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张沥丹:意本论: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22:33 2

摘要:以意本论哲学为枢纽,可以探寻中国传统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的相通性与关联性,并总结其在哲学和跨学科研究中的意义。具体而言,波粒二象性类似于意识与身体的阴阳互动关系;观测者效应与意本认识论中主客合一的思想相呼应;量子纠缠则与意本感通论中人与宇宙的阴阳互动相通,体

摘要:以意本论哲学为枢纽,可以探寻中国传统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的相通性与关联性,并总结其在哲学和跨学科研究中的意义。具体而言,波粒二象性类似于意识与身体的阴阳互动关系;观测者效应与意本认识论中主客合一的思想相呼应;量子纠缠则与意本感通论中人与宇宙的阴阳互动相通,体现了整体性和非局域性。这些相似性表明,阴阳互动思维和量子思维都强调世界的动态性、整体性和不确定性,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意本论致力于推动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为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还可能为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当代哲学的多维度发展。

信息时代,量子理论的运用可谓无所不在,甚至已经到了“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人们身边的手机、电脑,以及高科技领域的量子计算、信息加密技术、核技术、光学技术、半导体工业等,都与量子力学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们的生活世界,每个瞬间都被量子效应环绕包围,须臾不可摆脱,时刻浸淫其中。根据统计资料,一个多世纪以来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大部分都与量子力学有关。虽然身处量子时代,但人类的意识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经典牛顿物理学所塑造的传统思维当中。因而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开始探讨量子思维问题。

钱旭红院士是国内较早阐发和倡导量子思维的科学家与教育家。202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典礼上,钱旭红校长说,“在AI时代,量子学说和量子思维将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老子》五千言“是横跨东西、纵跃几千年的智慧和思维宝库;既能模糊又能精确的中文是最能体现量子思维方式的人类文字语言”。他寄语学生们“掌握了中文语言,拥有老子思维和量子思维的毕业生一定能在AI时代创造‘善行无迹’的可能。”可见,在钱旭红看来,量子思维与老子思想具有相通性。笔者认为,不光老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当中有诸多方面都与量子思维相通。

阴阳互动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一哲学命题与量子力学重要奠基人之一玻尔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玻尔对阴阳学说的认同和欣赏不仅表现在1937年他访华时所表达出的浓厚兴趣,更表现在1947年当他设计族徽时,在其中加入了阴阳太极图。12023年8月14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光子学论文,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先进的相机,捕捉到了光子之间的干涉图像,图像呈现为中国古代的太极图。虽然其背后的原因是研究团队预先设计的实验基础图案当中包括太极图,但是量子理论的先驱者玻尔对于阴阳互动思维的关注,以及当代量子理论研究人员对于阴阳太极图展现出来的兴趣,让我们不禁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本文致力于从阴阳互动的视角出发,基于意本论哲学基础,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和量子思维的相通性,尝试探讨如何理解这种相通性,并借此打通人们被经典物理学思维所束缚的思想框架,在中西比较当中开启量子思维的视域,以期启发相关的跨学科研究。

从文献学的维度来判断,阴阳范畴源于古人对日光的描述,衍生出“山之南、水之北”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阜部》云,“阳,高明也。从阜,昜声”,代表日光照耀呈现出高远、明亮的状态;“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侌声”,代表山北水南是阳光照射不到的方位,因此呈现出阴暗的状态。总之,阴阳最初含义为光照,后逐渐超越了最原初的感性经验变为彼此对应的力量,进而容纳了各种抽象含义,主要体现在《周易》和道家、道教哲学文化系统当中。西方则有莱布尼茨运用阴阳对应思想的启发,构建了数学二进制系统,进而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卫礼贤、荣格等深受东方阴阳哲学思想启发,发展了西方心理学与哲学。这说明中国传统阴阳结构具有的强大包容度和创生力。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当中“阴阳”地位举足轻重。阴阳是《周易》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在易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阴阳具有丰富内涵,难以穷尽。本文对阴阳涵义作简单总结:

