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敏感到不敢呼吸!该如何拯救你的玫瑰痤疮敏感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00:12 2

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面部中央区域,如脸颊、鼻子、下巴和前额。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皮肤,还常常伴随着令人困扰的皮肤敏感问题。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面部中央区域,如脸颊、鼻子、下巴和前额。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皮肤,还常常伴随着令人困扰的皮肤敏感问题。

许多患者描述了她(他)们的皮肤曾出现灼烧感、刺痛、干燥和紧绷等不适症状。由于这种"敏感肌"状态会持续存在,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不便,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种“敏感肌”状态呢?

就让我们从了解它们开始吧。

什么是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全球患病率在1%至20%之间[1]。它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面部中央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丘疹和脓疱,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眼部症状或皮肤增厚(如酒糟鼻)。根据临床表现,玫瑰痤疮可分为四种主要亚型:

1.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以面部潮红和可见的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

2. 丘疹脓疱型:出现红色丘疹和脓疱,类似痤疮但无粉刺。

3. 鼻赘型(增生型):皮肤增厚,常见于鼻部,形成凹凸不平的外观。

4. 眼型:影响眼睑及眼周皮肤,导致干眼和潜在角膜损伤。

玫瑰痤疮为什么会导致皮肤敏感?

玫瑰痤疮患者普遍报告皮肤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这种敏感性是疾病的特征之一。

这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明显缺陷。正常情况下,皮肤屏障像一堵墙,保护内部组织免受外界刺激和微生物入侵。而在玫瑰痤疮中,这堵"墙"出现了裂缝和漏洞[2]。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经皮水分丢失增加,表明了皮肤屏障功能受损[3]。这种屏障缺陷使神经末梢更容易接触到外界刺激物,导致灼烧感、刺痛等不适症状。

2.神经血管高反应性

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神经纤维对温度变化和某些化学物质(如辣椒素)表现出异常敏感的反应[4]。这可能与玫瑰痤疮皮肤中温度敏感受体的表达增加有关[5],这些受体被激活后会引发灼热感和刺痛。同时,血管系统也呈现过度反应,轻微刺激就能导致面部潮红和持续性红斑[6]。

3.炎症反应异常

玫瑰痤疮本质上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涉及先天免疫系统异常激活[6]。皮肤中存在过度的炎症反应,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这些物质不仅加剧皮肤损伤,还会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敏感症状[7]。特别是抗菌肽LL-37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诱导玫瑰痤疮样皮肤炎症[8]。

4.微生物因素

皮肤微生物群失衡也是玫瑰痤疮的重要特征。玫瑰痤疮皮肤的微生物组成与健康皮肤显著不同[9],特别是毛囊蠕形螨的过度繁殖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触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6]。

以上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玫瑰痤疮患者特有的皮肤敏感状态,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玫瑰痤疮伴肌肤敏感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了解并避免常见诱因是管理疾病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玫瑰痤疮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诱因:

①物理刺激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辐射是玫瑰痤疮的重要触发因素。紫外线不仅会加重玫瑰痤疮中的红斑发生,还会加剧炎症反应。

极端温度:无论是过热(如热水浴、桑拿)还是过冷的环境,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温度变化会刺激那些已经过度敏感的神经血管系统。

机械摩擦:过度清洁、用力擦脸或使用粗糙的毛巾都可能损伤已经脆弱的皮肤屏障[10]。

化学刺激:

护肤品成分——含有酒精、香料、薄荷醇、桉树油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可能引发灼烧感和刺痛[11]。

局部药物——即使是正确应用于玫瑰痤疮治疗的外用药物也存在刺激的可能。

②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热饮、酒精(特别是红酒)、辛辣食物和高温食物都可能通过扩张血管加重潮红[6]。

压力:情绪压力是玫瑰痤疮发作的常见诱因。

运动:剧烈运动导致体温升高和面部充血,可能诱发症状,但适度运动对整体健康有益,需找到平衡点。

③其他因素

某些药物:如血管扩张剂、局部皮质类固醇(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类固醇玫瑰痤疮")。

气候因素:强风、低湿度或高湿度环境都可能影响症状[12]。

内分泌变化如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疾病表现[13]。

对于玫瑰痤疮的护理,使用保湿霜和防晒霜(玫瑰痤疮缓解期)可能降低玫瑰痤疮的发展[2],这表明适当的护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另外,需要根据个人特定的诱因制定护理计划,并尽量避免易刺激因素,这是管理玫瑰痤疮敏感肌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2. Alexis A, Woolery-Lloyd H, Andriessen A, Desai S, Han G, Rodriguez D. Improving Rosacea Outcomes in Skin of Color Patients: A Review on the Nuances in the Treatment and the Use of Cleansers and Moisturizers. J Drugs Dermatol. 2022,21(6):574-580.

3. Berardesca E, Bonfigli A, Cartigliani C, Kerob D, Tan J.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a Dermocosmetic Containing Vichy Volcanic Mineralizing Water and Probiotic Fractions in Subjects with Rosacea Associated with Erythema and Sensitive Skin and Wearing Protective Masks.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23,16:71-77.

4. Zhang Y, Li T, Zhao H, Xiao X, Hu X, Wang B, Huang Y, Yin Z, Zhong Y, Li Y, Li J. High-sensitive sensory neurons exacerbate rosacea-like dermatitis in mice by activating γδ T cells directly. Nat Commun. 2024,15(1):7265.

5. Zhou X, Su Y, Wu S, Wang H, Jiang R, Jiang X. The temperature-sensitive receptors TRPV4 and TRPM8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uritus of rosacea. J Dermatol Sci. 2022,108(2):68-76.

6. Cribier B. Rosacea: Treatment targets based on new physiopathology data. Ann Dermatol Venereol. 2022,149(2):99-107.

9. Joura MI, Jobbágy A, Dunai ZA, Makra N, Bánvölgyi A, Kiss N, Sárdy M, Sándor SE, Holló P, Ostorházi 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ol, Blood and Skin Microbiome in Rosacea Patients. Microorganisms. 2024,12(12):2667.

10. Li G, Wang B, Zhao Z, Shi W, Jian D, Xie H, Huang Y, Li J. Excessive cleansing: an underestimating risk factor of rosacea in Chinese population. Arch Dermatol Res. 2021,313(4):225-234.

12. Nobeyama Y. Rosacea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accurate diagnosis. J Dermatol. 2024,51(9):1143-1156.

13.Daou H, Paradiso M, Hennessy K, Seminario-Vidal L. Rosacea and the Microbiome: A Systematic Review.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1,11(1):1-12.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