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企中铁十四局跨界种地的新闻近日引发热议——其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承包的1.4万亩冬小麦田被曝出苗率低下,部分地块甚至“光秃秃”一片,网友直呼“这水平还不如普通农民”!从“基建狂魔”到“种地新手”,这场农业尝试为何遭遇尴尬?
央企中铁十四局跨界种地的新闻近日引发热议——其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承包的1.4万亩冬小麦田被曝出苗率低下,部分地块甚至“光秃秃”一片,网友直呼“这水平还不如普通农民”!从“基建狂魔”到“种地新手”,这场农业尝试为何遭遇尴尬?
小麦品种需适配当地气候土壤,但部分企业为追求高产盲目选种。
播种后若遇低温雨雪,未发芽的种子易烂籽。中铁十四局此前在吉林盐碱地改良中“当年播种当年丰产”,但山东冬小麦播种窗口期短,若为赶进度忽视天气预,可能导致种子无法适温萌发。
中铁十四局曾集结72台农机3天完成播种,但机械化效率高≠质量高。若旋耕深度不均、镇压不实、或忽视土壤墒情,种子难扎根,出苗自然参差。
传统农民会提前拌种、土壤消毒,而新手若忽略这些细节,地下害虫直接啃食种子,导致缺苗断垄。此外,除草剂残留也可能引发药害。
“有资金有设备,咋就种不出苗?”网友调侃中铁十四局“交学费”。但也有声音认为,央企跨界对农业现代化是好事,但需摆正心态:农民的经验是千年积累的“土科技”,与实验室数据、机械化管理同等重要*。
智慧农业需“科技+传统”双驱动。中铁十四局若想真正成为“合格农民”,或许该放下身段,与老农合作、雇佣专业农技团队,让“铁军”精神在田间接地气。
农业没有“快钱”,只有“慢功夫”。跨界者需敬畏土地,少些“机械碾压”,多些“精耕细作”,方能在这片古老行业中闯出新路。
你觉得企业种地和农民种地,谁更胜一筹?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坦荡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