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永慕高踪——谢汉仁书法作品展在东莞可园博物馆开幕,5月中旬又来到了美丽的鹭岛厦门。短短两个月跨越闽粤两省办展,既是其个人艺术成果的展示,也是传统书法艺术传播和两地书法交流的正向推动。
今年3月“永慕高踪——谢汉仁书法作品展在东莞可园博物馆开幕,5月中旬又来到了美丽的鹭岛厦门。短短两个月跨越闽粤两省办展,既是其个人艺术成果的展示,也是传统书法艺术传播和两地书法交流的正向推动。
本次展览5月13日在厦门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佛山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共展出汉仁兄近年力作七十余件,既有歌咏两地风物人情的诗词、联语以及经典诗文大尺寸和条屏组合作品的震撼呈现,也有通临汉唐名碑、魏晋墓志的长卷、册页展示,搭配文气十足小尺幅作品和自作诗文、跋语,相较于东莞的个展,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汉仁兄诸体皆能,在楷、隶和行草书下的功夫尤深,这次展览中不乏大篇幅楷隶书巨制,如楷书的《滕王阁序》、《将进酒》、《庐山谣》、《朱子家训》,隶书《寒窑赋》等,字数多尺幅大,而全篇笔笔不苟气息通畅且自具风格,一件作品置于整面展墙而能神完气足,我相信观者都能从这些作品里看到作者扎实的技法能力。此次展出的行草书作品也是取法多方,一组苏轼词小品写出浓浓的颜体风味,《闲居赋》长卷是典雅文气的东坡气息,而多幅大字行书作品才显露出作者真正的野心,这类作品中的信息含量庞杂,碑帖交融古今相济,在作者的笔下竟能自由输出毫不违和,这无疑需要足够熟悉的笔墨驾驭能力和坚定的审美认知及立场。那件长达8米的《可园杂咏》行草长卷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次展览的另一大特点是每件作品均配有一段作者的“学书悟言”,短者数十字,长者逾百,内容涵盖书写技法、风格源流疏理、艺术审美取向、临创转换及学习路径等,是作者日常临创和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汉仁兄是在真正践行着的。
譬如2023年8月16日所记:“长期处于非自然书写的作品制作中,自然进入另一种书写模式→特别作→再长而往后,则心生厌倦!以笔画造型,造型僵于笔画;以动作造型,笔形生动但易雷同;以气造型,笔形气韵皆灵便活脱。古文人作字,于文字极熟,不用瞻顾,径直舒发,自然笔随气动,气随心转,能不自信乎!”。
2023年6月25日:“观明清人对联:不能用今人之眼角看明清人书作.......明清人书作应与作者品阶文辞书学综合考量,今人仅存于书法技巧表现强弱!好多书作,以今人之书技,的确远胜明清前贤!但综而论之,又不值一提!因为书法为综合的文化学术,非简单的技巧模样。故今日滋滋以求之技法高度,明日将变为一声叹息的浅薄!”
2023年6月20日:“魏楷行书化的审美意义:打破传统行书的取法樊笼,产生新的又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书风取向。1、字法行书化:借用字法及构成关系(即结构与成字形态)2、笔法行书化。原有魏碑书写手法的自觉转移与行书基调的调和,产生碑体行书笔法。”
以上种种,可见汉仁兄已经不是像当代大部份书法作者那样汲汲于简单的技法套路和风格模拟,而是形成了自已明确的学习目的从而规划路径和成长体系。这是尤为值得推重的。
多年来汉仁兄致力于专业书法的教育和培训,足迹遍布岭南、闽赣、渝浙、齐鲁多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次展览的策划人也是著名作家王坚先生就是他早年厦门班的学员之一。展览开始后闽粤各地很多学员也纷纷赶来交流学习,在这其中我也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在开幕后回程的车上,汉仁兄在手机里找出十数年前他追随刘文华先生在厦门开设的培训班并作为助教的照片,言谈中透露出对老师深切的追念,也感受到他传承书艺的真诚用心。这次机缘具足重回厦门办展,应该是对师恩的回望和回馈,也给予他坚定前行的力量。
广东书协副主席丘仕坤评价这次跨省办展,既是书者对传统文脉之深情回望,也是对盛世书艺精神之暖心追寻。厦门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元看了展览,觉得很震撼,风格很多样,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新鲜的书法面貌,特别是他在这些碑的书写性探索印象深刻。并且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两地书法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地的文化发展。厦门大学陈胜凯教授在观展时说到这次展览非常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是最好的书法教育,也是未来书法的走向。
很多现场观展的书法爱好者也给出非常正面的评价,我想这应该是对汉仁兄一直以来认真书写虔诚为艺的最好回馈。
汉仁兄出生于广东梅州,是地道的客家人,客家人朴实、重情、坚韧、务实的特征充分体现在他的身上,也流淌在他的笔墨里。正如他在后记里所言,书法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生命修行。有了这些根植于内心强大精神特质,相信这场修行一定会更加圆满光辉。
(作者陪同厦门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元,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胜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丘仕坤等观展)
展厅现场
专家点评:
陈胜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协副主席):
这次展出的作品,在书法的观念上、书法的创作引领上,会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包括书法的专业从事者带来一种新的启发。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他看到了一个坐标,就是怎么样写,最后能达到这个水平。对于专业的书家来讲,他也看到了同样作为一个专业的书家,每一个人所走的风格不同,走到最后的取向不同。所以,我认为这个展览带有极大的学术性、专业性。
所谓的专业性、学术性,是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对书法的最深沉的爱,才能够钻研进去,才有达到这么深的一种作品的呈现。书法创作有很多专业的评判系统,比如字法、文法、书法,现在我们很多书家都忽略了字法,文法,文法即文心。他的文学底子,让他的书法创作如虎添翼。
另一方面就是未来的书法走向,这个展览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未来的书法走向,学好单一的帖学,在我看来并不够,而是要有综合消化古人作品的能力,要把这些书法传统消化成你自己活生生的,手下笔里流淌出来的,一个新的有生命、有呼吸感的作品。这个展览展出的作品,让我看到了融会贯通,看到了他对帖的鲜活的理解,也为我们专业书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作者向厦门美术馆赠送作品
观展嘉宾朋友合影
展览现场及作品实拍图
来源:刹那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