其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打开《周易》殿堂的门径。“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其《易》之门耶?”《系辞》这两句话彰显了阴阳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和转化等维度的复杂关系。《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认为:“《周易》的基本符号是连线‘―’,即阳爻或刚爻,和断线‘- -’即阴爻或柔爻。阳爻代表阳气,阴爻代表阴气,阴阳二气的交感流通化生万物。三爻交错组成八卦,八卦象征自然界当中最基本的八类事物。八卦两两重叠成六十四卦。”阳爻和阴爻两个最简单符号的不同排列顺序,组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复杂体系。不了解阴爻和阳爻的运作,对于《周易》体系的宏大世界,便不得其门而入。世界本是一个整体,道也是整全的,道必然落于阴阳当中。从意本论的角度而言,我们后天之意只有一个方向,或阴或阳,但有阴则含阳,有阳则藏阴,阴阳时刻相应相生,借此我们才得以认识道、认识世界。

其二,阴阳不测之谓神。由于阴阳相推,万物得以化生。同理,万事的运转也可以用阴阳变化来解释。每个事物并非单独性存在的,而是如“万川映月”一般全息性地包含宇宙所有信息,如以事物为“焦点”,则其“场域”可包含宇宙万物的复杂系统,牵一发动全身。进一步而言,阴阳作用的方式超越人们扁平化、线性化的认知。如同爱因斯坦相对论探索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统一性和动态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阴阳运化关系也涉及时空和能量转换,例如《道德经》中“柔胜刚,弱胜强”,“无为而无不为”等理论都体现了阴阳关系的非线性性、潜隐性和复杂性。因此阴阳具体的显现微妙难测,常人难以测度和把握,通达阴阳变化之几微需要特殊的悟性和修炼。

其三,阴阳相交为吉。在泰卦中,“天地交而万物通”,阴阳和谐平衡,上下交流感应,天地交泰,蕴藏生机。与此相对,否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的阳气上行,地的阴气下行,天地悬隔,不能交感流通,上下不再沟通,导致万物生机难续。张祥龙借“民国有一位解《易》的大家尚秉和先生,他引用他老师吴挚父的一句话”对《周易》的哲理进行总结:“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可以说,这一阴阳互动原则在各个卦象当中都有体现,对应于现实生活也基本如此,阴阳相交处总是蕴含着生机与活力。

经过两三千年的沉淀,阴阳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阴阳在中国社会、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如同空气一般既无处不在,又稀松平常。当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相遇,就容易迸发出新火花。美国当代哲学家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致力于在西方哲学语境下对阴阳互动思维进行现代诠释,其著作《阴阳的哲学:一种当代的路径》结合他提出的道德情感主义,对中国传统阴阳概念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在其比较哲学视野当中,阴阳不仅存在于人的情感世界、道德世界、伦理美学世界,而且广泛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从这个角度看,阴阳是推进当代东西方哲学对话的关键枢纽。

量子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主流的物理学体系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学界的普遍看法是物理学大厦业已建成,天空一片晴好,物理学没有什么新东西有待发现,剩下的就是如何修补、装饰这座大厦了。然而,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敏锐地觉察到,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漂浮着两朵“乌云”,即黑体辐射问题和光以太学说理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后正是从这两朵“乌云”中结出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两大硕果,颠覆和重塑了物理学理论体系。

(一)量子理论的渊源

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设,认为能量是以不连续的“小量子”形式交换的,这为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量子假设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了光的粒子性,标志着量子思想进一步发展。

量子力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完善。1926年,薛定谔提出了波动力学,描述粒子的波动性质,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被证明是等价的。与此同时,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1927年)揭示了测量粒子位置和动量的固有限制,推翻了经典物理中的确定性观念。玻尔提出的互补性原理(1928年)进一步解释了量子现象中的波粒二象性。玻尔的互补性原理连同玻恩的概率解释,以及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构成了量子理论“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内容。

