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觉文物离自己这么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7 06:00 2

摘要:“流线型的身体,不规则的边缘像飞机,尖尖的尾巴——是鱼?”雷美君伸出右手,在“洞穴”中摸了又摸,然后缩回来按下一个圆形按钮,耳边传来一阵有韵律的空灵叫声,她竖起耳朵细听。

姚雪青

“流线型的身体,不规则的边缘像飞机,尖尖的尾巴——是鱼?”雷美君伸出右手,在“洞穴”中摸了又摸,然后缩回来按下一个圆形按钮,耳边传来一阵有韵律的空灵叫声,她竖起耳朵细听。

“这是座头鲸的‘歌声’。”她露出一个笃定的笑容,“我以前从书上读到,科学家给一种鲸鱼‘出唱片’,为了唤起人类对它的保护意识。”

“好厉害!”谜底写在“洞穴”下方,引来围观人群一阵掌声。

个子小巧、性格开朗的雷美君是一位全盲女孩,从武汉考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系,今年刚上大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夕,她参加馆校合作课程,和班上同学来到南京博物院参观。

起初,她有些怀疑:博物馆里能“看”到啥?当她沿着盲道走进南京博物院一层的博爱馆时,就感到了不同——这个馆没有大门,是全敞开式的,地面上铺着盲道,沿墙面安装着扶手。在展厅入口处,有简短介绍,她用双手飞快“读”着一行行凸起的盲文,“博爱馆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面积近200平方米,专为视障观众提供展览服务;2020年,南京博物院将博爱馆打造成为国内首个‘融合性’无障碍展馆……”

南京博物院社教专员邓婕思向同学们介绍,展厅将镇馆之宝之一、利玛窦绘制的明代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复制品搬到现场。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在地图上查看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

雷美君也能“看”到。展厅里,还有两张特别的地图。一张挂在墙上,用凹凸的波浪线和光滑的平面,分别表示陆地、海洋和岛屿;另一张镶嵌在桌子上,用盲文和凸线标注着更多细节。她用指尖顺着线条滑动,“走”完了长江、黄河与长城。

“利玛窦除了绘制出地图,还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品和农作物。”在邓婕思的引导下,雷美君和同学们将鼻子凑在嗅闻盒上,体会不同气味,猜测是哪样物品,“这是鼻烟壶”“这是花生”……他们最喜欢的互动环节,是“猜猜我是谁”——将手伸进不同的“洞穴”,通过对轮廓的触摸和声音的分辨,猜测是《坤舆万国全图》中的哪些动物。“各种感官的调用,让地图变得立体。”雷美君说。

结束了博爱馆的参观,同学们在带队老师和帮扶同学的引导下,前往其他展厅参观。一路上,每个楼梯旁都有坡道或电梯,展馆之间是自动感应玻璃门,咨询台里摆放着轮椅……

参观的第二站,是历史馆。雷美君戴上耳机,靠近重点文物时,就会听到语音导览。还有一个“惊喜”在等着大家:展厅一角,有一排可触摸的文物复制品。雷美君最期待的“唐三彩双鱼瓶”就在其中。

“刚才听语音导览说,这件文物整体造型呈鱼形,且无论从何种角度观察它,都可以看到两条鱼——这多有意思,但又多抽象。”雷美君说,如果只是听听,就和在学校“看”书没有区别了。

摸起来的感觉呢?站在一比一、同材质的复制品前,雷美君一边触摸一边描述感受:“最顶上张开着的是鱼嘴,向下两边圆圆凸起的像鱼眼睛,鼓鼓的地方是鱼肚子。”她说,第一次感觉文物离自己这么近,近到“像从历史书中活过来一样”。

参观的最后,师生们来到特展馆。近4米长的《坤舆万国全图》铺陈在展厅中间。“虽然看不清楚,但有种‘扑面而来’的沉浸感。”大一学生邹舒怀的双眼只能看到模糊光影。刚才在博爱馆,他已借助工作人员提供的放大镜,在缩小版的地图上一点点放大了细节和文字,相当于提前“预习”了,现在来到实物前听介绍,就是“温故而知新”。

“下午得赶回学校上课。”邹舒怀感慨,这次没看过瘾,下次还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7日 08 版)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