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今年开始查AI率,自己动手写的文章送进检测平台,AI率50%,甚至摘要部分AI率100%。”看着一片红标,对毕业论文进行最后修订的王彤陷入了焦虑。摘要:“我们学校今年开始查AI率,自己动手写的文章送进检测平台,AI率50%,甚至摘要部分AI率100%。”看着一片红标,对毕业论文进行最后修订的王彤陷入了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论文审核机制正不断细化评价准则、加大不合格论文处理力度。高校逐步将查重率上限从30%压缩至10%-20%,部分院校更将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考核体系,对“存在问题毕业论文”的追责已延伸至指导老师,甚至影响所在学院的招生。将近毕业季,各高校毕业生逐步进入毕业论文最后阶段,查重降重成为了学生们面临的难题。
高校不断提高毕业论文审查要求,是否会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这样是否真的能够达到保证学术规范公正的目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查重率AI率逐步缩紧,学科差异呼唤弹性标准
近年来,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查重率的上限要求已逐渐从30%降低到20%,甚至是10%。据悉,今年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出查重率在15%以下的论文“尽量控制在10%以下”;南通大学规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查重率未超过15%的正常进入盲审送审环节;浙江大学物理学院规定,学位论文查重率低于10%的方可进入答辩环节;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论文查重率低于8%的才可进入学位论文评阅环节;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规定原则上2次检测不合格者取消本学年答辩资格。
虽然当下高校对毕业论文查重率的要求正趋向严格,但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查重,目前是学位论文诚信检测普遍采用的重要一环,实际上也是发挥数据库和信息技术优势的一个表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表示,“广州大学一直坚持论文提交评阅送审前设置查重环节,但并没有所谓的‘一刀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也指出,对于不同学科,高校对查重率的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历史学、古代文学等学科因研究需大量引用经典文献,天然重复率较高,若简单采用“一刀切”标准,可能误判学术规范引用为抄袭。
此外,为了限制学生用AI技术生成毕业论文,AIGC检测率逐渐被高校纳入论文考核范围。2024年,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成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今年3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发布毕业论文相关通知,表示毕业论文审核新增AIGC生成内容检测,AI生成率分别不得超过40%、50%。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踏入对人工智能参与论文写作的监管新阶段,AI率将成为众多毕业生即将面对的重要考验。
“这是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技术博弈。”刘涛表示,AI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需兼顾“防抄袭”与“保护原创”:一方面应推动算法优化,提升对混合创作、学术化表达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需避免过度依赖技术,防止“用数据判断取代学术判断”的惰性。
除了学校明文规定,部分学生也反映,学院或论文导师会自行设置更低的查重率上限。例如北京理工大学规定:被认定为“存在问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将“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经整改一年后重新申请;对该论文指导教师参照重大教学事故处理”。指导老师的责任划分,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让查重率成为部分老师“组内的额外要求”,进一步倒逼学生在论文上反复加工。
降重要花不少钱,学术训练本质遭遇挑战
AI率、重复率必须降低,倒逼学生们“各显神通”。
面对日渐缩紧的查重率指标,不少毕业生选择通过修改标点符号及语序、跨语种翻译、调整篇幅长短等方式进行降重,此外还通过付费或免费的查重降重平台、AI降重软件等渠道提高降重效率。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韦畅无奈地说道:“查重率太高,降重需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但查重率太低,就有学术不规范的嫌疑了。”
“查重率过低被质疑是因为我们论文写作是要有引用的。”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表示,“引用的内容,即便是合理标注引用来源,也会计算重复率。查重率过低,就意味着你这篇论文写作引用的内容过少,会被怀疑文章写作的依据与合理性。”
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张云辰翻遍了小红书,尝试用不同方法降低论文查重率。“有时我尝试把中文转换成英文,甚至是保加利亚语,再切换到中文,会带来一定的降重效果,但有些已经不是‘人话’了。”厦门大学学生李盈盈认为,当查重率要求太过苛刻,论文整体的表达质量都会下降,却“不得不按要求做”。
对此,禤健聪表示:“毕业论文写作是专业训练的重要环节,过程本身很重要。查重检测只是保底。”“就个人相对熟悉学科领域而言,如果论文结构和文字过于整齐,讨论面面俱到,表述正确但没有具体立场,论述空疏但缺乏实证,有可能借助AI生成,但即使没有借助AI,这类的论文也不是好论文。”
除了降重,自行查重还成为耗费钱财的工作。“通过学校官方渠道提交论文后,系统会立刻进行查重并记录查重率,所以我们需要提前花钱自己查重,比较麻烦。”刚结束中山大学本科生论文答辩的于飞宝提到,自行查重是必要的,官方渠道虽然有点贵但更值得信任。“我最希望的是学校能给我们多两次官方查重的机会,不要只给一次就记录进系统。”
对于毕业论文指标要求,不少学生表示理解,但认为仍有不合理之处。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生赵甜甜表示,抄袭行为仍是无法杜绝的事情,但严苛的查重率指标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比如法学专业会引用一些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有时会被纳入到查重范围当中,带来一些困扰。”张云辰提到,查重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范化术语的运用,过度追求降重尚有舍本逐末的风险。
打破技术指标牢笼,建立人机协同评价体系
那么,重复率、AI率真的是问题的关键吗?专家表示,查重率并不是学生痛苦的关键,如何真正分辨抄袭行为才是根本的痛点。
从学生的视角看来,高校收紧毕业论文审核的数据指标,仍受制于技术指标,无法触及更核心的抄袭行为。韦畅提到,目前查重率更多会分布在文献综述部分,仅限于字面的检测,但更需要查重的是论文主体部分的逻辑,目前的技术无法真正防范抄袭。赵甜甜也表示:“论文抄袭是个很难量化的东西,思路和表达都是抄袭的高层次方式,这些是查重率检测不到的。”
刘涛强调,查重的核心应是“反学术不端”,而非机械追求重复率数值。“重复率仅能标记文字重合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剽窃、洗稿或不规范引用,需结合学术逻辑进行人工核查。”基于学科特性与技术现状,他提出,应淡化数值依赖,强化人工审读。“重复率可作为初步筛查参考值,但最终判定需由专家结合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创新观点等进行综合评估。”
禤健聪表示,广州大学实行“人工复核+委员会研判”机制,能相对科学地区分学术引用与实质抄袭。“重复率超过一定比例的论文,会提交学院学位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就重复的实际情况进行研判,再确定是否存在抄袭。”据介绍,按以往的情况,除个别存在抄袭事实,多数论文是因文献引用较多而造成的重复率偏高,只要引证合理、标注明确,就可以认定为不存在抄袭。
除此之外,面对AI检测误判原创的问题,禤健聪坦言:“面对大模型,大部分人都是‘小白’,我认为要积极拥抱大模型,积极尝试与大模型交流,寻找合适的互动方式。”刘涛建议,高校需明确“AI工具使用边界”,鼓励学生合理利用AI辅助资料检索、数据分析,但禁止直接提交机器生成的完整文本。“这要求高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适应人机协作新范式。”
面对过度追求查重率和AI工具滥用与误判的双重困境,专家们呼吁建立更科学的人机协同评价体系。他们提出,查重应是“保底线”,而非机械筛选,而学术诚信教育需从“禁止使用工具”转向“规范使用工具”。禤健聪提到,引导学生在相同篇幅中聚焦讨论问题、要求学生提供扎实充分的材料作为论文支撑、在论文答辩环节更合理设置提问,都可以检验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的认识情况。“如果能呈现出一篇符合目前论文评审质量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清晰阐述的论文,我觉得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