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场北村:把“小大蒜”做成“大产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2:28 2

摘要:初夏时节,万物繁茂。走近涟水县大东镇场北村76亩蒜田,连片的青蒜郁郁葱葱、茎秆挺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辛辣香气。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清理沟渠、检查墒情,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初夏时节,万物繁茂。走近涟水县大东镇场北村76亩蒜田,连片的青蒜郁郁葱葱、茎秆挺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辛辣香气。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清理沟渠、检查墒情,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这片蒜田,不仅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期盼,更凝聚着科技兴农的智慧力量。“咱们村这第一批蒜苗长得真壮实,多亏了村里推广的有机肥和科学管理!”种植户老王蹲在田埂边,一边轻轻拨开蒜叶一边介绍说。两年来,场北村“两委”累计投入30余万元发展大蒜产业,用于购买蒜种、农机,邀请专家培训,内容涵盖种植、病虫害防治和沼液施肥技术等。去年底,依托本地资源,场北村还引入“沼液施肥+绿色防控”技术,把周边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为蒜苗生长提供充足养分,同时利用冬天农闲时期,村里组织疏通修建沟河渠道等水利设施,保障灌溉和沼液施肥。

如今,场北村的大蒜产业已初见成效,预计可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1万余元,户均年增收8500元。更为可喜的是,这一产业已经带动了本地35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乡村振兴的红利。“明年,我们计划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将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亩至400亩。”谈及未来,场北村党总支书记刘勇眼中满是憧憬,他希望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真真切切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大蒜种植产出高、价格稳,能够实现蒜苗、蒜薹、蒜头一种三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引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在远赴山东等多地考察学习后,场北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整合财政扶持资金与村集体积累资金,全力投入到大蒜产业建设中,从大蒜选种的严格标准,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具备优良的品质和高产潜力;到播种的时机与密度,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为大蒜的生长创造最佳条件;再到日常管理中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大蒜种植各个环节,每一笔资金都精准落地,为产业起步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发展特色农业是大东镇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的一个缩影。场北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深挖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以点带面促进农民增收,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我们将继续探索多元化发展途径,把大蒜经济作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助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转变发展方式、农民增收的富农兴农之路。”刘勇表示,下一步,场北村将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探索深加工等多元发展路径,把“小大蒜”做成“大产业”,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繁荣、村民的长久富裕筑牢根基。

风吹蒜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场北村正以“大蒜”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产业华章。当夕阳为蒜田镀上金边,村民们在田垄间忙碌的身影与翠绿的蒜苗叠印在一起,构成这个初夏最动人的风景——那是对土地的深情守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坚定奔赴。

来源:涟水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