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4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纸批文,改写了全球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的格局。诺华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基于STAMP(ABL肉豆蔻酰口袋)创新机制的靶向药物——信倍立®(盐酸阿思尼布片)正式在华获批,用于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CML慢性
2025年5月14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纸批文,改写了全球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治疗的格局。诺华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基于STAMP(ABL肉豆蔻酰口袋)创新机制的靶向药物——信倍立®(盐酸阿思尼布片)正式在华获批,用于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CML慢性期成人患者。这款药物的诞生,不仅让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站上世界之巅,更以“深度缓解率翻倍、副作用风险减半”的颠覆性数据,宣告了CML治疗从“保生存”迈向“高质量生活”的新纪元。
曾经的CML,是悬在患者头顶的“死亡镰刀”。这种占成人白血病15%的恶性肿瘤,在传统化疗时代年死亡率高达15%-20%,10年生存率不足20%。即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让患者生存期大幅延长,但脱靶效应引发的疲劳、抑郁、水肿等副作用,让近半数患者被迫减药、停药甚至转换治疗,生活质量一落千丈。更残酷的是,40%的新诊断患者因耐药在5年内陷入“无药可用”的绝境。
阿思尼布的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与传统TKI药物靶向BCR-ABL1激酶的ATP结合位点不同,它独创性地锁定“肉豆蔻酰口袋”(STAMP),通过变构效应精准调控靶蛋白结构,将脱靶风险压至最低。III期ASC4FIRST试验数据显示,阿思尼布组患者96周时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高达74.1%,较传统TKI提升42%;达到MMR的中位时间仅24周,比对照组缩短一半,深度分子学缓解(DMR)率更是翻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其≥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因副作用停药的风险锐减54%,80%患者持续一线治疗,而传统药物组这一比例仅60%。
“这是从‘活着’到‘好好活着’的质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指出,中国CM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仅45-50岁,作为家庭顶梁柱,他们既要疗效更要生活质量。阿思尼布在临床试验中展现的快速深度缓解与极低毒性,让患者疲劳、口干等症状显著改善,甚至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社交。美国NCCN指南已将其列为新诊断CML的首选方案,这一“中国速度”推动的全球标准更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医药创新的爆发力。
中国的突破不止于此。早在2021年,本土原研药耐立克®便打破T315I突变耐药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2025年,中科院团队更揭示传统药物甲异靛通过“分子胶”机制降解耐药靶点PKMYT1,为复发难治患者开辟新路。而合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CHMFL-074激酶抑制剂,对伊马替尼耐药突变展现强力抑制,成为中国创新“备军”的缩影。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正以“硬核科技”重塑全球抗癌战线。诺华在华投资超6亿元的放射性药物基地、同步全球的100余项临床研究,印证着中国市场从“药柜”到“药源”的蜕变。正如诺华中国总裁李尧所言:“‘承诺中华’不是口号,而是让中国患者第一时间用上最前沿疗法。”当阿思尼布让CML治疗进入“无副时代”,当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标准,这场由东方掀起的医疗革命,正在为亿万患者点燃生命的曙光。
世界医学的聚光灯下,中国创新药的故事刚刚开始。从仿制到原创,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这场跨越式进击的背后,是无数科研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全产业链的蓄力勃发。当一粒粒药片承载起生命的重量,中国不仅治愈着疾病,更在治愈世界对“中国制造”的偏见——这里诞生的不仅是药,更是希望。
来源:AI投资人,唤醒国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