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南京市聋人学校推出“手语一节课”活动,邀请全市百校学子共赴一场跨越声音的文化之旅。他们以指尖为笔,书写融合共生的篇章。
手语一节课
共赴一场跨越声音的文化之旅
南京市聋人学校
当博物馆的文明之光
遇上特殊教育的温暖力量
一场关于“指尖艺术”的全民课堂
正在金陵城生动上演
在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
与第四十九个国际博物馆日交汇之际
南京市以百校联动的创新形式
让上万名少年通过屏幕
共赴一场特殊的手语之约
5月16日,南京市聋人学校推出“手语一节课”活动,邀请全市百校学子共赴一场跨越声音的文化之旅。他们以指尖为笔,书写融合共生的篇章。
手语博物馆:方寸之间的千年回响
1927年,中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诞生;2024年,国内首家手语博物馆于此落成,由书法名家孙晓云题写馆名,获江苏省文物局正式备案。这里收藏的不仅是手语的历史,更是聋人群体坚韧与智慧的缩影。
“手语一节课”是南京市聋人学校手语博物馆精心研制的教育课程,以生动动画、真实案例和互动教学,揭开手语的神秘面纱。通过课程,孩子们将学习基础手语表达,体会“谢谢”“你好”背后的温度,更通过聋人教师的故事,理解“差异即独特”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语言课,更是一堂关于包容与平等的生命教育。
南京市聋人学校党委书记陈源清介绍道这次“百校同看手语课”活动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手语博物馆会根据不同时段做一些安排,跟中小学生、社会大众做一些国家通用手语知识的传播,让社会各界更多更好的了解手语,与残疾朋友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手语一节课”:百校同屏的温情对话
当45分钟的“手语一节课”
在南京市百间教室同步开启
一场奇妙的转变悄然发生
寂静的课堂里
翻飞的手指代替了琅琅书声
专注的眼神诉说着无声的理解
每个手势都是灵动的音符
在空气中奏响理解与包容的乐章
在光华东街小学的报告厅里,精彩的课程正在上演。投影屏上,手语老师优雅地演示着《春晓》,一勾一挑、一扬一落,将诗歌的意境通过手语完美呈现。同学们目不转睛,通过视频了解手语的基本特点,感受这种独特语言的韵律与美感。在学习手语词汇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举起双臂模仿。前排扎马尾的女孩,眼神专注又认真,悄悄纠正同桌的动作:“小指要翘高一点呀!”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洒在地板上,映出舞动小手的影子,仿佛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态画卷。
在后标营小学,同学们透过屏幕,领略手语博物馆的独特魅力,穿越时光长河,了解手语从古老的手势交流雏形,发展成为如今系统规范体系的历程。每一个手势背后,都承载着聋人群体的生活印记与文化传承,是他们在无声世界里与外界沟通、表达情感的智慧结晶。
本次活动是一次深度的学习之旅。学生们不仅能学到基础的手语词汇语法,掌握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想法的技能,更能从中体会聋人朋友的生活方式,理解他们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与友爱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这种理解与尊重,是构建包容、和谐社会的基石。这场手语与博物馆的相遇,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残健共融”的理念传播得更远、更广。
从中国第一所聋人学校的诞生
到手语博物馆的落成
再到今天百校同堂的指尖共鸣
不仅让历史与当下相遇,更让“不同”成为另一种“美”的注解。或许,真正的融合并不需要宏大的宣言,而是像这样,在一个手势、一次对视、一抹微笑里,让隔阂悄然消融。当越来越多的少年学会用双手倾听、用心灵对话,这座城市的温度,也将在无声处悄然生长。
本平台的图文视频均为《魅力校园》栏目组自主拍摄和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平台所使用的其他图片及音乐如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或删除事宜。
来源:煊雅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