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封闭就越发达?朝鲜已悄悄成为全球第二中导大国?真的假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23:15 5

摘要: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共有9个,除了五常是合法拥有之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这4个非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说起朝鲜,整个国际社会对于其认知还是封闭和独裁。就像始终被浓雾所笼罩一样,让人看不清这个国家的真实样子。

尤其是朝鲜的核问题,从当年的六方会谈开始,就一直被整个世界所瞩目。

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共有9个,除了五常是合法拥有之外,还有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这4个非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核武器显然是其他国家给予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导弹支撑,它们的核武器大多是吓唬人的。真正能起到威慑作用的还是印度和朝鲜,因为他们都拥有中程以上的导弹技术。

尤其是朝鲜,近期一则朝鲜已悄然成为"全球第二中导大国"的消息,突然在军事论坛引发震动。

这个被230条联合国制裁决议束缚的国家,如何在全面封锁中,发展出可覆盖日本全境、关岛基地的中程导弹体系?这条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如今的朝鲜有何等的力量?

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中导大国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报告,朝鲜近年累计进行了47次弹道导弹试射,其中80%属于射程500-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

2023年11月,朝鲜成功试射"火星-16B"新型导弹,这种导弹采用承力式发射筒技术和双锥体弹头,其3500公里的射程可覆盖第二岛链。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卫星影像分析显示,平安北道龟城导弹基地的地下洞库中,至少存放着130枚处于战备状态的中程导弹。

如果美国给予的信息是真实的,那这个数字已超过法国、印度等公认的导弹强国,仅次于中国现役的400余枚中导力量。

当然作为国际搅屎棍,美国人给的信息是不能完全当真的。可是,另外的一些新闻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

2024年10月23日,朝鲜官方媒体朝中社发布金正恩视察战略导弹基地的详细报道,这是继2023年1月携女儿视察导弹库后,朝鲜核威慑能力的又一次高调展示。

此次视察的平安北道龟城导弹基地,首次对外曝光其地下洞库的构造细节。

纵深达150米的隧道内,高标号水泥铺设的地坪与拱形穹顶形成抗压结构,洞库外部的森林伪装使得卫星侦察难以识别,

金正恩穿着标志性的黑大衣,手持激光笔在纵深达150米的地下导弹仓库中穿行。

镜头扫过蜂窝状排列的导弹储存架,每个直径2.4米的圆形发射筒表面都标注着(火星-16)的朝文标识。

事后,韩国国防研究院通过逐帧分析确认,该仓库共有8个导弹储存区,按6×6矩阵计算,单区展示的36具发射筒中,有28具处于满载状态。

结合仓库顶部的通风管道布局,军事专家推断,该设施至少具备同时存储200枚导弹的容量。

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所通过热成像分析,确认这些直径0.9米的密封容器,都符合战术核装置的运输标准,结合朝鲜2023年宣称的"核弹头几何级数增长"政策,美国科学家联盟估算该基地可能储存30-40枚当量在20-30万吨的核弹头。

这次视察虽然播出的画面非常简短,但是却也暴露了朝鲜导弹部署的两个战略方向?

一是"安瓿化"液体燃料贮存技术,这种技术是将燃料密封在特制容器中,被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加入到导弹内部,让整个导弹的战备时间大幅度缩短,根据美方的技术显示,这种技术可以让中程导弹进入战备的时间缩短到35分钟以内!

第二个特点则是朝鲜在建立核武器的常备化体系,金正恩的视察现场出现了250辆"火星-11丁"战术导弹发射车,这种发射车和导弹可以配合30万吨的战术核弹头使用。一旦发生战争,首轮打击就可以饱和覆盖韩国85%的军事目标。

韩国国防研究院通过弹道模拟发现,龟城基地距首尔仅380公里,如果使用火星-11丁实施攻击时,从导弹起竖到命中目标仅需6分50秒。也就是说,真的在战争期间朝鲜完全可以突破"萨德"系统反应极限!

二、发展历程

朝鲜之所以对中程导弹如此执着,跟这个国家的多重历史创伤是有直接关系的。

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本来在陆军作战中取得巨大优势的北朝鲜,却被美军仁川登陆彻底逆转!如果没有中国的抗美援朝,朝鲜政权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种惨痛教训,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军事战备策略,也让金家父子三代深刻认识到常规军力是无法抗衡大国干预的。

而这种战略的不安全感,在冷战后持续加剧。美国为了封锁中国,将关岛打造成"永不沉没的航母",日本部署宙斯盾驱逐舰形成海上封锁链。第一岛链不仅仅困住了中国,也同时困住了朝鲜。

但是在发展中,朝鲜发现其传统短程导弹仅能覆盖半岛周边。只有射程3000公里以上的中程导弹,才能将驻日美军基地乃至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纳入打击范围。

可以说,是否能够拥有中程打击能力,是直接关乎到朝鲜的生死存亡的。这一点,和当年是否能研究出核武器的中国,可以说有着相同的背景和困境!

