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终结者并非别人,而正是他们自己训练的新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7 08:23 3

摘要: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对外战争的节节败退让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甲午战败的惨痛教训,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睡中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颓势,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陆军——新军。

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对外战争的节节败退让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甲午战败的惨痛教训,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沉睡中的清朝统治者。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颓势,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陆军——新军。

这些新军的主要干部,大多被送往日本留学。而当时的日本,已然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活动据点。在浓郁的革命氛围熏陶下,新军留学生们的内心逐渐燃起了革命的火焰。

这情形恰似二战时期,英国人对希特勒能让整个德国为之癫狂感到费解,于是派出一名超级特工。这名特工乔装打扮,换上德国服装,操着流利的德语潜入希特勒的演讲现场。40分钟的演讲结束后,全场沸腾,人群高呼“嗨希特勒”,特工也不由自主地举起手,发自内心地呼喊起来。同样,被派往日本的新军士兵们,在革命精神的感染下,秘密加入了革命组织。回国后,他们在新军内部积极传播革命思想。

当时清朝,捐官之风盛行,金钱成了买官的通行证。许多革命党人抓住这一漏洞,通过纳捐进入清朝官吏体系或军事部门。晚清国力衰微,卖官鬻爵现象泛滥成灾,徐锡麟等革命党人便花钱谋得官位,在看似安全的掩护下开展危险的革命活动。

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武昌的清军被调去镇压。革命党人敏锐地察觉到,起义的绝佳时机已然来临。起义原定于10月16日举行,然而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因一根烟头引发剧烈爆炸,半条街瞬间损毁。前来搜查的巡捕发现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和起义计划,随即按名单大肆抓捕。清军工程兵第八营班长熊炳坤见形势危急,各兵营收缴武器,革命党人面临被大肆搜捕且必死无疑的困境,决定铤而走险。

10月10日,革命者决定先发制人。黎明破晓前,他们夺走长官配枪,潜藏在军中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一时间,武昌城内炮声隆隆,战火纷飞。经过激烈战斗,汉口、汉阳等地相继起义成功,武汉三镇光复,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成立。这一胜利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纷纷响应,各省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宣布脱离大清统治。就这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硝烟中诞生,而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正是身着满清新军制服、心向革命的新军士兵。

此时,孙中山先生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当胜利消息传来,他是在美国丹佛福里馆的报纸上得知的。人们本以为他会立刻回国领导革命,毕竟此前他历经十次起义失败,国内众多革命者都盼着他振臂一呼。但孙中山先生决定先前往欧洲,试图争取列强对革命政权的支持。

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国陷入权力真空的无政府状态。按照传统历史规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往往会有新的统治者崛起。然而,复杂的共和理念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难以理解。孙中山先生曾向民众解释,共和就是人人都能当家做主。在这一理念的号召下,各省纷纷独立,却也为日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中国由此陷入混乱的分裂局面。尽管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宣布独立,但长江以北的紫禁城仍在清朝掌控之中,大批清朝新军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迫于形势,袁世凯逼退隆裕太后,诱使溥仪退位。历经这场巨变,中国名义上结束了君主统治,“驱除鞑虏”的目标看似达成,但真正的共和并未实现,因为袁世凯野心勃勃。1916年,袁世凯宣布称帝,改国号为“洪宪”。他看到各地报纸纷纷劝进,却不知这些报纸是特意为他印制,专供他阅览。为获取日本支持,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二十一条”,让日本接收德国在胶州湾的权益,从窃国大盗沦为卖国贼。在举国声讨中,袁世凯仅当了83天皇帝便一命呜呼,千年君主制再次终结。然而,封建帝制的思想余孽并未根除,各地军阀虽口称民主共和,却固守封建割据观念,这也是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孙中山先生开始重新思考革命道路,他意识到革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但这一主张遭到很多同人的抵制,他们认为这与民主革命的初衷相悖。在漫长的救国图存历程中,孙中山先生积劳成疾,最终留下建国纲领后与世长辞。

如今,中国的发展已远超孙中山先生当年的伟大构想。铁路修到了新疆和西藏,中国不仅坚持对外开放,还积极融入世界。他建国纲领中规划的世界级码头,如今已遍布中国沿海。此外,中国拥有东风快递、航空母舰以及足以捍卫国家安全的强大军事力量。

对于100多年前的那场革命,海峡两岸或许存在不同解读,但1925年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仍是两岸对革命事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