在此过程中,爱因斯坦和玻尔展开持续论战,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爱因斯坦的名言“上帝并不掷骰子”(God does not play dice)是其物理学基础观点的表达,他认为自然界背后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者的、确定的实在,因而自然界应该是可预测的,宇宙运行应遵循确定的规律。对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叠加和不确定性原理,爱因斯坦认为这些现象并不是自然界的真正状态,而是由于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观察存在局限,即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隐变量”,而一旦我们找出了这些隐藏着的变量,随机性就不存在了。但是,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主张,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与经典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不一样,他们认为,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并非来自知识或信息的欠缺,而是事物内在本质的显现,随机性本身就是内在的、本质的,不存在隐藏得更深的隐变量,有的只是“波函数坍缩”到某个本征态的概率。

但是,实验结果没有站在爱因斯坦一边。1964年贝尔不等式的发现挑战了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同时,随着实验技术和手段的进步,相关物理实验结果仍然支持量子理论而非隐变量理论。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看着历年的实验记录,垂头丧气地说:“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与此同时,量子理论的技术应用空前发展,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量子思维的特点

杨振宁认为物理学做到极致,就会诉诸哲学;哲学做到极致,就会诉诸宗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理理论和哲学思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科学和思想的发展。从量子理论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哲学思维和物理学思想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比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的持久论战,不仅是物理理论的争锋,更是基于其背后哲学框架的思想观点的交锋。

量子理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对微观世界的解释,量子效应可谓维系着宏观世间万事万物。钱旭红总结道:

在现代大多数物理学家眼里,经典物理、经典力学已经无法和量子力学平起平坐,经典力学只不过是对量子力学的一种有效近似,世界本身在所有尺度上都是量子的。人们之所以在宏观世界中很难观察到量子效应,与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关,而与尺度无太大关系。量子效应已经延续至宏观系统,如今在宏观尺度下展现量子效应已很平常。量子效应甚至参与了每一个细胞的运转,其分布范围之广,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可见,量子理论的范围已不局限于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以及生命现象当中也体现着量子效应,这就对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

现在越来越多社会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倡导推动量子思维的应用。伴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量子哲学、量子政治学、量子教育学、量子经济学、量子管理学也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学界关于量子思维并无统一定义,通俗理解,量子思维是指基于量子理论所衍生出来的新思维方式,如钱旭红认为,“由量子论衍生出来的量子思维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典思维(即牛顿思维)的崭新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它揭示人类思维方式的叠加、纠缠、不确定和跃变等特点,实际上是普遍而正常的真实存在”。量子思维强调非经典、非线性、复杂性和可能性的存在。这种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而更多地关注系统之间的关联、概率和多重可能性。具体而言,量子思维和经典物理学思维存在的差异见表1。

「表1」

量子思维与中国古典阴阳互动思维都有非线性、模糊性、动态性、关联性等特征,都是有关世界的认知和互动方式,所以可以比较沟通。目前国内对量子思维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科学哲学层面。陈向群在《意识问题的量子力学解释及其哲学研究》中,深入阐释了国内外运用量子理论研究意识的学术成果,对各种理论的优势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量子力学如何解释自由意志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成素梅在《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量子理论的哲学宣言》中,探讨了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认为量子理论挑战了经典物理理论中决定论的因果性观念、科学实在论立场,以及物理世界的客观性等哲学前提和框架。

