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特征,通过对其前期逻辑原子主义与后期日常语言哲学思想的分析,揭示其哲学在语言批判、逻辑分析以及对传统哲学问题解构等方面的独特性。维特根斯坦前期以逻辑构建世界图像,后期以语言游戏重塑哲学认知,其思想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分析哲学的
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特征
纪红军作
摘要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特征,通过对其前期逻辑原子主义与后期日常语言哲学思想的分析,揭示其哲学在语言批判、逻辑分析以及对传统哲学问题解构等方面的独特性。维特根斯坦前期以逻辑构建世界图像,后期以语言游戏重塑哲学认知,其思想的转变不仅推动了分析哲学的发展,更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引言
维特根斯坦作为20世纪哲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和影响力贯穿了整个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逻辑哲学论》中构建的逻辑原子主义体系,到后期《哲学研究》里对日常语言的深度剖析,维特根斯坦两次彻底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他的哲学以对语言的批判性考察为核心,试图澄清哲学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重新界定哲学的任务与边界。深入探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哲学从形而上学思辨向语言分析和日常实践转向的内在逻辑。
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征:逻辑构建世界
(一)逻辑原子主义与世界的图像
维特根斯坦前期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他将世界拆解为最基本的逻辑原子,这些原子事实相互独立,通过逻辑结构组合成复杂的事实,进而构成整个世界。语言与世界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命题是现实的逻辑图像。例如,当我们说“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这个命题中的语言元素与现实中桌子、苹果及其空间关系形成对应,就像地图对应实际的地理区域一样。这种逻辑图像论试图通过精确的逻辑分析,揭示语言如何准确地描述世界,也表明了哲学的任务在于对语言进行逻辑澄清。
(二)对哲学问题的逻辑消解
在前期维特根斯坦看来,传统哲学问题大多源于对语言逻辑的误解。诸如关于“存在”“本质”等形而上学问题,是由于语言的误用导致的伪问题。他主张通过对语言逻辑形式的分析,将这些无意义的哲学问题消解掉。例如,传统哲学中对“时间”本质的无休止争论,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下,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时间概念在语言中的逻辑用法。一旦澄清了语言的逻辑结构,许多哲学问题就会自行消失,这体现了其哲学对传统哲学问题的颠覆性态度。
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征:回归日常语言
(一)语言游戏与意义的多样性
后期维特根斯坦彻底摒弃了前期对语言的静态、逻辑化理解,提出语言是一种“语言游戏”。他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其与世界的逻辑对应,而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同的语言使用场景就如同不同的游戏规则,例如,数学语言遵循严格的运算规则,而日常交流语言则更加灵活多变。“意义即使用”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哲学对语言意义的本质主义追求,强调语言意义的多样性和语境依赖性。以“好”这个词为例,在评价食物时和评价行为时,其意义完全不同,取决于具体的使用情境。
(二)生活形式与哲学的新任务
维特根斯坦后期将语言与生活形式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语言游戏根植于生活形式之中。生活形式是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哲学的任务不再是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进行描述和分析,帮助人们摆脱因语言误用而产生的困惑。例如,当我们探讨“自由”“正义”等抽象概念时,不应试图寻找其本质定义,而应观察这些概念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使用方式,从而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通过回归日常语言和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重新定义了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四、维特根斯坦哲学特征的共同内核:语言批判
无论是前期以逻辑分析澄清语言,还是后期以语言游戏解构哲学问题,语言批判始终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核心特征。他深刻认识到语言对哲学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哲学上的困惑大多源于语言的迷惑。前期通过构建精确的逻辑语言来避免语言误用,后期通过揭示日常语言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来消解哲学问题,两种路径都旨在让语言回归其正确的使用轨道,使哲学摆脱因语言误解而陷入的困境。
五、维特根斯坦哲学特征的影响与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特征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前期思想推动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促使哲学研究更加注重逻辑分析和语言的精确性;后期思想则引领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兴起,使哲学研究回归生活实践,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此外,他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认知科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维特根斯坦哲学特征的独特性和开创性,使其成为现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六、结论
维特根斯坦哲学以其独特的语言批判、逻辑分析以及对传统哲学问题的重新审视,展现出鲜明的特征。前期的逻辑构建和后期的日常语言回归,虽然看似矛盾,但都围绕着对语言本质的探索以及对哲学问题根源的追寻。他的哲学思想不仅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更为我们理解世界、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当今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特征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持续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目录
一、维特根斯坦原著
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 贺绍甲译. 商务印书馆, 1996
2.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 李步楼译. 商务印书馆, 2000
3. 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M]. 张金言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 徐志强译. 商务印书馆, 2012
二、研究专著
1.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M]. 商务印书馆, 1996
2. 陈嘉映.《语言哲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第七章专论维特根斯坦)
3. 江怡.《维特根斯坦》[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4. 麦金, 玛丽.《维特根斯坦与〈哲学研究〉》[M]. 李国山译. 译林出版社, 2013
5. 哈克, P. M. S.《维特根斯坦在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M]. 徐向东译. 商务印书馆, 2018
三、学术论文
1. 陈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转变的内在逻辑》[J]. 哲学研究, 1996(03)
2. 黄敏.《逻辑图像论: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核心》[J]. 哲学动态, 2008(12)
3. 张志林.《“语言游戏说”与意义问题》[J]. 哲学研究, 2002(09)
4. 江怡.《从逻辑分析到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变》[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3)
5. Monk, Ray.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1(88:12)
四、相关理论著作
1. 罗素.《西方哲学史》[M].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 2011(相关章节)
2.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M]. 尹大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 江天骥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五、外文文献
1. Wittgenstein, L.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M]. Translated by D. F. Pears & B. F. McGuinness. Routledge, 1961
2. 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Blackwell, 1953
3. Kenny, A. Wittgenstein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4. Diamond, C. "The Realistic Spirit: Wittgenstein, Philosophy, and the Mind" [M]. MIT Press, 1991
来源:简单花猫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