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荆楚纹样遇见人工智能,当传统髹漆工艺碰撞3D打印,当非遗展品跃出展柜成为可交互的“数字生命”,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以“虚实共生·数字非遗教学实践”项目,开辟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之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许文秀 通讯员陈维)当荆楚纹样遇见人工智能,当传统髹漆工艺碰撞3D打印,当非遗展品跃出展柜成为可交互的“数字生命”,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以“虚实共生·数字非遗教学实践”项目,开辟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之路。
AI驱动设计创新 传统纹样“智”变新生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联合阿里云研发“荆楚纹样AI设计平台”,集成300余种非遗元素,智能生成高精度设计方案,助力学生精准定位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合路径。
3D打印重构工艺 数字技术“快”进千年技艺
为破解传统非遗制作周期长、成功率低的难题,该项目引入光固化3D打印技术,将传统胎体制作时长缩短77%。学生在实践环节快速完成工艺底座,并融合传统髹漆技艺,实现“数字+非遗手工艺”双轨教学。
MR交互激活传播 非遗展品“活”在指尖
项目突破非遗展陈的时空局限,为每件数字非遗作品赋予“交互基因”。观众扫码即可沉浸式体验非遗工艺,交互数据反哺教学反思优化,形成“设计-实践-应用-反馈-迭代”的教学实践闭环。
据悉,基于该范式形成的数字非遗作品亮相伦敦世界旅游交易会,验证并展现了数字非遗教学实践的创新活力与国际影响力。“非遗传承不是‘标本式保存’,而是‘创造性转化’。”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的融合,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来源:袁秉机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