第二,在量子思维的倡导、推广方面。从2012年起,钱旭红就开始倡导并推介“量子思维”,先后出版《改变思维》《量子思维》等专著,并且领导华东师范大学量子思维项目组在2021年发布《量子思维宣言》。在他们看来,量子思维揭示人类思维方式的叠加、纠缠、不确定、跃变等,是普遍而正常的真实存在,明晰这些观点,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组织管理和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在量子思维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相通性方面。束景南在《老子、太极图与玻尔》中阐发了太极图与玻尔之间的渊源,并且认为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是玻尔提出互补性原理的主要哲学思想基础。钱旭红在《改变思维》中,也多处论及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在整体性、关联性等方面的相通性。韩金祥在《中医理论与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相容性和可转化性探讨》中,从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取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觉灵感思维等方面,比较论述了比较中医思维方式和量子思维方式的相通性。徐然在硕士学位论文《〈周易〉与现代物理学》中,基于对周易思想、现代物理学思想体系的阐发,论证易学理论中的“阴阳对应统一”“天人和谐”等思想与“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等现代物理学理论具有相通性。

可见,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量子思维与中国传统思维之间相通性,不过专篇论述阴阳互动思维和量子思维之间具体关系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束景南在论述太极图、《道德经》与玻尔思想渊源时有所涉及;徐然等论述过阴阳关系与“波粒二象性”的关联;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认为,在现代物理学当中力与物质、粒子与波、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等都是对应统一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阴阳互补统一的关系。本部分将以意本论为基础,进一步展开、阐发中国传统阴阳互动与量子思维的关系。

(一)“波粒二象性”思维中的身心关系解读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物理学中最为基础和深刻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等)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性。其中,粒子性意味着具有明确质量和动量,在空间中有精确位置和运动轨道;而波动性表现出类似于波的干涉(当两组波相遇时,相互强化或减弱)、衍射(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弯曲)、波动传播等行为,表现为在空间里四下传播。在经典物理学中,一般的物质现象,要么表现为粒子,要么表现为波,无论如何都不存在物质的粒子和波的叠加。而量子力学证明,“在量子世界”中,“波是粒子,粒子就是波”。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出,生命和非生命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生命存在于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之间的交叉中间地带。他预言,生命是沿着量子边界,在经典世界与量子世界间的狭窄“溪流”中悠然航行的。因而,人的生命同时表现出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的一些规律,并且波粒二象性也可以作为身心关系的隐喻,人的身心关系类似于波和粒子之间的关系,意识和身体也不是完全分离的,身体表现出物质的“粒子性”,而意识则更可能与波动性接近而呈现出“流动性”。从阴阳互动的角度来说,意识是阳,如波一般具有可以层层外拓的力量,身体是阴,如粒子一般表现为实体性的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阴阳互动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彼此影响,阴阳互根,不断拓展认识世界的触角、参与世界的生成。生命的意识和身体可以说是处于阳的量子世界和阴的经典世界之间的,并且意识和身体不断阴阳互动而创生,这就是意本论所谓的“人是一个意向创生的存在”,意识不仅引导着意识的创生,而且可以改变身体的存在方式。

关于身心关系的一元性和二元性问题,当我们梳理哲学传统和物理学传统时,也会发现其发展历程的一致性。比如在经典物理学世界当中,身体与意识是基于神经元的物理连接而发挥作用的,强调大脑中的神经元及外部的客观条件是产生意识的基础、意识是物质活动的结果,身心关系缺乏整体性、互动性,这就是物理主义。在传统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中,心灵不信任通过身体感官所获得的经验,如笛卡尔认为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相对,需要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排除一切对经验的倚赖,除掉感官对于认识真理的干扰,把通达真理的途径排除至不可再排除的“我思”当中。这种身心二元论在现代哲学、心理学、生理学遇到很大困扰,所以现象学、心灵哲学有回归身心一元论的趋势。

法国哲学家「梅洛-厐蒂」

进入现当代以后,整合主义和量子理论深入研究意识与身体的交互和深层联系,表明身体和意识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互动的。与此同时,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梅洛-庞蒂对身体机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原”了身体所具有的哲学地位。他认为,身体作为饱含丰富效能的场域,是能思维的整体,在知觉世界中,心灵和身体时刻交织在一起参与世界的再创造。梅洛-庞蒂在其《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中论述道:“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遇见了这样一个观念:人并不是一个精神和(et)一个身体;而是合同于(avec)身体的精神,并且,此精神之所以能够通达诸物之真理,只因这身体就好像是黏附于诸物之中的。”也就是说,身体不是意识的工具,身体本身的存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状态。

