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头条 |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共议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04:34 2

摘要:聘任仪式后,新聘任的研究生业界导师环球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范正伟,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原主任温红彦,光明日报社技术与视听部副主任刘文嘉,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羽,小红书CMO王雅娟,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段永朝,北士设计董事长唐

2025年5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讨会暨本科生实践导师与研究生业界导师聘任仪式在学院报告厅举行。

聘任仪式后,新聘任的研究生业界导师环球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范正伟,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原主任温红彦,光明日报社技术与视听部副主任刘文嘉,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羽,小红书CMO王雅娟,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段永朝,北士设计董事长唐圣瀚;本科生实践导师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专职副秘书长、新闻培训中心副主任魏骅,京东商业化营销专家于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原总策划、总导演秦新民,北京天博广告执行创意总监朱幼光,以及学院的部分师生,围绕技术迭代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转型方向、跨学科能力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塑造、业界与学界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新闻伦理与价值观教育在数智时代的坚守与革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交流。

范正伟表示,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已广泛应用,尤其在数据采集、趋势分析、舆情研判、传播效能评估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人类的判断与创作。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传递新闻的真实与温度。未来新闻传播专业也应该在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上更下功夫,培养二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温红彦在发言中强调,高校新闻教育要尽快构建适应智能传播需求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引入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内容生成等核心技术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从内容生产到智能传播’的完整理念链条。她呼吁高校加大实验教学平台投入,强化舆情分析、数据新闻、AI协作写作等实战能力训练,还特别强调要重视新闻人才的人文精神与叙事能力的培养。

段永朝提出了“物种重建、心智重构与认知重启”三重视角,作为理解当前智能技术变革的关键路径。第一,智能技术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物种重建”的新阶段,未来人类可能会视机器人为人类共同体的一员;第二,在传统教育偏爱“确定性”的认知模型下,更需建立应对“不确定性”的心智结构;第三,面对认知结构的重构,应引导年轻人具备更高维度知识的能力,能构建知识地图,保持好奇心,并学会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刘文嘉表达了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建设性思考。她认为,媒介在社会文化结构性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正在影响人们的时间感、空间感、知识获取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媒介已经成为所有与AI交叉学科的枢纽平台,除了技术本身,它还涉及伦理、传播、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度交融。她呼吁学界与业界应更加紧密合作,共同面对这一波复杂却充满机遇的变革浪潮。

张羽提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三点建议:一是坚守新闻专业原则,“核心是价值判断力和事实把握力”;二是“开门办学”,构建跨学科融合、助力好奇心成长的教育生态;三是推动产学联动,加强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真实连接,让学生真正理解算法逻辑与内容机制。他强调,媒介的根本性改变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新闻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在技术洪流中培养有判断、有责任、有方向的内容创造者。

王雅娟指出,随着技术不断演进,从文字到视频,从网页到移动端,再到今天以AI为驱动的内容生成与交互逻辑,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对平台责任、用户理解力与社会影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她表示,新闻传播教育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与职业操守,理解技术、驾驭平台、坚守初心。她期望未来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助力学生在复杂世界中找准方向、发出有力之声。

唐圣瀚指出,判断力是学生最核心的素养之一,而判断力的基础来自于广泛的阅读与深度思考。他强调,AI虽具强大计算与生成能力,但缺乏水平性与交流式思维,学生在运用AI工具时需要扎实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理解力。他呼吁在高校教育中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与思维技术传授,重视人文素养与同理心的培养。

朱幼光表示,AI的写作的确全面而周到,而且能迅速产出覆盖多角度的传播方案,但过往人类作者真正打动人心的话语,往往带有人类思考中的“偏颇”甚至“不全面”等特征,这些“缺点”,让不同人的文字有灵魂,有个性。他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提醒同学们,还是要写作,要自己写作。写作,是我们人类保持思想独立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最后的尊严。

秦新民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媒体实践经验,分享了在新传学院开设“节目创意与策划”课程的教学体会。现在,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力、思辨力和工具使用能力上远胜过以往。在教学过程中,他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项目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指出,单一的理论灌输难以应对未来职场挑战,强调教学应重视项目导向与人机共创,教师与学生应共同探索、同步成长。

于雯指出,AI在助力中小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同时,也对品牌企业构成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品牌维护、内容真实性、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主权等方面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内容生产、分发、监测等环节被AI快速重塑的现实,她呼吁业界共同探索AI时代下广告营销的主流价值观重构,并坚定信任新一代青年将在技术与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魏骅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仍无法替代人类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他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推动学生在社交媒体运营和产品化思维上有所突破。在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在社交媒体时代变得愈发模糊的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内容的商品化和广告化训练,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

学院师曾志教授、许静教授,张慧瑜长聘副教授,王天夫助理教授,刘金河助理教授,访问学者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系庄伯仲教授,以及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副院长陈开和、王维佳,党委副书记卢亮等参加了研讨会。

合影留念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