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金日成不顾众人反对,示范性的在几个地区组合农村,并逐步扩大政策。首先,贫农、退伍军人、子女在外地没有劳力的农村家庭,开始进行组合协同。以贷款优惠、供给材料等支援农村的协同化,自此开始急速进行。
金日成曾确信,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应通过农村协同组合,来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生产。
当时是劳动党内允许自由讨论的时期。反对金日成想法的崔昌益等人反驳说, “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朝鲜,就将牵引机这类大型农机协同化,现在还为时尚早。”
但金日成不顾众人反对,示范性的在几个地区组合农村,并逐步扩大政策。首先,贫农、退伍军人、子女在外地没有劳力的农村家庭,开始进行组合协同。以贷款优惠、供给材料等支援农村的协同化,自此开始急速进行。
到50年代末期,黄谷村也刮起了协同化的旋风,村支书找到了祖父。每当有重要的事件,村支书都会先和祖父商量,这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祖父的核心党员身份,第二则是因为,明川太氏在黄谷村是大家族,而村支书他姓童。
村支书他这样说, “党下令要组织协同组合,分出去的土地要再次合而为一、共同耕作。牛和农机也要再次集合共同使用。马上就会召开组织协同组合的会议。同志要积极的发表要参加协同组合的意见。”
祖父虽然不晓得协同组合是什么,还有曾经分配的土地为什么又要再次统合,不过因为是组织上说要做的事,因此就欣然同意。不久后召开村民会议,祖父就根据事前的剧本发表意见,组织了黄谷村的协同组合。
村子里拥有好土地、耕牛和农机具的居民们,多少有些不情愿。就有部分农民加入协同组合之前,偷偷变卖家畜。于是支书又通过村庄总和,对他们进行批判,好不让家畜被转移。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抵抗就顺从了,因为若不加入协同组合,可能会被扣上反动罪。
且由于国家的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协同组合,农民们大多数都愿意加入。这是金日成还没露出专制马脚之前的事,虽然有犹豫到最后才加入的农民,然而也没有发生被送去劳改的事。相较于耕地不足,在人口稠密的朝鲜,统合耕地更有效率地投入,确实能让粮食产量增加,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协同化施行初期很成功,朝鲜于1958年,发表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这意味着所有农民成为协同组合成员。
祖父在组合内负责养牛,实际上与其说是养牛,更比较接近于放牧。每天都是带牛去山上、去草地吃草的工作,这比辛苦的务农工作要轻松许多。
祖母也对组合赞不绝口,以前祖母和身体虚弱的祖父,还有讨厌下地的叔叔姑姑们一起种田,过的既辛苦又不开心。然而加入组合后,她进入畜产班养猪,这个工作似乎很适合她。
姑姑太竹顺,则成了村里所有少女都向往的供销社售货员。从早上开始,就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商店里卖东西。而且也没有太多客人,一整天独自工作,就是坐在那里整理账簿。
叔叔太正吉、太中吉还在上学,以前放学后还得帮忙种田,现在只要偶尔帮忙砍柴就行了。
所以协同化至少对我们家而言,是朝着非常好的方向运转。而那是因为,根据组织的命令进行撤退行军的祖父,被分类到了核心阶层。当然,协同化无法让所有人满意,非核心阶层的人相对遭受到不利,这就无需多说了。
行政单位也一样,协同组合以村庄为单位组织,政治活动和协同组合的经济活动开始紧密结合。组织以村为单位开设商店、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这可说是同时追求政治正当性,和经济效率性的结果。村支书也兼任了协同组合书记的职务,这也是为了有效管理政治和经济的措施。
现在回过头看,金家初代将军的革命,有效的结合了政治和经济,给统治打下了基础。目前朝鲜人民的意识结构,就是从那时起奠基的。
有很多韩国人会说,五六十年前的朝鲜过的更好,可这句话本身就是基于过去那种志向型表态,又有何意义呢?
