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娃麦郎,还是今哈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21:41 3

摘要:这个5月,食品行业的代工争议风暴骤起。先是由来伊份“带血创可贴蜜粽”事件引发消费者对代工品控的强烈质疑,紧接着,娃哈哈纯净水被曝由今麦郎代工生产的消息登上舆论风口,将零售行业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推向台前。

代工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建立全链条品控体系。

这个5月,食品行业的代工争议风暴骤起。先是由来伊份“带血创可贴蜜粽”事件引发消费者对代工品控的强烈质疑,紧接着,娃哈哈纯净水被曝由今麦郎代工生产的消息登上舆论风口,将零售行业代工模式的深层矛盾推向台前。

继5月15日娃哈哈方面承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并表示自2025年4月起终止合作后,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5月16日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双方合作始于2024年5月洽谈,至2025年5月结束,今麦郎共为娃哈哈代工生产5000多万箱、约12亿瓶纯净水,占其自身产能的10%左右。

范现国特别指出,在2024年销售旺季今麦郎蓝标水产能紧张的情况下,仍优先保障娃哈哈的订单供给,凸显合作中的战略协同性。

值得注意的是,娃哈哈声明中提及的合作终止时间为2025年4月,与今麦郎披露的5月存在时间差,或与双方业务交接流程及声明发布节奏有关,目前双方尚未就这一差异进一步说明。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当消费者购物时愈发习惯审视配料表、追溯生产源头时,上述两场代工风波映射出行业在“高质价比”浪潮下的品控焦虑,以及老牌企业在供应链重构中的生存博弈。

01 关于“水质”与“价格”的信任考

5月15日,娃哈哈集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承认与今麦郎存在委托代工关系,并表示自2025年4月起终止合作,原因是“代工期间自查发现个别批次纯净水产品未通过出厂抽样检测”。

图源:娃哈哈官微

这则声明引发消费者热议的同时,伴随着#娃哈哈称已终止和今麦郎代工合作#话题登顶微博热搜。不难发现,大众目光主要聚焦于两个核心疑问:代工是否意味着质量妥协?同样是纯净水,为何娃哈哈卖得比今麦郎贵?

图源:微博

事实上,关于娃哈哈纯净水代工的质疑早有端倪。

从2024年开始,陆续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晒出购买的娃哈哈纯净水瓶身,生产方赫然标注为今麦郎隆尧、河源、汤阴等多家分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这些企业均为今麦郎100%控股子公司。

图: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

对比发现,代工产品与娃哈哈自有商品在外包装设计上存在差异:自有商品将商标和生产厂家前置,而代工产品则以配料表信息开头,生产厂家置于中部。这种视觉呈现的差异,成为消费者感知“产品差异”的第一触点。

价格对比进一步放大了消费者的困惑。在淘宝平台,娃哈哈纯净水596ml*24瓶整箱售价27.9元,单瓶均价1.16元;而今麦郎相近规格550ml*24瓶蓝标纯净水价格为21.91元,单瓶低至0.91元。

图源:淘宝

对此,有网友直言:“同一个生产线出来的水,娃哈哈相对更贵,这是不是交了智商税?”更有经销商透露行业内情:“部分区域经销商拒绝采购代工产品,因为消费者反馈口感有差异。”

在消费理性化趋势下,溯源生产信息已成购物常识,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同一生产线的不同品牌产品应保持价格一致。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超八成的消费者会在选购食品时关注产品的包装。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包装时,最重视的几个方面分别是保质期和生产日期(66.35%)、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56.92%)、配料表(54.62%)、食品安全标志(52.12%)以及生产厂名和地址(47.50%)。

图源:艾媒咨询

作为标准化产品,纯净水生产工艺门槛不高,关键在于质量内控体系。娃哈哈的产品本应具备高度的品质一致性,但品控漏洞的出现,恰恰暴露了代工管理的深层问题。

02 宗馥莉时代的转型阵痛,品牌势能与供应链实力

代工风波的背后,难免让人联想到娃哈哈在“新掌舵者”宗馥莉领导下的战略调整与震荡。

自2023年全面接棒以来,这位“企二代”的改革举措引发持续争议:先是推动商标归属权纠纷公开化,试图厘清品牌资产结构;紧接着启动全国工厂布局调整,2025年2月陕西公司乳品车间停产引发50余名员工维权,暴露出产能优化中的人员安置问题。

图:娃哈哈员工维权

此次代工事件,更是将企业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把控间的矛盾推向高点。

在5月15日娃哈哈集团方面回应媒体提问时,其将代工归因于“2024年水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产能紧张”,并强调已完成18条高速产线布局,新建多个现代化工厂,未来将“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某种程度上,娃哈哈已经意识到代工模式对企业长远发展是弊大于利。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品牌溢价,还是供应链效率?

