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大:打造“知·行·言”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新体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21:39 2

摘要:“原来这就是中国速度背后的硬核科技!”在中通速运总部,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陈爱玲(TAING AYLING)举起手机,记录下智能分拣系统与物流实时追踪大屏的震撼场景。

“原来这就是中国速度背后的硬核科技!”在中通速运总部,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陈爱玲(TAING AYLING)举起手机,记录下智能分拣系统与物流实时追踪大屏的震撼场景。

近日,25名来自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们走进“中国民营快递之乡”杭州市桐庐县,通过实地探访快递产业数字化运营场景,感受“地瓜经济”的创新密码。这场实践课程,是浙江科技大学探索“知·行·言”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模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科学以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实践内容,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言”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新体系。通过构建“知华”第一课堂课程新体系,打造“笃行”二三四课堂实践新范式,创立“言传”国际传播导向新机制,全方位推动学生从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到认同中国、传播中国的蜕变。

针对高校国际学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轻国情”的倾向,浙科大通过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围绕“知华友华助华”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精心构建“五大模块”进阶式理论课程体系。从语言类必修课到文化类选修课,再到国情类通识必修课及文化与国情类前沿讲座,通过进阶式课程矩阵设计,形成了语言工具→文化解码→国情探究→专业融合→价值判断的阶梯式能力培养链条。国际学生既能用汉语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也能从专业视角理解乡村振兴实践,形成立体化的当代中国认知体系。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浙科大以“文体活动筑基、社会实践强核”为路径,创新构建“多课协同、多维互嵌、多元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打造“五洲”系列第二课堂文化品牌,每年举办“和山”茶文化节、国际龙舟赛等文体活动50余场,吸引逾2000人次参与;推动“一学生一竞赛”计划,组织国际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培育“洋雷锋连”志愿服务社团,每年开展赛事志愿服务、社区公益等实践活动1000余人次。

浙科大将《感知中国》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构建“进政府、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场馆”的“五进”实践新路径。与“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中策橡胶集团等30余家单位共建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乡村振兴探秘”“数字经济体验”“共同富裕寻根”等主题实践路线。创新仿真环境体验、新技术新工艺观摩等实践方式,共同推动国情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在全球化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背景下,浙科大聚焦国际学生“助华”意识培育,以“多维评价、成果导向”组合拳,形成“以评促传、以传育情”的育人新范式,激发国际学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力军”。学校打破传统考核模式,首创“过程赋分+成果增值”双轨评价机制。将学生在抖音、Instagram等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图文、短视频纳入过程性考核,根据内容质量、传播效果动态赋分;设立“成长足迹”数字档案,将学生竞赛获奖、科研立项、媒体刊文、国际论坛发声、学术会议亮相项等成果给予额外赋分,应用于学生评奖评优。

在评价体系激励下,国际学生创作热情持续高涨。俄罗斯籍留学生乌拉受聘担任安吉乡村“国际观察员”,向世界介绍安吉的好山好水好茶;肯尼亚学生Ndungu Peter的《Jiangbeixiazhu Village: The Epicenter of Live Streaming E-commerce in China》让中国的直播带货走进肯尼亚人民生活;津巴布韦籍米莱(Eric Mopona)更是走进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Good Morning Zimbabwe》节目,向非洲观众生动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学生Wesly Kenniard团队研发“Citrus Engine—AI Citrus Pipeline Inspection”项目斩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大奖,技术方案成功落地津巴布韦,果农应用系统机器精准检测柑橘大小、色泽、病斑等指标,并自动分级,让中国科技故事走向世界。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