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当中有一位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将领,如果说出他的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比较陌生...不过此人曾经是教导总队的副队长,可谓是黄埔系的嫡系将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资历”与杜聿明、黄维等人的资历不相上下,却在抗战后期并没有太多的建树...1949年他跟
《特赦1959》剧照--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当中有一位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将领,如果说出他的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比较陌生...不过此人曾经是教导总队的副队长,可谓是黄埔系的嫡系将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资历”与杜聿明、黄维等人的资历不相上下,却在抗战后期并没有太多的建树...1949年他跟其他的国民党嫡系将领完全不同,虽然一枪不发就投诚了,但和其他人一样,为何还被关进了功德林管理所?事实上被一个人坑惨了!
1904年,在浙江诸暨安华乡丰江周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内,周振强诞生了,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年幼的周振强在私塾仅勉强念完四年书,便因家境窘迫而辍学投身于繁重的农活,但没人会想到,这个连基本教育都未能完成的乡野少年,后来会进入黄埔军校并成为教导总队这样的精锐部队的主官。
1923年春,十九岁的周振强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执着,告别故土,徒步向南。
按照当时的招生规定,应征者必须具备中学学历,而周振强仅有几年私塾教育...本该望而却步,然而他却得到了一封贵人的推荐信,开启了军旅生涯的新篇章,多年后周振强的儿子回忆道:"老父常说,若没有孙总理当年的一纸推荐,他或许终其一生不过是个普通的戍边士兵和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哪有后来的经历..."
黄埔军校的招生之严可见一斑,超过一千二百名满怀热忱的报考者经过层层筛选,包括严格审查、体格检验,以及作文、数学、地理三门学科的测试,周振强虽然文化底蕴欠佳,但凭借实战经验最终顺利入学,与胡宗南、关麟征、黄维、杜聿明等人同窗。
这段求学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决定性转折点。
当时,一个曾经放牛割草的乡村少年,就此踏上了职业军人的道路,也算是颇为不易。
1926年,北伐的号角吹响,初出茅庐的周振强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一名营长,在攻打武昌的关键战役中,他率领部下冒着枪林弹雨架设云梯攀爬城墙,遭遇守军的疯狂反击,战斗白热化之际,他的左手无名指被敌军大刀生生斩断却仍咬牙坚持指挥,直至因太过于疲惫而昏厥倒地...这场战役之后,他因表现上佳被提拔为蒋中正的侍从参谋,从此和其走得近,也为日后与对方的深厚关系埋下伏笔...
担任侍从期间,周振强知道对方第一看重的就是忠诚,其次是执行力。
1937年任教导总队副队长,率部参加淞沪抗战,亲自带头冲锋,身受重伤,日军称为“作战最顽强的精锐部队”一九三七年,黄浦江畔,晨雾与战火的硝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当时日军大举增兵上海的前奏...日军第三师团的铁蹄在短时间内就踏破了吴淞口最后一道防线,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那些戴着泛着冷光钢盔的身影,也在号角声中,于断壁残垣中默默调整着战斗姿态。
砖瓦碎片与弹壳铺就的战场上,这支被称为"黄埔近卫军"的精锐德械部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教导总队由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周振强与主官桂永清共同统领。
两人俯瞰着作战地图,上面密布的战术标记如蛛网般沿蕴藻浜北延,记录着每一寸即将被被硝烟覆盖的土地...周振强眉头紧锁,指尖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他知道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硬仗,日军作为侵略者大肆增兵,军人当以反击侵略者为荣!
十一日,教导总队接防江湾阵地,踏上即将成为死战之地的土壤,官兵们愕然发现,所谓的"战壕"不过是浅浅的沟渠,深度堪堪及腰...远处虬江码头日军气球观测手正冷静地调整着炮击坐标。须臾间,每分钟四十发的炮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将这片焦土翻搅得像是耕地。"加固工事!"周振强不顾炮火,亲自带领工兵连冲向最危险的区域。
士兵们用刺刀撬开混凝土碎块,徒手搬运钢筋铁块构筑防御工事,炊事班的战士们三次尝试运送补给,三次被弹片击穿铁锅,却依然咬牙前行,他们的眼神里,倔强盖过了恐惧,次日黎明天还未完全亮透,日军第便押上数辆八九式中战车,发起如潮水般的波浪冲锋,教导总队的机枪手们早已将民宅的砖墙凿出精巧的射击孔,机枪喷吐着怒火,在百米开阔地上编织出一张精准的火力网,每一发子弹都像是有了眼睛,精准地寻找着入侵者的要害!
十五日的破晓时分,战况最为惨烈的时刻出现了!