对比来说,身心之间的关系在传统中国思想中似乎不成其为问题,姑且不论“肝肠寸断”“心急如焚”“心花怒放”“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耳熟能详的成语是身心一体关系的表达,庖丁解牛的故事是身心一元臻于化境的艺术,整个中医体系当中,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人体的健康状态有很大影响。身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可以如此解释:

人来自世界,生活在世界之中,所以人之“身”的生存一直在与世界共同创生(co-create)的过程中。儒家对于“身”的态度是认可活的身体能够“生生”,带有意识和灵性,而非被修炼的僵化对象,也就是说,“身”绝不仅仅是血肉之躯。传统儒者所探讨的“身”,是“灵—肉”一体的,人在认识血肉之躯的过程中,我们真正修炼的应该是基于肉体的灵性,而不是肉体本身。“心”在反身观照自“身”的过程中,不断调试原初的意识境域至于广大和谐之境。

正如《周易明意》开篇提出“易本心易,心通于物,心物一元”,意本论明确提出“身心一元论”,从意的角度理解世界作为身心一元、阴阳互动的存在。类比而言,如同粒子性和波动性互动共存,人也是身心互动的场域,共同构成宇宙间信息能量的载体。

(二)观测者效应与意本认识论

观测者效应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进行量子测量时,观测或测量行为本身会对被测量的量子系统产生影响。量子理论表明,在没有观测时,粒子状态是不确定的,只有在测量后,粒子才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其中最经典的比喻是“薛定谔的猫”。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在没有进行观测的情况下,粒子处于叠加态,它同时拥有多种可能性,当我们进行测量时,波函数会“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可见,量子系统的状态并非完全独立于观测过程,观测本身会干扰系统的状态,导致其改变,这就有了主客合一性。

观测者效应挑战了经典的物理学前提,对传统主客二分认识论提出深刻挑战,引发了学界对客观现实、观测和观测者的探讨。首先,观测者效应挑战了“物质独立存在”这一假设,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叠加态意味着粒子的位置、动量等属性在没有测量时并不固定,而是多种可能性的叠加。第二,在量子力学中,观测主体似乎不仅被动揭示世界,而且主动参与现实的确定。第三,在量子力学框架中,粒子行为本质上是随机的,只有在测量瞬间才确定下来,这与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观点(即未来是由过去决定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理论的原因,他认为自然界背后存在一个独立于观察者的、确定的实在,因而自然界应该是可预测的,宇宙的运行应遵循确定的规律。而量子理论则预示着主客之间存在关联性和相互影响性。

中国古代心物一元的认识论,以及西方现代现象学的思想,都暗合于量子理论的观测者效应,即主客可以相互影响。在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的思想为阳,世界图景为阴,这种认识发生的过程就像是阴阳碰撞互动,人的意识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坍缩”到确定状态,进而实现、通达对于事物存在的认识状态。这种人生状态,一定是主客合一的,是主观与客观条件叠加的,不存在彼此分离的、绝对的客观和绝对的主观。

在这样的认识结构中,并不存在所谓绝对超然的观察者和绝对客观的客体,而是主客交互影响,如梅洛-庞蒂引用现代物理学观点所言:

规律仅仅是对物理事件的近似表达,所以说规律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澄清其晦暗。如今的科学家已经不再像古典时代的科学家那样抱有通达事物之核心、通达客体之本身这样一个幻想了。关于这一点,相对论物理学确证了绝对而最终的客观性是个虚幻的妄想——通过向我们证明每一次观察都严格地系于观察者的位置,都和观察者的处境密不可分;通过使得绝对的观察者这样一个看法被摒弃。

