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腱鞘炎最容易发生在手腕处,是肌腱过度使用导致的滑膜鞘炎症性疾病,因为高发于从事电脑工作者和家务劳动的女性,也被称为“键盘手”“妈妈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重复性劳损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5.2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你身边有腱鞘炎患者吗?
腱鞘炎最容易发生在手腕处,是肌腱过度使用导致的滑膜鞘炎症性疾病,因为高发于从事电脑工作者和家务劳动的女性,也被称为“键盘手”“妈妈手”。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重复性劳损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5.2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你身边有腱鞘炎患者吗?
腱鞘炎易反复,带给患者诸多不便与痛苦,发现腱鞘炎该如何应对呢?
01
腱鞘炎诊断:明确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腱鞘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机械性损伤,因为反复牵拉导致腱鞘微撕裂,激活NF-κB通路释放IL-6、TNF-α等炎症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如果炎症延绵不治,还可引起慢性滑膜细胞增殖,导致腱鞘增厚,形成硬结。
腱鞘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①局部压痛伴随肌腱活动摩擦感。
②晨僵持续>30分钟,提示滑膜炎症活跃。
③动作诱发疼痛,如握拳、选择前臂时疼痛加重。
④可在皮下形成可触摸的硬结。
⑤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诊断腱鞘炎的两个简单方法:
①Finkelstein试验——操作方法:患手握拳拇指在内,腕关节尺偏。诊断价值:De Quervain腱鞘炎特异性95%。
②握拳尺偏试验——操作方法:屈腕握拳后尺侧倾斜。诊断价值:桡骨茎突腱鞘炎敏感度92%。
能导致手腕疼痛的疾病不止腱鞘炎,要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①类风湿关节炎——特点:多关节对称性肿胀+抗CCP抗体阳性。
②腕管综合征——特点:正中神经压迫导致大鱼际肌萎缩+Tinel征阳性。
③痛风性关节炎——特点:血尿酸>420 μmol/L+关节超声“双轨征”。
02
腱鞘炎治疗:基于病程的阶梯化干预
①
急性期(0~72小时)
在腱鞘炎急性期,首先要让关节制动,充分休息,避免损伤和炎症进一步加重,治疗以缓解炎症为主。
①使用定制支具固定患处,保持中立位(腕关节背伸5°~10°)。
②冷敷联合加压,用毛巾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15分钟左右,间隔2小时以上。
③外用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凝胶4g/天,涂抹于患处轻揉至吸收。
腱鞘炎急性期消炎止痛以外用药为主,除了外用NSAIDs,还可选择糖皮质激素贴剂。
②
亚急性期(72小时~6周)
度过急性期后,疼痛没那么显著,可通过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缓解疼痛。
①渐进式康复锻炼——Ⅰ期(1~7天):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保持5秒,再张开,重复10次/组。Ⅱ期(2~4周):抗阻训练,弹力带辅助腕关节屈伸,阻力以
②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激光治疗,中医针灸、手法治疗等。
③
慢性期(>6周)
如果超过6周疼痛仍然严重,且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难以缓解,要考虑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①关节腔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也就是封闭针,将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与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混合注射到疼痛关节,快速和持续缓解疼痛,但要注意注射治疗不能频繁进行。
②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超过6个月仍然无效,要考虑手术。此外,如果肌腱严重粘连或狭窄(超声确认腱鞘厚度>3mm),也要考虑手术。
03
腱鞘炎药物治疗的风险防控
总体来说,腱鞘炎很少发展到需要手术的地步,主要依赖药物治疗,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风险防控。
①非甾体抗炎药——优先采取外用方式给药,如外用药+物理治疗+运动治疗效果不好,才考虑口服。口服需注意不可过量,以免引起胃肠道损伤,既往消化道出血者、肾功能不全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谨慎使用。
②糖皮质激素注射——活动性感染者、糖尿病血糖未控制者、肌腱完全断裂者不宜使用。
04
如何预防腱鞘炎复发?
腱鞘炎之所以容易复发,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在尚未完全康复时,继续劳动或工作,让腱鞘再次受到损伤。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患腱鞘炎就完全不劳动、不工作,这不现实,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尽量预防腱鞘炎复发。
①
工作场景改造
①人体工学优化——比如在使用键盘时调整键盘的高度,避免腕关节过度背伸;使用垂直鼠标来减少前臂旋前角度,降低肌腱负荷。
②利用科技——如果患有腱鞘炎,就要减少洗碗、拖地等重复活动手腕的动作,可以用洗碗机或洗地机代替。
②
坚持功能锻炼
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①拉伸训练——每天进行腕关节伸展运动(主动伸展+被动伸展),提高关节活动度,促进新陈代谢。
②力量训练——每天进行握力练习(如握拳-张开或握力球练习),增强肌腱耐受力。
③
规范治疗
很多腱鞘炎患者并不将疼痛当回事,要么咬牙忍着,要么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后继续工作,腱鞘炎不算啥大病,但如果一直拖下去,也是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不管什么病、什么关节病,早发现早治疗总没错,一定要及时规范治疗。
腱鞘炎治疗路径图解
总结一下:治疗腱鞘炎是个细活,尤其要针对患者个体特征(如年龄、合并症、职业需求)制定方案,排除生活中可能引起损伤的风险因素是重中之重,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病情就可能反复而延绵,要实现疼痛缓解与功能恢复,关键的关键还是在于患者如何对待!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