行的亏损也印证了这一点。
首先,对于自动驾驶企业而言,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在技术上落后于行业,就可能在竞争中被市场淘汰,导致不少企业面临着“不投入就落后,投入又巨亏”的窘境。以小马智行为例,其在2024年的研发费用高达2.4亿美元(约17.3亿元),同比增长95.7%,是营收的三倍多。
其次,自动驾驶企业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壁垒,离不开大量行驶数据的支持,背后要有广泛的市场覆盖作为基础,自动驾驶系统才能自我学习进化,但要拓展市场规模,运营成本则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Robotaxi的运营成本可以分为单车产品成本、维护成本、安全冗余成本以及平台运营成本。以小马智行为例,近年其单车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接近30万元,更早之前,小马智行Robotaxi使用的是雷克萨斯rs450,成本更超过50万元。另外,小马智行的单车运营维护成本也高达10万元/年。
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曾表示,Robotaxi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而目前小马智行的车队规模约为450辆。
此外,根据小马智行2024年年报,其每年还要投入5670万美元(约4.1亿元)的市场推广费用,但即便如此,考虑到覆盖范围有限、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担忧等因素,当下小马智行的市场渗透率还难言乐观。据悉,截至2024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单台Robotaxi的日均订单量超15单。
因此,包括小马智行在内的自动驾驶企业,均在积极推动自动驾驶系统升级。据了解,小马智行刚刚发布的第七代Robotaxi,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了70%,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传感器、算法等方面的升级,车辆的维护费用也有可能随之而增加。
综合来看,除非小马智行的Robotaxi业务能够快速实现规模爬升,将生产成本、运营成本摊分开来,否则短期内其还是难以摆脱“技术越先进,成本越高”的困境。
02
「赛道拥挤,强敌环伺」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马智行的营收虽然实现了“三连涨”,但利润却不升反降,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46.9%降至2024年的15.2%。对此,小马智行CFO王皓俊表示:“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公司的季度收入和利润率出现了波动,预计这种波动在短期内还将继续。”
需要注意的是,小马智行毛利率逐年下滑,与其营收组合的变化也有关系。
过去一年,小马智行毛利率较低的Robotruck业务收入占比显著增加,占总收入的53.87%,而高毛利的Robotaxi业务收入占比则有所下降,营收占比仅为9.73%。此外,小马智行的技术服务收入也同比减少30.1%。小马智行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为合作项目提供的自动驾驶汽车工程解决方案的服务费下降。
从这些业务数据的变动中也能看出,Robotaxi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越来越多自动驾驶企业和车企挤入自动驾驶赛道,小马智行要更有危机感了。
从其他玩家来看,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凭借百度的资金支持和庞大的地图数据积累,已在武汉、北京等多个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车辆数达到2000台左右,日均订单量高达1.2万,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文远知行则采取“多线并行”的业务布局方式,通过打造自动驾驶通用技术平台,在Robotaxi、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车等多条业务线上齐头并进,不仅大幅降低算法和硬件成本,还有效缩短了进入新垂直领域所需的上市时间;特斯拉的Robotaxi更有望成为行业的“新鲶鱼”。
除此以外,小鹏、上汽、广汽等多家车企也有意布局Robotaxi赛道。以小鹏为例,其表示有可能寻求与滴滴、Uber等运营商合作,将无人驾驶技术推向全球。相较于自动驾驶企业,以小鹏为代表的车企不仅在供应链管理、车辆生产等方面更有成本优势,它们还拥有海量的真实数据训练,在技术迭代速度上更是占据先天优势。
因此,强敌环伺之下,小马智行也必须直面“生存难题”。
03
「商业化前夜,仍面临三重挑战」
不过,小马智行CEO彭军对公司的商业化前景却颇为乐观。他在近期提到,“2025年是Robotaxi量产元年,也是小马智行Robotaxi量产成果落地的一年。” 他预计小马智行将在2028年左右实现集团层面的盈亏持平,这一规模量大概是5万辆,而在2025年,公司将会朝着1000辆的目标进发。
但近年自动驾驶行业却是“冰火两重天”,纵目科技、Argo AI等曾经的明星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黯然退场,而存活下来的玩家也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尽管近期Robotaxi行业再度升温,但政策、资金、规模三重压力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在政策层面,虽然近年自动驾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至今已经有50多个城市出台了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并加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安全管理的完善。
但在小米SU7智驾事故后,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质疑再度升温,相关部门也发布了公告,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车企们也纷纷调整宣传话术,以规避舆论风险。
*图源互联网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自动驾驶相关政策可能会有所调整,比如进一步提高测试门槛、加强技术与安全监管、放慢开放运营区域的步伐、强制要求企业购买相关保险等,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
在规模层面,Robotaxi行业将会迈入“拼爹”时代。众所周知,规模是Robotaxi商业化的重要前提,但单靠自动驾驶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很难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因此,Robotaxi行业接下来有可能重新洗牌,特别是随着小鹏此类自带资金和技术的玩家先后入场,自动驾驶企业如何抱团合作,找到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支持,将成为活下去的关键。
但目前来看,小马智行的竞争对手都已有强劲的“爹”,比如萝卜快跑与百度,Momento与上汽。通常来说,已经自研智驾的车企不太可能再用第三方软件,小马智行想要开拓传统车企市场,难度恐怕不小。
在资本层面,如何讲出新故事,提升公司估值,将成为自动驾驶企业打持久战的资本。据天风证券研报数据预测,全球Robotaxi规模有望在2030年将达8349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自动驾驶行业早已经历了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调的周期波动,想要改变资金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态度,小马智行唯有交出盈利成绩单,否则依然是“画饼难充饥”。
Robotaxi曾被誉为“下一代出行革命”,但技术领先只是入场券,真正的决胜关键在于谁能更快跑通商业模式。
小马智行若想摆脱“亏损魔咒”,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战略——是继续以技术为先,聚焦于自动驾驶;还是寻求更强大的盟友,加速多场景渗透。毕竟,在商业的世界里,活下去,比跑得快更重要。
- END -
来源:青橙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