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通勤路上,你也许会戴上耳机,用“听书”的方式来打发这段时间;又或者,家里有眼花了的老人选择用听书的方式来阅读;再或者,家里宝妈用手机播放儿童故事来哄睡宝宝……
在通勤路上,你也许会戴上耳机,用“听书”的方式来打发这段时间;又或者,家里有眼花了的老人选择用听书的方式来阅读;再或者,家里宝妈用手机播放儿童故事来哄睡宝宝……
前不久,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成果显示,有38.5%的成年国民表示在2024年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高于2023年的36.3%。
早在2020年,我国就已经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而如今已达到近四成(38.5%)的国民选择以“听书”的形式阅读。不难看出,文学的传播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为何“听书”的人越来越多了?
听书市场的爆发,主要有三大原因:
碎片化时代的刚需:
通勤、家务、运动等各种场景中,听书的形式可以让人们可以一边处理手头的事情,一边通过“声音”来听故事、学习知识等等,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
健康阅读的延伸:
老年群体视力下降,儿童需要护眼,视障人群无法看到文字,而听书可以解放双眼,因此,也成为了护眼阅读的最佳方式之一;
内容消费升级: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加之数字技术不断升级,给人提供了更便捷的阅读消费途径。同时有声书的专业配音、音效设计等,能使人轻轻松松就体会到“声”临其境,让文学故事变得更有氛围感,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更“精致”的内容而消费。
文学传播如何从文字到声音转变?
很多人认为,“听书”就是听一本书的音频版。但其实,并非如此。
将书籍内容一模一样念出来,只是有声书的一种演绎形式。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也曾表示,“听书或者说‘有声阅读’,是通过声音来收听图书相关内容,包括图书朗读、故事、外语学习等。”
例如,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作品,就可以通过改编成配音剧本,再由配音演员倾情演绎,添加音效的配合,打造成一场沉浸式的广播剧。
在汇文书联,我们会根据作品情况,邀约专业配音团队,为作品打造各类有声书。
比如我们曾为齐麟鹏老师的作品《黑与红》,邀约到了50人的大型团队来演绎,改编成了广播剧“破茧”,现已斩获200多万流量。
普通作者怎样实现作品有声版权的开发?
当文学传播方式从纸质向声音转变时,你的作品如何乘势开发有声版权?其实找一家注重作品发展的出版公司很重要!
在汇文书联,签约出版的作品均有机会打造有声书,并上线头部有声平台喜马拉雅,助力作品破圈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为作者作品打造了九百多部有声书,多部作品有着过万的流量甚至突破百万流量。
比如,我们为墨兰老师的小说作品《苦女》,打造了三种演绎形式的有声书,已累计播放突破千万播放量。让素人作者收获千万流量成为现实。
现如今,在传统纸质媒介的基础上,以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演绎文学作品,已然成为新的传播常态。
作品的影视化也许还离我们普通作者有些距离,但有声书已成为素人作者可触及的版权开发形式。汇文书联助力作品有声改编,如果您有作品想要得到有声化发展,欢迎联系我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