因为协同化,农村也改变了原有的秩序。在以前,村支书虽然在村里有强大的力量,然而像我的伯祖父那样有壮劳力的家庭,或者是富农家庭,还是以家庭年长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权威,并且在村子里发挥着影响力。
然而协同组合组织后,其影响力就转移到组合的干部们身上。组合农场管理书记、劳动班长、小组长的指示,开始比名人、家族元老和父亲的话更有分量,这可说是架构了新的社会关系。
举个象征性的例子,之前举行婚礼或60大寿寿宴的主桌,是由家中的长辈或村庄名人占据。然而协同化之后,就由村支书、农场管理书记这类干部们入席就座。
类似的事也在家庭内部发生,由于祖父贫穷,身体衰弱,在村中受到冷淡的待遇,不能坐在准备好菜肴的主桌上,只能在别的房间落寞的吃饭。在协同化之后,时代也跟着改变,祖父就堂堂正正坐在主桌,不管谁说什么。因为祖父是核心党员,再加上养育了就读平壤中央大学的儿子,和在村里商店担任销售员的女儿,因此是受人尊敬的长辈。按照朝鲜的说法,这叫农民当家做主,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也是协同化引起的实质改变。我的祖母本来就明辨是非,也能说善道,比祖父还要强势。可是在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朝鲜,祖母没办法对家里的男人们说些什么。不过进入组合后,她得到擅长做事的评价,还担任小组长,成为对男人下达指示、进行总和批判的“半边天”。
朝战时有许多男性在战争中死亡,而力气大的青壮年们还在军队中服役,因此女性的作用就相当重要。据资料统计,在50年代末期,朝鲜农业协同组合劳动班长中,有40%都是女性。
黄谷村的村支书在战争时期病死后,接任支书的就是一位女性。她是个年轻的寡妇,丈夫在朝战中战死。党很早就看好她,还将她送到咸镜北道的共产大学读了一年书,之后将村庄全权交给她。 “寡妇村支书”,就成为村子的最高权力者,掌握所有一切。
完成农村协同化后,朝鲜着手进行盛大的农村文化革命,在每个村庄展开电力工程。可是在到处分散的家庭进行电力工程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若是将农村打造成集体居住地,不仅容易进行电力施工,还能更容易管理和监视居民们。
从1959年起,黄谷村便展开了社会主义文化住宅建设事业。由村委会挑一个好地方,并以此为中心建设集体住宅。不过从挑选地址开始,就反映出了社会主义农村新秩序。
刚开始,村中的长辈们说,要选用风水好的宝地当作居住地。但村委会认为根据风水选择住宅的想法,是封建主义的余毒,并进行了批判。就连村子里立长生柱,也被说成是迷信遭到废除。最终村委会挑选了有地下水涌出的地方,正式开始文化住宅建设事业,所有的房子也统一用一个设计。
朝鲜不承认不动产的个人所有权,只给予住宅使用权。集体住宅建成后,祖父也分配到一栋房子,抛下老旧的草房搬家到砖瓦屋。新房子有大厨房、窗户、牛棚、猪圈、厕所和磨房。最特殊的一点是竟然还有磨坊,整栋房子前面还有30平左右的菜园。
我的幼儿园时期在祖父家长大,小学时只要放寒假也会跑去祖父家玩,祖父家比我们平壤的家大两倍还要多。我们家是单层房屋,也不通水管,用水只能去楼道里的公共水龙头。而祖父家的厨房安装有压井,只要放入一勺水上下摇动,厨房就会有水出来。
那是还没有电视的时期,有了电力之后,就可以听收音机,也能看电影。村子里建有文化宣传室,每星期六县里会下来放映员播放电影。只要到了看电影的日子,村里孩子们几个小时前,就会聚集到宣传室玩耍。
父亲跟我说,当年每次回故乡时,都会看到村庄的剧烈变化和崭新的模样。我也记得放假到祖父家时,祖母每天早上都会煮鸡蛋,晚上还会抓鸡杀来吃。当时就连在平壤的我们家,也没办法每天吃鸡蛋,鸡肉更是一个星期难吃到一次。这展现出当时平壤和农村的生活水平差不多,或者说还不如农村。
劳动党随后也持续供应化肥等物资给农村,最后连牵引机都支援了。农业产量得到增加,农村的电也通了,还完成了社会主义集体住宅建设,可以说朝鲜农村完全实现了现代化。跟随着金日成和劳动党,什么都会有的集体主义观念,也疯狂的在农村扩散开来。
不过,这只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农村风貌。在金正日开始带领朝鲜后,将大部分的资源都集中在平壤,金正恩更是几乎放弃了地方现代化。有人为了留在平壤,甚至不惜和爱人离婚。平壤和地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若是对平壤居民下达流放乡下的命令,这就意味着噩梦的开始。
来源:历史微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