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敏:国乐 “破圈” ,以丝竹之音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2:09 2

摘要:作为与王国敏相识多年的挚友,我始终惊叹于他在扬琴艺术领域的深耕与突破。当得知他受聘为中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文化顾问,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艺术造诣的认可,更标志着他在推动国乐国际化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与王国敏相识多年的挚友,我始终惊叹于他在扬琴艺术领域的深耕与突破。当得知他受聘为中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文化顾问,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艺术造诣的认可,更标志着他在推动国乐国际化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江南丝竹到国际舞台:构建国乐传播矩阵

王国敏的艺术轨迹,始终与 “传播” 二字紧密相连。作为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乐团核心成员,他深知江南丝竹 “轻、小、细、雅” 的特质中蕴含着东方美学的普世价值。在随团全球巡演中,他巧妙将扬琴的灵动音色与江南丝竹的细腻织体结合,让《春江花月夜》《紫竹调》等经典曲目在欧美、东南亚舞台上收获如潮掌声。

值得关注的是,他尤为注重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2023 年,其扬琴独奏《天山诗画》斩获《全球华语流行音乐金曲榜》最佳金曲奖,这首融合新疆民族调式与现代编曲的作品,不仅让国内听众耳目一新,更在纽约、东京等国际音乐节展演时,被评价为 “打开了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音窗”。

他的 “传播方法论” 更显系统性:担任世界扬琴协会会员期间,他推动建立 “国际扬琴艺术交流机制”,策划多场跨国大师班,邀请法国、土耳其等国的扬琴演奏家与中国艺术家同台切磋;在澳门 “大湾华章” 国际艺术节等平台担任评委时,他主动向国际同行推介中国扬琴流派,促成多场中外扬琴重奏作品的首演。

中非文化对话:以音符编织友谊纽带

此次受聘中非共和国文化顾问,是王国敏国乐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落子。他敏锐捕捉到非洲音乐的节奏活力与中国民乐的旋律美学之间存在天然契合点,拟将扬琴的 “线性旋律” 与非洲金贝鼓的 “复合节奏” 交织,融入中国古诗意境与非洲口头文学元素,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世界语言的新国乐。

采访中他表示,正计划在中非共和国开设 “扬琴工作坊”,通过视频直播课与线下大师班结合的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提供系统教学。“音乐教育是文化生根的土壤,我希望让非洲孩子从小接触扬琴,让这门乐器成为他们理解中国的‘声音钥匙’。” 同时,还将策划主题展演,邀请中国民族乐团与非洲传统乐队联合演出,通过 “民乐 + 世界音乐” 的混搭模式,打破文化隔阂。

从技术革新到理念输出:重塑国乐国际话语权

王国敏的 “破圈” 不止于演出层面,更体现在对国乐传播体系的革新。当被问及推动国乐国际化的初心,他坦言:“曾在海外演出时,有观众说‘中国民乐听起来很美,但好像离我们很远’。这句话刺痛了我。我们不能只做传统文化的‘保管员’,更要成为现代文明的‘对话者’。”

谈及未来规划,他眼中充满憧憬:“希望有一天,扬琴能像钢琴一样成为国际音乐大赛的常设项目,让中国民乐从‘东方奇观’变为‘世界共鸣’。而中非文化交流只是起点,我期待通过音乐,让中国与更多国家找到‘美美与共’的情感联结。”

从黄浦江畔到非洲大陆,王国敏以扬琴为舟,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稳舵前行。他的实践证明,国乐走向世界,既需要技艺的精湛,更需要胸怀的开阔 —— 当传统乐器插上现代传播的翅膀,当东方美学与世界思潮碰撞共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以最动人的旋律,向全球蔓延。(陈凤玲)

来源:走遍长三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