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主动学习,AI爆改教育能行吗?| 睡前聊一会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22:26 3

摘要:前阵子给娃“安排”了一位AI口语老师,一番调试后,娃跟AI老师对话的第一句便是: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 today(今天我不想上学),并对AI老师表示了浅浅婉拒。一段小插曲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今,AI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堪称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前阵子给娃“安排”了一位AI口语老师,一番调试后,娃跟AI老师对话的第一句便是: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 today(今天我不想上学),并对AI老师表示了浅浅婉拒。一段小插曲带来了一些思考:如今,AI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堪称前所未有,家庭育儿过程中,免不了要入各式AI学习机、智能点读笔的“坑”;不同阶段的课堂上,也少不了AI深度参与的“身影”。这些改变将对我们的学习体验和教育理念产生哪些“质”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在教育领域,接受新技术带来的“学习变革”从来不是新鲜事。回想近几十年的课堂变化,你我都有深刻体会。能够长期留存的ppt文稿代替了“一擦就没”的工整板书,可供反复消化的录播慕课取代了“赶不上就听不着”的名师现场,随时随地都能“开讲”的在线网课更是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让教学行为不再只是“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而更像是开放场域内的资源共享。

在AI全方位深刻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今天,知识正以更加轻快的“姿势”进入脑海。手机上的AI应用,能自如地回答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使用智能纸笔写作业,不仅能分析学生们的解题效率,还能记录错题、归纳总结……AI技术逐渐打通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关涉到学习效率的倍增,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育的普惠与公平。

图片来源:脑洞英语课堂微信公众号

最近关注到贵州海嘎小学的新消息,这所位于海拔3000多米高的云上小学,在今年不仅配备了高标准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引入了一系列互动式AI科普课程。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因为山高路远留不住人,仅剩零星的几名老师还得“身兼数职”,孩子们上到四年级就得转学。海嘎小学的“重生”,一方面源自于“留守”教师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使得山区学生在获取体系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不必再将翻山越岭当作“必选项”。

教育改革实践中,也能看到相关部门对AI技术的拥抱与认可。去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并致力于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前不久,《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发布,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可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当下,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消弭数字鸿沟的智能时代。

有学者断言,AI模型学习三四年,就能赶超人类博士。当前,多地推行AI教师进课堂,智能辅导系统能覆盖八成中小学。在未来,当知识的传递逐步被AI所取代,我们又该如何从“卷知识”的洪流中挣脱出来,去直面如何学习、为何学习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是时候该好好思考并回归教育的本质了。千年前的《礼记·大学》便有解答:格物致知。庞杂而丰富的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习的目的,是要在知识的表征之下,找寻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于自在的游戏中学会合作、在自然的观察中爱上科学、在劳动的实践中丰富技能;鼓励整个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从是否掌握学科知识转向能否提升思维水平、能否培育创新能力等方向上来。面对新技术的挑战,人类不必只做知识的“容器”,而需要将更多时间投向探究真理、认识自我的过程之中。

有人预言,AI爆改教育后,那些只会照本宣科、套路化提问的老师都将会被替代,而将“全部生命体验”带进课堂的老师会变得更加珍贵——他们的教学不仅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展示如何思考、如何质疑、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这些思维方式与生命启迪,不是AI能够轻易取代的。

这正是:

技术何熙熙,格物在致知。

求索何漫漫,行思须相依。

By the way,AI爆改教育后,你说写作业过程中,亲子关系会否好一些呢?大家晚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