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丰三年(1080年),44岁的苏轼戴着枷锁走进黄州城门。曾经的翰林学士沦为阶下囚,俸禄骤减,家人饥寒交迫。但这位被命运抛入谷底的文人,却在泥泞中开辟出诗意栖居的天地。他在城东荒地开垦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用一锅“净洗铛,少著水”的东坡肉,将苦涩熬成醇
一
跌宕人生中的“舌尖突围”
至暗时刻的烟火气
元丰三年(1080年),44岁的苏轼戴着枷锁走进黄州城门。曾经的翰林学士沦为阶下囚,俸禄骤减,家人饥寒交迫。但这位被命运抛入谷底的文人,却在泥泞中开辟出诗意栖居的天地。他在城东荒地开垦出“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用一锅“净洗铛,少著水”的东坡肉,将苦涩熬成醇香。他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何尝不是对命运的戏谑?被贬惠州时,他啃着羊脊骨感叹“众犬不悦”,却发明了炭烤羊蝎子;流放儋州时,他笑称“日啖荔枝三百颗”,更将生蚝烹成珍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以舌尖为笔,在荒芜中写下生存的尊严。
这种豁达背后,藏着更深的智慧。北宋士大夫多视贬谪为绝境,苏轼却以美食为舟楫,将苦难摆渡成超然。他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食物的温度,成了对抗命运寒意的火种。正如现代学者蒋勋所言:“苏东坡教会我们,真正的豁达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将苦难咀嚼出甜味。”
二
三苏家风的千年回响
仁与孝的精神基因
若追溯苏轼的精神源头,必见眉山苏氏门庭的烙印。祖父苏序散粮赈灾的义举,父亲苏洵“读遍天下书”的执着,母亲程氏“不发宿藏”的廉洁,共同织就了苏轼的精神底色。“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不仅是《三槐堂铭》中的箴言,更是苏门血脉里的道德律令。
在黄州,苏轼效仿祖父建“安乐坊”免费医病;在惠州,他捐俸造桥引水;在儋州,他教黎民耕作、传播中原文化。这些善举绝非偶然:当年祖父面对饥荒时“开仓散粮”的身影,早已化作他心中的道德明灯。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便身处蛮荒,他仍坚持抄录《汉书》数十万字,将家风中的勤学传统化作笔尖的修行。“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这种传承,让苦难中的苏轼始终保持着精神的丰盈。
三
天涯海角的文化共情
从华夷之防到汉黎同樽
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轼渡海抵儋。彼时的海南“瘴疠交攻”,他却与黎族百姓同饮椰酒,共赏槟榔。初到时,他视黎民为“夷狄”,写下“华夷两樽合”的诗句;三年后,他却在《和陶劝农》中慨叹:“咨尔汉黎,均是一民。”这种转变,源自他与黎族孩童吹葱叶嬉戏的温情,源自吉贝布御寒的感动,更源自共同劳作的相知。
在桄榔庵的茅檐下,苏轼完成了中国士大夫民族观的超越。他不再以文明高低论夷夏,而是以人性共通觅知己。当契丹使者因背诵他的诗句求见,当金代文人奉他为“苏学”宗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的魅力,更是一个灵魂打破文化壁垒的力量。“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种跨越阶层的共情力,让苏轼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四
文学宇宙的璀璨星河
在废墟上建造永恒
黄州赤壁的滔滔江水,孕育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儋州椰林的飒飒风声,催生了“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的奇绝。苏轼的创作史,恰似一部精神突围的史诗:乌台诗案后,他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走向“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越,沉淀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澄明。
他的艺术突破同样惊世骇俗: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风,用“活法”打破文体藩篱,更以《寒食帖》的“石压蛤蟆体”颠覆书法美学。正如元代赵孟頫所言:“东坡先生翰墨,天姿国色,盖不学而能。”这种创造力,源自他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终极的智慧,不过是看山还是山。
五
千年后的精神启示
在不确定中安顿身心
当现代人在焦虑中追问“何处安放灵魂”,苏轼早已给出答案。他教会我们:
知止的智慧——青年得志时,他写下“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提醒世人莫被浮名所累;
知足的境界——中年困顿时,他吟诵“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失去中看见自由的微光;
知常的彻悟——暮年漂泊时,他品味“人间有味是清欢”,于平淡处触摸生命的本真。
这种智慧,与老子“大道至简”遥相呼应。今天的黄冈遗爱湖畔,晨练者踏过“一蓑烟雨”步道,写生者在“东坡问稼”景前挥毫,短视频博主用#东坡美食挑战赛让千年文化破圈——这正是苏轼精神的当代回响:将文化化为可感的生活美学,让哲理浸润日常烟火。
结语
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苏轼逝世前两月,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为他画的像,题诗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流放之地,恰是他精神涅槃的熔炉。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东坡,不仅是在瞻仰一座文学丰碑,更是在学习如何将命运的砂砾孕育成珍珠。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光芒,永远指引着困顿中的灵魂:凡不能毁灭你的,终将使你成为摆渡自己的光。
来源:之至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