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在位于岱岳区夏张镇一村庄的一片农田里,来自泰安南关中学初一年级的150余名师生正在进行劳作。清除杂草和石块、用锄头翻耕土地、完成新作物的播种和浇水……一个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艰辛的环节让学生们的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在位于岱岳区夏张镇一村庄的一片农田里,来自泰安南关中学初一年级的150余名师生正在进行劳作。清除杂草和石块、用锄头翻耕土地、完成新作物的播种和浇水……一个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艰辛的环节让学生们的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
“这是我们开在田间地头的劳动课,除了开设常规的劳动课程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在校外的实践基地体验劳作、在校内参与打扫校园等劳动、下午放学后为家人做晚饭,通过‘四位一体’的模式探索育人新路径,‘解码’劳动教育。”泰安南关中学党总支书记鲁文亮说。
一堂田埂上的“劳动思政课”
“同学们,你们脚下的土地其实就是中国人传承五千年的一部‘教科书’……”清晨,在真正进入劳动实践基地前,泰安南关中学教师吴琼便以《诗经·七月》为引,为即将下地劳作的学生们讲述着农耕文明以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从土地的翻耕、种子的挑选到播种、施肥、浇水,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在老师及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农具,开始了自己的劳作,农田里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们有的帮忙翻耕土地、细致地除草,有的小心翼翼地播下种子,有的则一趟又一趟地提着水桶为土地浇水,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手上磨出的茧子也成了学生们互相炫耀的“勋章”。
“通过听学校鲁书记的讲解,我了解到,原来种1斤小麦需要农民弯腰300次,食堂泔水桶里的每粒饭都是‘倒掉的汗水’!麦秆要长到80厘米才能抗倒伏,就像我们成长也要打好基础”“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懂得了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劳动心得。
劳动教育需要真实的土壤。五年前,泰安南关中学决定将劳动课堂“搬”进田间,在校外开辟劳动实践基地,之后每年的春耕、秋收时,都会组织学生来到基地通过劳动与土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亲眼见证种子破土而出,逐渐长成满园的绿意和挂满枝头的果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种粮的艰辛,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爱惜粮食的意识,树立‘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美德。”泰安南关中学校长李金彪表示。
据了解,目前,泰安南关中学还在继续探索这堂“田埂上的思政课”,通过“农耕+思政”的特色育人模式,把这片希望的田野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让更多学生在春华秋实的轮回里厚植“强国复兴有我”的使命担当,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新尝试从厨房开始
“周末孩子兴致勃勃地宣布要制作多彩馒头,从准备食材开始,她就像个小大人般认真:选用紫薯面、菠菜面、南瓜面,仔细称量面粉与酵母,反复揉捏面团直至光滑。揉面时,她的小脸涨得通红,手臂微微颤抖,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将五彩面团塑造小花朵、小花卷的形状。看着蒸笼里逐渐膨胀的馒头,孩子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潜力。”这是泰安南关中学初一(7)班学生翟淑雅的妈妈写下的一段感悟,而这段文字源于学校近期正在开展的“晚饭我来做”活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感,培养自理能力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对家人的爱,学校以厨房为课堂、以家常菜为媒介,要求学生每天做好固定的一项家务劳动,开设“晚饭我来做”劳动实践课程,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们在柴米油盐中收获成长,在烟火气里学会感恩。
活动开展两周多以来,学校已经涌现出不少“劳动小达人”。“我现在已经学会了炒好几个菜,看着家人吃着我做的饭菜,很有成就感。”学校学生晁艺轩已经从最初“厨房小白”到现在能够独立完成两菜一汤,家人还用视频记录下了她的成长过程。据了解,学校增设“厨艺云分享”环节和《烹饪日志》,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劳动成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将获得“劳动小厨神”认证,学期末还将举办“家校厨艺展评”活动。
“我们倡导但不强制,重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感恩之心。”泰安南关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旨在通过“做一顿晚饭”这样的小切口,实现培养独立能力、增进亲子关系的多重目标,在这样的新尝试中找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据其介绍,学校通过微信平台收集到100余条家长反馈,其中90%的家长表示,“孩子责任感明显增强,对待家务劳动更加主动。”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打扫
平日里,一走近泰安南关中学,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自行车方阵、光洁如新的楼道地面,以及正在门口执勤的“红马甲”安全值班队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了让学生人人都要学会劳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日常卫生工作,拓宽劳动教育半径。
如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政教处制定的《卫生量化评分细则》成为了劳动教育的“指挥棒”,28项细化标准覆盖教室、走廊、楼梯等区域,划分班级“责任田”、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每月“一日常规模范班”流动红旗评选中,学校已累计颁发36面。九年级(6)班班主任表示:“学生从‘被动打扫’变为‘主动维护’,流动红旗成了班级荣誉的象征。”
学校政教、团委还成立了由各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学生会组织,形成学生自主管理、评价新模式,学生会建立的“三级检查网络”实现动态监管。“我们采用‘晨检、午查、晚评’三时段打分,每日一公示,每周一汇总,每月一评比。”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减少了部分保洁人员,各班级新增了楼道、楼梯、走廊等卫生任务的打扫,将劳动融入教育日常。
此外,学校还组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值日技能培训,学校领导在巡查过程中也会手把手地教给值日生扫地、拖地的方法。每到社区服务日,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在附近小区清理绿化带、楼道。“有家长反馈说,‘孩子回家后明显变得更勤快了’。更勤快则意味着,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更独立、自然地去替父母分担。这就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泰安南关中学党总支书记鲁文亮表示。
午间食堂里,抬餐志愿者正有序、高效“配送”午餐;走廊展板上,《我的劳动手账》作品集记录着学生们的清扫心得;学校举行的“一日常规展示赛”,更展示了南中学子自律、上进的良好风貌。“我们要让每块抹布都擦亮成长底色。”政教处副主任金雷雷强调,“下一步学校还将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推动劳动教育向项目化、课程化升级。”
记者:杨丽宁
编辑:陈奕如
审核:陈茂荣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