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 包头市九原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奋斗纪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0:26 2

摘要:我是常朔铭,2022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两年来先后服务于包头市九原区融媒体中心、九原区团委,现于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扎根基层,用镜头记录时代变

01

常朔铭

我是常朔铭,2022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两年来先后服务于包头市九原区融媒体中心、九原区团委,现于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扎根基层,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行动践行志愿初心,以青春热血为西部发展注入蓬勃力量。

初到九原区融媒体中心,为了迅速适应角色,我主动承担新闻采编、专题策划等工作。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用镜头聚焦乡村振兴成果,见证农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带动村民致富的南瓜大王石卫东,到让市民在北方的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瓜果的李旺荣,再到用黄河水养殖出远在南美洲白对虾的高伟林……桩桩件件平凡的小事,都让我在震惊之余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个扎根基层人物的努力,即使一颗小小的梦想种子,也能够在人民群众这片深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所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而我在这样充满意义的拍摄旅程中,也渐渐地萌生出想要为基层群众做点什么的小小梦想。半年间,我的工作也开始有了小小的成绩,在九原区官方公众号“九原发布”中,发表头条视频12部,发表视频号50部,在学习强国内蒙古频道发表5部视频,其中被中宣部采纳视频1部。观看量累计29w+。

转岗至九原区团委后,我全力做好构建新媒体矩阵、视频拍摄与剪辑、“鹿九青”志愿服务等工作。其中拍摄《九原青年说》系列栏目共六期,通过让学生、老师及青年朋友们共同参与,深入浅出地讲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起到了教育和宣传并重的良好效果;持续在“读书分享”运营等筹办活动方面下苦功夫,统筹兼顾,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和能力;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宣传“青年夜校”活动,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帮助广大青年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2024年10月,我从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式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来到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后,更加深感责任的重大。在土右旗这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小城中,我聚焦于土右旗的地方文化传承,镜头下的记录是文化,亦是传承,累计发布视频120余部,浏览量超30万次。拍摄作品《庭院经济 包头黄河人家鱼米飘香》被央广网采用;主导推出的《跟着短剧品美食》系列栏目,从编到导再到拍全程参与,将土右旗的美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到群众面前,使土右美食文化能够更好地得以传播;《开河鱼来啦》《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包头新闻人物 张蒙恩》等视频被草原云转载;《踏冰冬捕 鱼跃人欢嗨翻天》《记者节快乐》被包融头条采纳;《土右旗喊你来“闹元宵”》入选包头日报;烟火系列--铁匠的故事记录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不易,尽显大国工匠的传承。

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加让我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次随着镜头记录人生百态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超然与豁达,拍摄的过程中也在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在田间地头间,我读懂了‘人民’的分量;在同龄青年间,我感受到了‘奋斗’的活力;在文化传承中,我触摸到了‘使命’的温度。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相信,唯有始终秉持“脚底沾泥、心中有光”的信念,用脚步丈量西部这片广袤的土地,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中,才能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02

张震南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阿嘎如泰苏木人民政府的志愿服务已接近两年。这段扎根基层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与民生服务的责任担当。从民生项目的点滴推进到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从12345热线的接诉即办到干部牧民结亲的暖心帮扶,从那达慕盛会的精彩纷呈到民生实事项目的顺利运作,每一项工作都让我在磨砺中收获成长。

民生项目申报: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托起民心

在“一事一议”“美丽乡村”等民生实事项目申报过程中,我走遍全苏木4个嘎查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农牧民群众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民意,整理出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文体便民服务、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等20余条建议,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5个民生项目落地。乌兰计五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后,全村的道路实现硬化和加装路灯。每当暮色降临,暖黄色的灯光次第亮起,不仅照亮了农牧民的归家路,也温暖了其内心。为确保项目阳光运行,我和同事创新建立“线上+线下”双轨公示机制。制作蒙汉双语公示栏,在微信公众号实时更新项目进度,累计公示信息100余条。阿嘎如泰嘎查老党员斯琴图雅在苏木公示栏前驻足良久,说道:“现在政策都摆在明面上,我们心里更踏实了。”这种公开模式使苏木民生项目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8.9%,也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基层治理创新:以智慧破解难题,用机制筑牢根基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我参与打造“一窗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整合综合执法队、司法所、派出所等6部门资源,建立矛盾纠纷“三色预警”机制。通过“流动调解室”将纠纷化解在草场地头,运用“情理法+民族习惯”调解法成功化解多起历史遗留问题与矛盾。在乌兰计五村三户村民土地承包费纠纷调解中,我和同事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查阅与核实,包括土地档案、征拆资料等,为后续的协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我和同事先与村两委人员协商,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对争议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逐步形成了共识。通过联合司法所、村两委不断主动走访,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步骤,积极组织协调,最终在土地承包费数额方面达成一致,成功化解困扰村民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矛盾。当事人握着我的手说:“苏木干部说话,我们信得过!”这段调解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既要依靠法治的刚性约束,也要注重德治的柔性浸润。当法律条款与民族习惯共鸣,当干部真心与群众信任交融,就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苏木”的治理目标,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法治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绚丽。

03

薛羽彤

2017年8月,我告别舒适的校园,怀揣着紧张与兴奋,参加了西部计划,服务于九原区沙河街道办事处,主要参与团委、宣传口等工作。

服务期间,我既是街道团工作的负责人,也兼顾党政办其他工作。我以组织参与好街道团工委志愿活动、组织参与好团委项目活动、组织参与好其它团工作,三个“组织参与好”为思路,认真完成团内事务,主动承担服务单位安排的任务,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成为人生宝贵财富,也让我对基层有了深深的情谊。

服务期满后,我继续留在沙河街道,投身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复杂繁琐,但我没有丝毫退缩。我主动向同事请教,深入社区了解情况,与居民交流,收集诉求。

在社区,我努力化解邻里矛盾。曾有两户邻居因房顶漏水争吵,我及时赶到,耐心劝解,让双方认识错误,共同修缮房顶。在我的不断努力下,社区矛盾纠纷减少,邻里关系更和谐。

环境整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建设,我都积极参与。我还组织志愿者清理卫生死角、宣传垃圾分类;走访孤寡老人、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帮助;策划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活动,丰富居民生活。

2020年初疫情来袭,我化身“逆行者”。在防疫卡点排查登记、测量体温,维持核酸检测秩序,为特殊群体上门服务,给居家隔离居民配送物资。哪怕任务艰巨,我也从未退缩。

如今,我在社区工作已有5年。我始终坚守岗位,践行着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誓言。未来,我会继续不忘初心,为社区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