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年过去,Robotaxi赛道风起云涌,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下,虽然试点城市不断扩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比如规模化量产,始终是横亘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打造可复制的商业模板,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DeepSeek,或许才是Momenta在L4的目标。
作者|杨 铭
编辑|刘珊珊
无人驾驶出租车撕开雨幕,在城市高楼林立间疾驰,成为城市出行重要参与者——这是人类对赛博朋克式的科技浪漫主义的畅想场景。
2016年,当特斯拉发布FSD系统Autopilot 2.0时,马斯克在“宏图篇章”中,勾勒出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的宏伟蓝图。
自那时起,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皇冠上的明珠,Robotaxi便成为中外科技巨头、传统车企争相探索焦点。
九年过去,Robotaxi赛道风起云涌,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下,虽然试点城市不断扩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比如规模化量产,始终是横亘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2025年5月,中美Robotaxi产业意外同步狂飙突进,在规模化量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大洋彼岸,Waymo近日宣布2026年底前,将亚利桑那工厂Robotaxi产能翻番。“大玩家”特斯拉也释放重磅信号,宣布将于6月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推出“完全无人监督”的Robotaxi服务,并计划2026年量产无方向盘的CyberCab。
在中国,自动驾驶隐形冠军Momenta的“双线出击”,更是引人注目:一方面和Uber达成合作,计划2026年初在欧洲推出首批L4自动驾驶服务,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与上汽享道合作,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前装量产方案的Robotaxi车队,并率先在上海投入运营,计划2026年内车队规模达到数百台。
可以看出,中美Robotaxi正在同步狂飙量产。
“这不是技术秀,而是一场出行革命。”享道Robotaxi负责人评价说。那么,这是否能像DeepSeek助推大模型普及一样,成为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步?在中美Robotaxi齐头并进的当下,又能否引领中国,率先跑通商业模式?
01
中国Robotaxi的“金三角”方案
“和Waymo比,为什么采取不一样的战略?”2020年一场公开活动上,主持人向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抛出了尖锐问题。
彼时,L4自动驾驶商业落地最佳场景是Robotaxi逐渐明朗,但技术路线之争却日益激烈——特斯拉从L2到L4的“渐进式”,与Waymo直接L4“跨越式”泾渭分明。Momenta选择L2\L4“两个都要”的战略,与业界大方向完全不同。
这一战略当时并不被同行看好。现场有同行以“搏二兔,不得一兔”的古训质疑其专注度,宣称只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便能快速建立Robotaxi车队。
因为在部分质疑声音看来,单纯专注L4的玩家,很多都在亏损,更何况是“两条腿”走路?挑战难度只会加倍。
的确如此,Robotaxi赛道多年来本就是艰难前行,众所周知的成本风险仅是一方面。在“车辆-技术-运营”的复杂产业链中,L4自主驾驶的公司,往往很难单纯依靠技术一骑绝尘——强如特斯拉,Robotaxi此前也频频跳票,至今才进入量产前夜。
对中国Robotaxi入局者来说,现实更为具体:主机厂缺乏顶级硬件、先进算法和数据闭环;自动驾驶企业难以量产整车,需要与主机厂合作。面向用户交付出行服务产品,则需要运营平台助力。
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Robotaxi大都是一身补丁的“改装车”:后装传感器、外挂计算单元,成本高,可靠性和一致性也存疑,注定只能是小规模测试的过渡品。
后来业界逐渐认识到,前装量产,也就是从产线量产的原生Robotaxi车辆,让技术和产业真正结合,是Robotaxi大规模落地最佳途径——自动驾驶公司专注核心技术,主机厂负责车辆量产,出行平台提供运营场景,三者联合打造Robotaxi车型。
这被称为“金三角”合作,既能发挥各自专长,又能分摊风险,大幅降低供应链、研发、量产和维护的综合成本。“整车出厂前完成所有测试验证,可靠性和车辆生命周期也会显著提升。”
