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色降临秧田时,郑万全总会忆起母亲的话:“秧漂起来你不插下去,它要哭三天三夜。”那时,他赤脚踏入泥水,指尖秧苗带着晨露,母亲的身影在水汽中模糊成剪影。母亲关于草木有灵的启蒙,似种子埋在郑万全心底,在岁月中生根发芽,成为照亮他生命的精神图腾。
“天下无草木,世上无人种。百花释放爱,万物生灵魂。”这是郑万全5月8日晚写下的一首诗,既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也流露着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暮色降临秧田时,郑万全总会忆起母亲的话:“秧漂起来你不插下去,它要哭三天三夜。”那时,他赤脚踏入泥水,指尖秧苗带着晨露,母亲的身影在水汽中模糊成剪影。母亲关于草木有灵的启蒙,似种子埋在郑万全心底,在岁月中生根发芽,成为照亮他生命的精神图腾。
草木精魂:农耕文明的生命哲学
年幼时母亲的教诲,让郑万全无论走到哪里,都对花草树木关怀备至。他创办的郑万全医院,四季有景:春有百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腊梅。这些绿植,皆由郑万全带领医院职工栽种。前不久,他还亲手种下几株小树苗。
在远古刀耕火种的记忆里,草木并非只是静默背景。河姆渡遗址的稻谷、新石器时代的碳化粟米,这些古老的植物标本,见证着人类与草木最初的契约。从第一株野生稻被驯化,第一粒麦种被培育,人类就与草木生死相依。《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吟唱,既是对粮食的敬畏,也是对草木精魂的赞颂。
郑万全母亲的秧苗哲学,是农耕文明的生动传承。在传统农业社会,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家庭生计的希望。郑万全插秧时,触摸到的不仅是植物根茎,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密码。对草木的怜惜,不是简单怜悯,而是对生命循环的深刻认知——人类从自然获取资源,也肩负守护自然的责任。就像纳西族“署”文化,视山川草木为神灵居所,伐木狩猎前举行仪式,这种敬畏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
在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当我们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待植物时,是否还记得草木曾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古籍中闪烁的草木精魂、民间传说中富有情感的植物,在数字化浪潮中逐渐模糊。但郑万全等人的坚持,让古老智慧在当代回响——弯腰插秧是对生命的朝圣,精心呵护是对自然的承诺。
灵魂同源:草木与人的精神镜像
“天下无草木,世上无人种。”这句诗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命题:人类灵魂与草木本出同源。从生物学看,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氧气、根系固土,人类与草木物质依存被科学证实。在精神层面,草木更是人类灵魂的镜子,我们在梅兰竹菊中看到君子品格,在松柳桃李间寄托情感。屈原“纫秋兰以为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苏轼“不可居无竹”,这些文化基因里的草木情结,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图谱。
郑万全母亲说秧苗会哭泣,是将人类情感投射于草木,蕴含着万物有灵的认知。在原始思维中,自然界万物都有生命和情感,草木也会悲伤。这并非愚昧,而是人类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结的本能。郑万全栽种幼苗,践行的正是这种古老生命观——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情。
现代心理学“亲生命性”理论,印证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亲近本能。郑万全对草木的爱惜,正是这种本能的自然流露。在他眼中,每一株植物都有灵魂,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树精,守护着自然奥秘。这种认知让他的生命充满温情,也让他的灵魂与自然紧密相连。
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郑万全每年在医院举办“赏美花,写美文,拍美照”大赛,这是人类与自然的深度交流,人们通过赞美花草树木抒发情感。
施爱与自爱:在种植中完成生命修行
“人的灵魂来源于自然。人爱草木是爱自己。人种草木是一种施爱。”这是郑万全对自然的内心独白。
人种草木是充满意义的行动,诠释着存在主义哲学。每一次翻土、播种、浇水,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对生命的礼赞。种植不仅创造新生命,也创造与自然对话的契机。
这种施爱行为,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救赎。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人们与自然逐渐疏离,精神世界荒芜。而种植草木,让我们重触泥土温度,感受生命律动,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实验,通过与自然接触完成自我认知。郑万全田间劳作,既是施爱草木,也是疗愈都市生活带来的精神创伤。每一株植物都是他灵魂的镜子,映照出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人爱草木是爱自己”揭示了深刻的辩证关系:热爱自然,本质上是尊重自身生命。怜惜幼苗、呵护草木,就是呵护人类未来。在气候变化加剧的当下,这种认知意义重大。为草木叹息,就是为人类命运担忧。郑万全的草木情结,超越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怀。
永恒对话:在传承中延续自然之爱
暮色中秧田渐暗,郑万全直起腰,手心沾着新泥清香。布谷鸟啼鸣,仿佛远古的呼唤。他忆起年轻时种下的第一株秧苗,母亲眼中的光芒,意识到与草木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生命传承。
在工业化浪潮下,传统农耕文明逐渐消逝,但草木之爱从未断绝。年轻人在阳台种多肉,都市人在郊区开辟菜园,这些现代种植行为,是对古老智慧的回归。就像郑万全铭记母亲教诲,每个热爱草木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与自然的对话。
从春天播种、夏天听叶语、秋天收获到冬天守望新芽,我们参与着永恒的生命循环。郑万全的诗句,是对这种循环的诗意注解,也是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期许——愿我们对草木永远保持温情,让灵魂与自然共振。因为草木脉络中,藏着人类最本真的灵魂密码;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我们终将找到生命的答案。
晚风吹过秧田,新插的秧苗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人类的爱意。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中延续下去。
作者:明骅英
来源:中企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