可以说,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一道,认为观察者的状态会影响被观察者,因此之前所谓绝对的客观性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意本认识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缺乏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全体的讨论,这一问题意识在宋明理学中得到较为系统化的体现,而且可以说是宋明理学家最有哲学创见的地方。随着宋明理学的演进和发展,古代哲学中主客一体、心物不二的认识论基调得到不断强调,表现为层层递进的理论发展形态。区别于西方古典的心物二元论(即认为存在客观世界,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有望通达对于真理的认识),在心物一元的认识论结构中,我们天然地感受到人与世界共同创造的过程,这类似于现代物理学的观测者效应,作为观测者的主体的存在,本身也会对被观测者的状态所影响。

传统中国哲学阴阳互动思维基于“心物一元”的认识论结构,超越了主客分离的认识,如王阳明“岩中花树”的论述可以说明人与世界共同创造的过程。当我们还没有看花树的时候,世界与我的心念同归于寂,而当我用心去看花树时,花树从潜在的背景世界中绽放出来,与此同时意识也一同被点亮,恰如代表着“阳”的意识冲入本来寂静的“阴”的世界当中,在阴阳交汇时,相互都被点亮。在此时,人对世界的认识生发出来,意识与世界同时“生生”。这也正是“依境而生”,花树在意念的实化过程当中,与意念共同创生出来。如钱旭红所说,量子思维意味着“世界因你而不同”,而经典思维下“世界有你没你一个样”,当我们睁眼或者闭眼看世界时,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动作行为对世界有不同的微扰,不同的意念和行动影响了世界。

(三)量子纠缠与意本感通论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关系,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仍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彼此的状态。量子纠缠的几个关键特性分别是:其一,非定域性。即量子纠缠意味着粒子之间的关联超越了经典物理中的局域性原则。即使两个粒子相隔遥远,彼此的状态仍然紧密相关,仿佛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瞬时的”连接。这个现象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其二,瞬时性。即纠缠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瞬时关联的。当观测者对一个粒子进行测量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在瞬间确定下来,不受它们之间的距离甚至光速的限制。其三,不可分性。即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不能单独描述。对于纠缠系统的完整描述,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量子态,而不能单独描述每个粒子的量子态。

宏观世界中也被证明存在一些量子纠缠现象。比如,2000年,德国化学家舒特恩和学生丽兹的论文展示了在鸟眼中,光是如何影响量子缠结导航的。在2004年,丽兹与合作者的实验证明,在知更鸟每年的全球迁徙中,的确存在“量子纠缠”作用。2018年,人们发现鸟类眼细胞中存在一种感光色素蛋白来发挥导航作用,鸟类可能依赖其自由基自旋即量子纠缠而实现导航,其纠缠持续时间比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要长20微秒,可以帮助鸟类辨别地球磁场,“看清”回家路线。

量子纠缠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激发了创造性的讨论,比如对于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一些现代学者借用量子纠缠的思想尝试解释集体无意识如何以某种超越个体的方式存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也契合于量子纠缠的特点。意本感通论认为,人生是一个与物互动的过程,而与物互动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修道过程,也就是修行自己的心灵意识状态的过程。人的心意与世界运动合拍,与宇宙的能量运动合拍,才能够形成有力的道,心之道落实为物之道,成为意物关联相通之道。人必须努力应对各种意识境遇变化,调整其意识境遇跟集体的意识境遇之间的关系。这种感通可以说构成了《周易》哲学的基础,《周易》上经是乾卦创生,生生不息,下经是咸(感)开头,也就是从感开始,世界在不断生生不息、阴阳相感当中变化。