显然,这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位自动驾驶公司联合创始人明确指出,三者需要是强强联盟,相互独立又深度耦合,才能共同构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商用的“黄金三角”。
如何寻找到好伙伴?有的方案供应商技术不够成熟,有的缺乏和主机厂、运营平台的耦合能力。运营也是不容忽视的门槛——面临很多运营层面的现实问题和突发状况,业界就一直认为,特斯拉低估了车队运营的复杂性。
因此,业界明明清晰认识到前装量产是实现Robotaxi大规模落地的最佳途径,但在Momenta牵手上汽享道以前,全球成功案例居然还是空白,哪怕部分玩家也号称前装量产,但从零开始定制成本也会相当高企。
而Momenta牵手上汽享道后,敢于宣称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前装量产方案Robotaxi车队的底气,其实是因为Momenta“两条腿”路径的特殊性,巧妙避开或解决了行业痛点。
具体而言,Momenta将提供行业首个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方案。硬件层面,复用现有上汽智己LS6,技术、质量更稳定、成本更可控,具备大规模快速复制的基础。
出行平台是 Robotaxi 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刚完成超13亿元C轮融资的享道出行,早在2021年,便与Momenta联合启动国内首个车企背景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并在苏州、上海等地构建成熟运营网络,证明了自己的含金量。
上海外滩的灯光秀下,Momenta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的牵手,同样是自动驾驶行业“技术+量产+场景”黄金三角的典型。
根据协议,Momenta将基于与全球主流车企共建的前装量产体系,为Uber提供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标准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Uber则开放其全球运营网络,共同推进Robotaxi全球市场的商业化落地。
02
越过技术和安全的山丘
业界普遍认为,面对最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实现可规模化的L4,才是驱动Robotaxi向上的关键。这也是曹旭东一直强调的Momenta的终极目标。
什么是可规模化的L4?
“不是说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区域有画好的高精度地图,或者几百辆车不停地跑啊跑,虽然这可能叫作L4,但是不是可规模化的L4。”Momenta CEO曹旭东此前阐述道。真正的可规模化L4,应当具备全国甚至全球通行能力,并且能够达到10倍于人类驾驶员的安全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量产经验、技术布局和安全标准三个关键维度进行突破。
量产经验和技术布局,直接决定了Robotaxi能否从0到1,再从1到N实现规模化落地。
在业内,使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配合方式研究智驾大模型的Momenta,是少数具备“端到端”自动驾驶量产能力的企业。截至目前,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过140款,并预计在今年5月完成第三个10万辆的搭载里程碑。
更早也更多地积累量产经验,使得Momenta在与享道等合作伙伴推进Robotaxi项目时,能够通过复用量产传感器和计算单元,大幅降低单车成本。
Robotaxi另一个挑战是ODD运行域限制,即只能在特定区域和条件下运行。和大部分L4平台不同,Momenta采用端到端模型+轻量化地图方案,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实现在不同国家、城市道路环境中的快速适配,已成功应用于欧洲、澳新、中东、日本等市场,真正迈向“全球都能开”。
翻过成本这座大山,更险峻高峰扑面而来。要实现真正的规模化L4,必须解决长尾问题(corner case),证明其远超人类驾驶员的安全水平,建立从“能用”到“安全”的核心壁垒。
“最核心的是安全。”曹旭东就多次直言,如果 Robotaxi公司1000台车一年有一起重大或者死亡事故的话,可能公司就要关门了。
安全包含整车安全、自动驾驶安全、数据安全……这样的长尾问题有数百万个,几乎不可能用规则导向、人工逐一攻破。
曹旭东提出的解法是“一个飞轮”,喂足够多的数据,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核心是被业界验证的“量产数据+ 数据驱动算法+ 闭环自动化”。
这样的解法已是自动驾驶界共识,Momenta的飞轮迭代到第五代,自动化率从最初的50%提升到超过99%。这意味着新增100个驾驶问题中,99个可以通过数据驱动自动化解决,无需人工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曹旭东说,今年下半年,还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R6飞轮大模型。该模型能够从“胜败”中自主总结经验,使自动驾驶算法具备超越人类驾驶员的潜力。
自动驾驶技术竞争本质上是数据积累的竞争。算法有了,需要多少数据才能够实现L4水平的规模化?