近两年,自有品牌建设正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战场。包装饮用水市场尤为典型:除了农夫山泉、娃哈哈、怡宝饮料、百岁山、乐百氏、康师傅、今麦郎等一众饮品大佬外,物美超市、美团小象超市、京东七鲜超市等也在饮用水领域推出了自有品牌,以“高性价比”为武器争夺市场份额。

图源:网络

这种趋势背后,源自企业对供应链价值的重新审视。自建工厂或掌控供应链,既能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又能规避代工模式的品控风险。

此次代工争议恰好凸显了娃哈哈在供应链弹性上的短板,那就是当市场需求爆发时,不得不依赖外部产能,而自有产能建设的滞后,导致品牌信任度受损。

在业内人士看来,宗馥莉的改革方向没错,但阵痛难以避免。娃哈哈需要在品牌老化与年轻化转型、轻资产扩张与重供应链投入之间找到平衡点。再结合娃哈哈调整优化产销布局,或将推出全新自有品牌的相关回复,我们认为这或许是娃哈哈通过产品矩阵重构抢占市场先机、调整供应链战略的重要信号。

03 娃哈哈寻求产能突围,今麦郎渴望“借船出海”

尽管娃哈哈选择终止合作,但这场持续一年多的代工“联姻”,实则是两家企业基于行业格局的理性选择。

恰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去年3月以来,娃哈哈纯净水销量猛增,产能一时间无法匹配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整体来看,娃哈哈采取轻资产的代工模式,也符合整个饮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这也解决了今麦郎产能过剩的问题。

图源:娃哈哈官网

显然,代工模式成为彼时的双赢解:娃哈哈借助今麦郎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快速铺货,今麦郎则通过代工收入消化闲置产能,双方甚至在供应链技术上形成互补。前者向代工厂输出RO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标准,后者则提供规模化生产经验。

据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5月16日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双方合作始于2024年5月洽谈,至2025年5月结束,今麦郎共为娃哈哈代工生产5000多万箱、约12亿瓶纯净水,占其自身产能的10%左右。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 图源:食业家

从这个角度回看当下爆发的“代工危机”,或许娃哈哈的问题不在于代工本身,而在于品控追溯体系的透明度不足,毕竟代工模式在饮料行业并不罕见。

有数据显示,中国饮料行业代工比例已从2015年的8%激增至2024年的27%,在新经济市场催动下,代工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疯长。不只是饮品,代工模式也存在于食品、化妆品、服装等各行各业。

对于今麦郎而言,即便失去娃哈哈订单,这场合作仍具战略价值。通过代工,企业深度了解纯净水市场的消费偏好、区域流量分布,为自有品牌研发积累数据资产。

2025年4月,今麦郎高调宣布“蓝标+凉白开+今矿”三大产品冲击300亿年销量目标,其背后正是代工经验沉淀的供应链能力支撑。根据2024年数据,上述三大产品累计总销量已超500亿瓶。今麦郎通过代工合作带来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已然为其市场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撑。

图:今麦郎三大水饮产品

「零售商业财经」认为,代工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产业链分工深化的结合,其关键在于建立全链条品控体系。当娃哈哈选择回归自有产能,今麦郎则加速向“代工+自有品牌”模式转型,这种差异化路径折射出老牌企业在新消费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娃哈哈与今麦郎的代工风波,又为零售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对于品牌方而言,代工不再是简单的产能外包,而是需要建立涵盖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仓储物流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对代工厂而言,单纯依赖低价竞争的时代已然终结,专业化能力成为核心壁垒。

这场风波也是一场关于“商业本质”的再思考:当零售企业纷纷押注自有品牌,是该继续依赖代工模式快速扩张,还是回归重资产自建供应链?尤其在消费理性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货架上的商品标签不只是品牌符号,而是承载着生产源头的透明信息,这也为企业敲响警钟:在食品安全的红线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来源:他哥仨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