意本论帮助人们通过自己的意识参与宇宙变化,在参与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意识融贯在整个宇宙变化当中,全体性地去把握融通变化,从而变成一个心意通天状态的人,即通过格物致知而能够通物通天、融贯世界全体的“大人”。意本论认为,人在跟具体物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意识能够转化物、理解物,从而进入一种感通天地和宇宙的状态。人的心念可以从小人状态发展成为跟宇宙意识相通的大人状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的起心动念都能跟天地变化相贯通,其精神意识的力量可以吸纳整个情境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在量子纠缠当中,意识的状态属于阳,居于主动地位,而叠加的物态属于阴,居于被动地位,人的意识可以调节身体,也可以调节与自己身体相关的世界的阴阳,进而改变世界,这就是“实化意念”,创造人生。

在意本论看来,虽然阴阳互动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而量子思维为现代物理学的特点,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其哲学内涵有相通之处,对宇宙、世界与存在本质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阴阳互动思维主要体现在《易经》、道家及中医理论中,从阴阳对应统一开始,阴阳看似相互对立,其实是彼此相应的两极,如天地、昼夜、动静之间,是统一的整体,既分又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阳保持动态平衡,阴阳并非静态的对立存在,而是彼此纠缠,互动不止,如昼夜循环、四季更替,阴阳此消彼长,十二消息卦是典型的模型。阴阳互动思维有整体性,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之间有互补性,阴阳并不对立,而是彼此互补,并以达到中和与平衡为目标。

量子思维基于量子力学,本来是20世纪揭示微观世界奇异特性的物理学,其核心观点从波粒二象性开始,认为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既可以粒子形式显现,也可以波动形式显现,这就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所以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微观世界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量子纠缠指两个或多个粒子可以形成纠缠态,即使相隔遥远,其状态也可以瞬间相互影响,这种非局域性超越了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观察者效应指在量子世界中,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察对象的状态,这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

本文认为,阴阳互动与量子思维之间有相似性,而且可以通过意本论加以沟通。阴阳互动思维强调阴阳对应统一,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体现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阴阳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阴阳互动永远具有动态与不确定性,阴阳的此消彼长与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原理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世界并非静态,而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意识与身体,人的身体与世界,都处于阴阳互动的动态平衡中。阴阳互动思维强调整体观念,这近似于量子纠缠现象中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非局域的联系。两者都突破了局部与整体的传统界限,阴阳互动和量子纠缠,都是整体性的、境域性的,都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同时有关。阴阳互动思维认为人与自然、世界、宇宙是一个整体,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两者都强调人的意识发动,可以瞬间改变宇宙的阴阳状态,所以,人可以通过意识修行,来改变身体和世界的关系。

深入思考阴阳互动哲学与量子思维的关系,可以说它们都是对确定性的挑战。阴阳互动思维和量子思维都挑战了传统的确定性观念。阴阳互动思维认为事物是阴阳互动、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的,而量子力学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内在不确定性,存在物不仅是粒子,而且以波动的方式显现。它们都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阴阳互动思维通过互动性、互补性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和纠缠态也表明,微观世界的性质无法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来理解。这就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二元论,而进入东方传统哲学主客合一的认识论当中。主客合一论的根本是整体宇宙观,即两者都认为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境域性整体。

意本论认为,意识发动,可以改变世间的阴阳。意本论基于阴阳互动思维,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整体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借助量子力学进行跨文化对话,有助于推动当代哲学多维度发展。阴阳互动思维强调阴阳时刻平衡与和谐,量子思维提醒我们世界时刻存在不确定性。二者之间应该实现跨学科研究。意本论致力于推动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的结合,可能为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期待中医阴阳理论与量子生物学相结合,为健康科学带来新突破。

本文基于意本论哲学思考中国传统阴阳互动思维与量子思维的关联性。二者虽然在历史背景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哲学层面可谓有着深刻共鸣。在意本论看来,两者都揭示了宇宙的阴阳动态性,都基于世界整体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都可以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意本论试图推动这种跨时空对话,认为意识的修行可以改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改变人生命运。

来源:文以传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