只不过,由于国家和人口的问题,朝鲜的自主研发能力自然无法跟中国相比。因此,朝鲜是从苏联解体后以矿产换取的SS-N-6潜射导弹技术才开始起步。

不过,跟中国不同的是,朝鲜的发展过程中刻意模糊了弹道导弹与航天科技的界限。

2024年11月,朝鲜采用"高抛"轨道试射的导弹,表面看似航天探索,实则通过计算弹道参数可推演出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打击能力。与其说是航空火箭,倒不如说是洲际弹道导弹。

很有意思的是,朝鲜工程师创造性的改良了苏制液体燃料发动机,使火星-12导弹在发射车机动部署时能实现15分钟的快速反应。这种将落后技术转化为实战优势的能力,可以说是朝鲜这种资源匮乏国家的生存智慧的体现。

总而言之,朝鲜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规避了直接违反联合国决议的风险,又通过渐进式突破不断测试国际社会底线。

所以,美国的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非但没能吓住朝鲜,反而成了朝鲜导弹研发的驱动力。

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封锁截断了朝鲜90%的外汇渠道,却意外催生了朝鲜独特的军工创汇模式——向中东国家出口导弹技术,来直接获取硬通货。2023年,火星-17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后,伊朗立即派代表团赴平壤洽谈技术转让。

在战略层面,朝鲜的中程导弹发展,事实上已经改变了东北亚的力量格局。美国"分布式作战"概念,对前沿基地十分依赖。因此朝鲜自然就重点发展能打击釜山、横须贺、关岛三地美军枢纽的中程导弹体系。

如今的火星-12导弹,圆概率误差从早期的1500米缩小至500米,配合每年50枚以上的量产速度,实际上已经形成了针对萨德系统的"饱和攻击"战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真实的战斗画面,朝鲜同时向美日韩的军事基地和战略目标,每个点发射10枚中程导弹!而美日韩价值20亿美元的拦截系统,也确实能够将其全部拦截,但是却会在40分钟内耗尽弹药。而此时的朝鲜手中还有将近200枚导弹可以扔!

朝鲜的这种战略构想,完全验证了"廉价导弹消耗昂贵反导系统"的行动是可行的!

三、未来之路

关键在于,朝鲜的整个导弹研发历程中,政治文化则渗透在导弹发展的每个环节。

金正恩视察导弹工厂的影像中,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弹体既是军事装备,更是精心设计的政治符号。

朝鲜的民生问题和孤立的国际现实处境,并不会因为大量的导弹而被打破,因此导弹的发展和储备反而成了转移内部矛盾的精神寄托。

2024年冬季,朝鲜试射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轨迹特意划过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只所以采用这种带有羞辱性质的路径,其实并不是真的向日本挑衅,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来向内部过敏宣传自身的“强大”。

但是朝鲜的这种一意孤行还是应该值得我们警惕,朝鲜的导弹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核威慑的规则。

不同于美俄强调二次核打击能力的"确保相互摧毁"逻辑,朝鲜创造性地将中程导弹与战术核武器结合,形成"渐进式核威慑"策略。

也就是说原本大国之间的核威慑,其实是在受到核打击之后的无差别攻击。也就是说如果我遭受核打击,我就会摧毁全世界!

而朝鲜的核威慑则是介于常规战争与全面核战之间的灰色地带威慑。说白了就是如果我遭到灭顶之灾,那我就把日韩一起拖下水。但这种绑架式的核威慑其实更加可怕。

尤其在2022年,"先发制人核打击"政策被写入朝鲜宪法,这推动朝鲜军工体系将38%的军费投向导弹领域,形成"科研-生产-部署"三班倒制度。

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斯坦福大学的闭门会议上坦言:"我们可能低估了高压环境下技术迭代的速度。"

朝鲜案例证明,在完全切断国际供应链的情况下,通过极端资源倾斜和逆向工程,依然可能实现特定军事技术的突破。

但代价同样沉重:该国2023年粮食缺口达86万吨,民生领域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1980年代。

其实这也是朝鲜变相的向全世界发问,当生存危机与科技发展绑定,是否会必然催生出非常规创新?

但不管如何,穷兵黩武式的发展路径,终归不可能将一个国家带向真正的富强。无论超前是否真的是“世界第二大中导大国”,都改变不了目前朝鲜的困境,毕竟,和平和发展才是这个世界未来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突发!朝鲜发射多枚导弹,金正恩指导

南昌晚报

金正恩指导朝军“开炮”,检验“核扳机”体系

直新闻

2025-05-09 09:56

广东

美军高官称:当前美国反导目标不在中俄伊,重点关注朝鲜

观察者网

2021-02-24 19:17

朝鲜频繁发射导弹 意图引猜测

中新网

来源:孔甲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