据Momenta估算,这需要积累至少1000亿公里的驾驶数据,相当于1000万台乘用车行驶一年的数据量。国内外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自有车队达到该规模,必须依赖大规模量产车数据回流。
基于此,Momenta又有了“两条腿”走路的产品战略,即一条腿量产L2辅助驾驶,类似特斯拉FSD,与国内外大Tier 1合作绑定;另一条腿是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攀登技术珠峰。软硬件平台保持一致,以实现技术通用与数据共享。
“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由此构建完整。这一模式曾被质疑,但如今被证明是成功的正向循环:“通过量产车积累真实路况数据,再反哺Robotaxi技术发展,无论是辅助驾驶还是自动驾驶都会变得更可靠、更安全。”
如今,全球有30万辆搭载Momenta L2系统的量产车行驶在路上,捕获真实的“道路碎片”,通过统一架构反哺L4系统。鉴于中国道路复杂度远超欧美、日韩,Momenta积累的“黄金数据”可能超过特斯拉。
因此,当部分纯L4企业转向L2,因技术路径差异陷入困境时,“一个飞轮两条腿”的Momenta既抓住了现实,又怀揣着梦想:
一方面是通过L2的攻城略地,成为量产车数量最多的智能辅助驾驶供应商——全球TOP 10车企中,有7家与Momenta建立了深度合作,并在城市NOA第三方智驾市场的市占率达60.1%,位居第一;另一方面又在越过技术和安全的山丘后,狂飙Robotaxi量产,加速推动L4的规模化。
03
Momenta生态构建路:国内平权与技术出海
在一位自动驾驶从业人士看来,Momenta与特斯拉不约而同加速Robotaxi量产进程,巧合背后是2025年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深度融合,全球Robotaxi产业正进入全新阶段。
据麦肯锡咨询报告与中金公司研究数据预测,2030年Robotaxi业务全球市场空间将超2万亿美元。高盛则预计中国 Robotaxi 市场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757倍。到2035年,Robotaxi 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90万辆,占共享出行车辆的 25%。
这让所有入局者都感到时不我待。牵手Momenta外,Uber还联手 Wayve等将Robotaxi服务拓展至中东与欧洲市场;中国的Robotaxi玩家们,则在喊出2025是Robotaxi量产元年同时,集体迎来出海热潮。
政策层面,也在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铺平道路。自动驾驶技术被列入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地方层面,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在责任认定、道路测试、商业化运营等方面分别提供政策支持,从“测试监管”转向“规模化应用”。
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曹旭东说2025年最关键目标有三个,实现完全无人、单车毛利转正、出海。如今,三大目标正在快速推进。
但Momenta的“野心”显然不止如此,也试图用“中国方案”改写全球自动驾驶竞争规则。具体到国内、国外上,可以观察出Momenta不同的“扩张”路径。
在Robotaxi赛道,虽然Momenta目前国内合作的只有上汽享道,但显然只是在打造可复制的商业模板,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DeepSeek,或许才是Momenta在L4的目标。
其实这正是很多文章中想象的未来生活:当Robotaxi在大街小巷上穿梭运行,不但每个人都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科技带来的进步,还会引领未来城市交通革新和转变。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L2领域拥有巨大市场份额,与海内外主流车企深度合作,以及成本优势、技术的迭代闭环和可复用适配性,技术成熟度已从“Demo验证”转向“真实服务”,都是Momenta可以在Robotaxi赛道,成为下一个“DeepSeek”的理由。
事实上,这正是上汽享道/Uber青睐Momenta的原因——快速落地能力+跨区域适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实现大规模区域覆盖,在Robotaxi领域超越其他对手。
欧洲作为汽车工业高地,其智能化转型滞后,缺乏本土头部自动驾驶企业。Uber的1.5亿月活,将成为Momenta的L4理想落地场景,实现生态卡位。
值得一提的是,Momenta与Uber将形成“技术+平台+生态”深度绑定,也有助于应对欧洲数据合规、本地化适配等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中国方案”的输出模式,是抢占生态制高点,甚至抢占全球标准制定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此前,Momenta与智己联合开发的IM AD智能驾驶系统,正将中国经验推广至东南亚、澳新、欧洲等多地,展现中国自动驾驶的多元化出海路径。
潮起潮落中,以Robotaxi为代表的L4自动驾驶,正跨越“最后一公里”,加速进入量产前夜。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动驾驶不再是技术的孤岛竞赛,而是创新模式、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
“我们希望上到千万台车、上亿台车,能够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实现可规模化的L4。”去年一次主题演讲上,曹旭东如此说。这既是Momenta刚成立时就定下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向星辰大海。
来源:极点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