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下午,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承办、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协办的2025“大家说”岭南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专场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汇聚岭南
5月16日下午,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佛山市陶瓷艺术家协会承办、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协办的2025“大家说”岭南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专场活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汇聚岭南智慧的文艺盛宴。
活动现场
活动围绕“岭南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主题,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湾陶塑技艺传承人潘柏林、封伟民作为主讲嘉宾,分享艺术经历与创作思考。与此同时,杨坚平、张民辉、许鸿飞、林雅杰、赵利平、张春雷、杨凡周、万兆泉、魏华、邹华等十余位来自文艺创作、学术评论领域的专家学者齐济一堂,于圆桌对话间展开思想碰撞,为推动岭南工艺美术传承发展注入新思考。
整场活动以“艺术分享+圆桌对谈+互动交流”的多元形式,搭建起跨界对话的桥梁,深度探讨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为岭南工艺美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与实践方向。
两代技艺传承人共话石湾陶塑传承发展
石湾陶塑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粗犷质朴的乡土气息与灵动深邃的艺术表达,是中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活动现场,作为当代石湾陶塑的领军和代表人物,潘柏林、封伟民——两代技艺传承人围绕“师承与创新”展开对谈,分享传统技艺传承心得与创新探索。
嘉宾对谈(从左至右:邹华、潘柏林、封伟民)
潘柏林深植中华文脉,大胆突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作品题材横跨古今,自成一格。他开创“民俗风情”创作系列如《洞房花烛夜》《天伦乐》《闹元宵》等作品,既延续石湾陶塑贴近生活的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工艺上首创“披布纹”技法,在《袖里乾坤》中让布料轻柔与陶泥厚重完美融合,《喜怒哀乐》系列运用捏塑手纹肌理传递人物情绪,《佛系列》结合“真布泥”技法与夸张变形开创石湾陶塑工艺新境界。近40年来,潘柏林不分亲疏、不分地域,广收学生传授陶艺,70多位弟子在陶艺领域崭露头角,他表示,“石湾陶塑能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靠的就是一代代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潘柏林谈石湾陶塑的传承创新
封伟民的陶塑创作在传承中国艺术写意精神和手法的基础上,适度吸收了西方现代形式感的理念和技法,从线条与色彩、浮雕与彩绘、质感与肌理等方面,拓展石湾陶塑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空间和深度,为石湾陶塑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封伟民提起自己常去潘老师的工作室,老师紧跟时代发展,在作品题材、工艺技术、材料上具有开拓性,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面貌,在创作上给予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这就是传承的过程。
封伟民谈创作方法创新
近日,“妙手神韵——2025潘柏林陶塑作品巡回展”“风起石湾——封伟民石湾陶塑传承创新个案研究展”分别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翰墨园展出。潘柏林以“妙手”镌刻岭南风情,封伟民借“匠心”重构传统意象,不但是当代石湾陶塑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更是千年陶都文脉在新时代的破茧蝶变,“两展”交相辉映,以不同艺术语言诠释着石湾陶塑的精神内核。
正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邹华所言,双展并蒂盛放,不仅彰显了广州对佛山民间工艺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更唤醒了广佛两地跨越千年的历史记忆。这种地缘与艺缘的交融共振,让陶塑艺术走出展馆,化作大湾区文化共融的鲜活注脚,为传统民间文艺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时代生命力。
行业学界展望岭南工艺美术创新未来
在圆桌对话环节,十余位艺术家、行业专家、学者围绕“陶塑艺术的时代表达”“岭南工艺美术和石湾陶塑的未来展望”等内容开展交流讨论,从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到传统美学的创新表达,从文化IP的市场破局,到年轻力量的培育传承,嘉宾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探讨石湾陶塑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价值,并由此展望岭南工艺美术千年文脉的守正创新、当代精神、未来走向以及文明传播路径,为非遗传承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圆桌对话(从左至右:主持人闫琦、万兆泉、杨坚平、张民辉、张春雷)
圆桌对话(从左至右:主持人闫琦、赵利平、林雅杰、许鸿飞、魏华、杨凡周)
本次活动不仅为行业专家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还面向市民群众开放,邀请市、区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文艺志愿者、文艺爱好者、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等多元群体参与,以“文艺惠民”推动非遗教育普及。不少市民带着对岭南工艺美术的全新认知,再次踏入陶塑作品展览现场,近距离领略石湾陶塑的精湛技艺与文化底蕴,深刻感受岭南千年传统文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实践,活动进一步激活了大众对岭南文化的情感认同,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可持续生命力。
展望未来,岭南工艺美术将继续实践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岭南文脉在时代浪潮中焕发蓬勃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供稿 | 研究部
编辑 | 鳞鳞
核校 | 小徐、小吴
审定 | 穗涓
南国文艺
微信视频号
来源:红木手艺人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