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避讳谈论死,但死是大事,是终点,像文章最后一个句号后面留下的空白。而墓志铭,便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总结,或者,也可能是留给后人观看的,全文开头的那句引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避讳谈论死,但死是大事,是终点,像文章最后一个句号后面留下的空白。而墓志铭,便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总结,或者,也可能是留给后人观看的,全文开头的那句引语。
有太多浪漫的、可爱的、庄严的墓志铭,多见于文人,它们风格迥异,有的使人读来一笑,有的使人读来一震。有简单而有力的“活过,写过,爱过”,有俏皮的“恕我不起来了”,也有浪漫的“我与世界发生了一场情人般的争吵”。
有人在墓碑上写名言
萧伯纳(1856-1950)
剧作家
「我早就知道要是活太久,这种事儿迟早会发生的。」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一向很有幽默感,可以说是一位金句大师。比如,“未来取决于梦。所以睡觉去吧。”“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乐观主义者发明了飞机, 悲观主义者发明了降落伞。”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诗人
「我与世界发生了一场情人般的争吵。」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墓志铭来自他的一首诗《今日的课》:
一篇墓志铭便是我的故事
我会准备一句短句
我会在我的墓碑上写下
我与世界发生了一场情人般的争吵
看来他早有准备,且如愿以偿了。
沈从文(1902-1988)
作家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沈从文的墓在他的故乡——凤凰古城的沱江之畔。墓碑用凤凰本地的五色石制成,这则墓志铭是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镌刻在石头正面。
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句也是一首“藏尾诗”——从文让人。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
诗人
「即使在激烈燃烧的火焰中,我们仍能种下金色的莲花。」
一位英年早逝的诗人。她不断在诗中歌吟死亡,也曾多次试图自杀,她曾说,“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善此道。”
她与丈夫——另一位英国诗人休斯办理离婚手续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再一次地选择了自杀。她的墓志铭是丈夫为她选的,这句话出自《西游记》的英译本。
济慈(1795-1821)
诗人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原句为“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In water writ” 和 “in marble” 相对,前者表示 “用水书写”,引申为很快被忘记,后者表示 “用大理石雕刻”,引申为长留人间。
所以济慈的墓志铭有人翻译为:斯人眠于此,其名如浮云。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作家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出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 》12章24节,非常是陀爷的风格。
艾米丽·狄金森(1830-1886)
诗人
「受唤而归去。」
艾米丽·狄金森,她的墓志铭很简单,只有两个词:Called back——受唤而归去。过世前一天,给表妹们写了个便条:“Little sisters, Called back. 妹妹们,我被召唤回去了。”
爱伦·坡(1809-1849)
作家
「乌鸦说,此人不再来。」
晚年的爱伦·坡有一点精神问题,他在幻觉与现实中迷离游荡,生前写了无数与「死亡」密切相关的作品。
死亡真正地降临到他的头上时,他也知道自己将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于是他借乌鸦之口向世人宣告——「此人不再来」。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作家
「恕我不起来了。」
在世人心中,海明威一直都是硬汉的形象。写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海明威,一生都以硬汉形象示人,打仗、打猎、斗牛、钓鱼、冒险。他简直是强者逻辑的代名词。
但是,如何理解大师的墓志铭呢?他也许只是戏谑,虚晃一枪,继续站立。也有可能像一个凡人一样,向无法战胜的死亡投了降。
菲茨杰拉德(1896-1940)
作家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虽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这句话,的确最能够代表菲茨杰拉德,也最能让人想起他,但不知为何,或许是因为这句话太过有名,总觉得有一点点随便(不是)。
李行之(生卒年不详)
北朝时期的官员
「人生若寄,视死如归。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根据《北史·列传·卷八十八》的记载,李行之是北齐、北周时期比较有名望的官员,曾被时人评价“心思出嚣尘”。这位在历史上并不太出名的人物,因为他精妙的墓志铭而被人们记得。
有人在墓碑上写总结
老 舍(1899-1966)
作家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38年,老舍参加“抗战文协”,在《入会誓词》中,他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撒在纸上……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66年,老舍在北京城西北今天积水潭附近的太平湖投湖自尽,终年67岁。在这句碑文下的台面,以老舍头像为圆心,好似一汪池水,泛起涟漪。
司汤达(1783-1842)
作家
「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活过,爱过,写过。」
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这句墓志铭实在是太过有名,以至于人们想到“作家的墓志铭”这件事,几乎都会想到这句“活过,写过,爱过”。
何其潇洒而无憾,这大概也是很多人想要活成的样子吧。
马克·吐温(1835-1910)
作家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马克·吐温将美国“镀金时代”的贿赂、腐败、拜金主义的社会沉渣,用机妙的语言,谈笑风生般地展示给人们。鲁迅曾有评价:“幽默中又带着哀怨和讽刺,马克·吐温是一个伟大的幽默家。”
张岱(1597-1689)
诗人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张岱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本句选自他的《自为墓志铭》。其中公然把个人私欲一一罗列,可见晚明时期相对开放的思想风气。
这则疑似“凡尔赛”的墓志铭,也可能是张岱对隔空寻找“同道挚友”的希望。
阿瑟·克拉克(1917-2008)
科幻作家
「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
说到“星辰大海”,必然会想到克拉克,他是刘慈欣的偶像,是60年代科幻黄金时代三杰之一。这句墓志铭,我想他也是在献给所有热爱科幻的孩子们。
韩信(?-前196年)
军事家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正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将其推荐给刘邦,而后他才能屡建战功,被封为淮阴侯。可惜,也是因为萧何的诱骗,韩信才会被吕后斩首。
“存亡两妇人”,第一个妇人指的是漂母。韩信从军前,贫困潦倒,差点饿死。多亏遇到一位善良的洗衣妇,将韩信接回家中,将养十数日,才保住了生命。第二个妇人指的是吕雉,韩信谋反未成,萧何诱捕成功,被吕后斩首。
作家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结伴,慵懒地度过欢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
普希金的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松弛感拉满了。当然,普希金的人生可不是慵懒的,但看得出来,他审问自己的内心,对于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满意。
鲁道夫(1540-1610)
数学家
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他的墓志铭是货真价实的“人生成果总结了”。
做数学教授之余,他还开办了一家击剑学校教人击剑。只不过这一点没被他写到墓碑上了。
哲学家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与“活过写过爱过”一样,多么纯真而令人感动的墓志铭。只有无愧于心的人才敢于将这样的字眼写在盖棺定论的地方。
卢梭的墓志铭正是那种足以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自身的语句。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