日军工兵利用潮汐的掩护试图在张华浜架设浮桥,情报传来的刹那,周振强二话不说率领突击队亲自出击,这位平日里戴着圆框眼镜、文质彬彬的指挥官,此刻宛如一头出笼的猛兽,手持冲锋枪冲在最前线。
战士们看到副队长左肩的绷带已经被浸透,但丝毫不顾,便也跟在后面冲锋,日军的掷弹筒火力将突击队压制在铁路涵洞,周振强跃出战壕,猛然带领三名传令兵沿着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悄然迂回,最终用几枚集束手榴弹摧毁了日军的机枪火力点,这次行动中,教导总队伤亡逾七百名官兵,却成功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延缓了整整五天,为大后方争取了战略部署时间。
在刘行镇的攻防战役中,周振强用"移动堡垒"战术将德制战防炮悄然拆解,秘密搬运至三层砖木结构的民房内,日军装甲车队猝不及防驶入街口时,隐蔽的炮火突然咆哮,如同石缝中窜出的毒蛇,给敌人致命一击!这种灵活多变的反装甲战术,很快在各部队间传播开来,随后,日军战报中屡次出现"敌人嫡系精锐部队的火炮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的沮丧记载。此时总队长桂永清接到命令奉命返回后方残部整补,周振强带领仅存的两个营和德械87、88师的小队依旧坚守在顾村前沿。
他们用沙包、铁轨枕木构筑环形工事,直到撤退命令传来的最后一刻,周振强仍在组织伤员转运,确保每一个还有呼吸的战友都能离开这里并活下来!
有一位不战地记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一幕,当时日军的大口径炮火彻底摧毁了教导总队的战壕,存活的官兵们不退反进竟以阵亡同袍堆成简易掩体继续向敌人射击!他们的眼睛里已不见恐惧,只有一种超越了生死的决然与悲壮...日军的火炮是立体化的,他们的军舰、战机和地面炮兵联队全面出击,这样的火力在当时的守军看来完全是覆盖轰击。
战后数十载,当年意气风发的指挥官周振强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他回忆起那段岁月,这位耄耋老人总是泪湿盈眶:"那些孩子们啊,许多还不满二十岁,他们的家书还揣在胸前,字迹未干就已永远倒在泥土中...他们带着青春的梦想踏上战场,却将永远长眠于这片曾经守护过的土地。"
老人说这些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抚过左胸那道触目惊心的伤疤,那是一枚日军舰炮碎片留下的永久印记...也是国难当头,他们抵御日军的印记和见证。
桂永清
这场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殊死鏖战中,教导总队付出了六千余名官兵伤亡的惨重代价,但总队长桂永清的指挥时间并不长,大部分由副队长周振强临场指挥,然而他们也在日军作战日志中留下了重点标记的一笔"教导总队是我们遭遇最顽强之中央嫡系部队...其战斗意志令人生畏!"。
淞沪战役失利后,尚未得到喘息机会的周振强部队随即投入南京保卫战,奉命防守紫金山主峰。
面对日军的装甲车和毒气弹的猛烈进攻,教导总队凭借德制山炮与马克沁机枪构筑起密集的火力网,誓死抵抗,战况之惨烈,甚至出现了士兵身绑集束手榴弹与敌军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悲壮场面...战至十二日,原本七千余人的精锐部队已所剩无几,曾经郁郁葱葱的紫金山马尾松林,也被连日军的炮火燎成一片焦土!
撤退命令最终下达时,周振强亲手焚烧了教导总队的旗帜,带领仅存的百余名伤兵冒险渡过滚滚长江,他的儿子日后回忆道:"父亲抱着一块从民房拆下的木门漂过江去,那是寒冬腊月,江水冰冷刺骨,上岸后浸透的棉衣冻得能直立不倒。"
南京战役过后,全德械的教导总队因伤亡过重被迫撤销番号,参谋长邱清泉也在不知所踪(后来被证实,邱清泉装扮成难民已经逃出南京城),而周振强也背负上了"弃守南京"的责备,从此逐渐淡出主力作战部队。
抗战后期,周振强被调任战时干部训练团代理教育长但因为不善于拍马屁而遭到排挤...这段经历让他的觉悟迅速提高。
抗战结束之后,周振强被蒋中正指派为浙西师管区的司令,相比于掌控数十万精锐主力的杜聿明、以及掌握着国民党精锐十二兵团的司令黄维等人来说,明眼人一看便知周振强的这个职位是一个虚职,有名无实。
显然,已经被蒋中正和国民党军嫡系边缘化,但是周振强早就已经知道国民党军必败的结局,所以他当时失去了作战热情,而且在接受老蒋的作战命令的时候态度消极,因为他认为这是骨肉相残,跟日军作战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1949年的5月份,金华被围困,周振强二话不说,并没有和其他中央军嫡系那样拼死顽抗,而是迅速的放下武器投诚,但是由于他曾经跟蒋中正之间关系密切,做过蒋中正的侍从室参谋等要职,最终周振强依然被带入到功德林进行改造。
在功德林改造期间,周振强是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当中表现最好的学员之一,他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再加上他与蒋中正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短时间内转变他的态度,所以他和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作为第一批改造通过的人员被特赦,周振强被特赦之后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担任研究专员,这也是他们晚年的一项工作直到去世。
来源:未知之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