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获批的新药为信倍立(盐酸阿思尼布片),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ABL肉豆蔻酰口袋(STAMP)机制的靶向药物。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全线覆盖的开发策略
撰文丨小唯
5月14日,诺华一款白血病新药以及一款肿瘤产品的新适应证同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获批的新药为信倍立(盐酸阿思尼布片),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ABL肉豆蔻酰口袋(STAMP)机制的靶向药物。
而诺华的CDK4/6抑制剂凯丽隆(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则获批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高复发风险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广泛II-III期HR+/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的CDK4/6抑制剂。
阿思尼布和瑞波西利,是诺华两款明星产品。诺华在白血病和乳腺癌这两个肿瘤赛道一直有深度布局和投入,且均有多款迭代的产品上市,而获批的这两款产品未来的推动,是诺华在这两个赛道中重要的发力点。
乳腺癌:从晚期一线到早期辅助
瑞波西利的获批基于NATALEE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辅助内分泌治疗,瑞波西利辅助治疗强化,4年乳腺癌复发风险及远处转移风险均下降达28.5%,在包括无淋巴结转移或II期在内的各个亚组中均观察到一致的获益,死亡风险持续降低。4年随访数据显示瑞波西利的长期耐受性良好。
乳腺癌是发病率第二的女性恶性肿瘤,其中,HR+/HER2-早期乳腺癌可以被治愈,但约1/3的患者接受传统辅助内分泌治疗仍会复发转移,进展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复发是早期乳腺癌治疗中明确的未满足需求。
瑞波西利是全球第二款获批的CDK4/6抑制剂,2017年3月在美国获批,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在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瑞波西利总生存期63.9个月,具有突出的优势。2024年,FDA批准瑞波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辅助治疗HR+/HER2-的II期和III期早期乳腺癌,包括淋巴结无转移(N0)患者,适应证拓展到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领域。
瑞波西利2023年1月获NMPA批准在中国上市,作为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几个月后又获批一线治疗HR+/HER2-绝经后晚期乳腺癌。
目前,瑞波西利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NCCN将瑞波西利辅助治疗方案作为HR+/HER2-早期乳腺癌高复发风险患者的1类优先推荐治疗方案。
CML:TKIs耐药后更优选择
阿思尼布获批基于关键性III期ASC4FIRST试验数据。ASC4FIRST是首个与获批标准治疗即第一代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进行随机头对头比较的III期试验。
疗效数据显示,与第一代或第二代TKIs治疗方案相比,接受阿思尼布治疗的患者在第96周达到MMR(即BCR::ABL1融合基因水平≤0.1%)的人数比例较对照组显著提升(74.1%vs52.0%)。缓解速率方面,接受阿思尼布治疗的患者达到MMR的中位时间24周,比对照组缩短12-24周。同时,DMR实现率达到对照组的2倍。
安全性方面,与第一代和第二代TKIs相比,阿思尼布大于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因不良事件导致的治疗终止风险减少一半以上。由于耐受性更好,在96周的观察期内,接受阿思尼布治疗的患者有近80%仍持续在一线获益,而对照组只有60%持续在一线治疗。
阿思尼布是针对BCR-ABL1激酶的新型变构抑制剂,与传统TKIs作用机制不同,结合于靶蛋白的肉豆蔻酰口袋(STAMP),通过改变蛋白构象以实现对靶蛋白的抑制。阿思尼布表现出更高的选择性,大幅降低脱靶效应。
伊马替尼的上市,开启了CML的靶向治疗时代,此后陆续面世的TKIs改变CML患者的治疗格局,让CML进入可治、可控的慢病时代,但依然有部分患者对于TKI耐药或者不耐受,阿思尼布是这类CML患者新的治疗选择,而且阿思尼布无论疗效还是安全性都显示出更优的表现。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的CML治疗指南中,阿思尼布作为新诊断Ph+CML-CP的首选推荐。
阿思尼布2021年10月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两种及以上的TKIs治疗的Ph+CML-CP的成人患者,又在2024年获批一线治疗新诊断的Ph+CML-CP成人患者。获批一线治疗后,阿思尼布的患者群体扩大了约4倍。2022年,阿思尼布先后获批进入日本和欧盟,用于经TKIs治疗的Ph+CML-CP患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阿思尼布开展了5 项III期临床试验,均针对CML,治疗线数横跨一 线、二线、三 线、维持/巩固治疗。阿思尼布是诺华目前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诺华对这款产品采用的是全线覆盖的开发策略。
本文来源:药创新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