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尔王》中,暴风骤雨来临之际,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怒吼:“诸神啊,你们看到我在这里,一个可怜的老人,充满悲伤,如同年老;两者都可怜。”此刻,他开始精神崩溃。正是由于李尔王在剧初尚属清醒,观众才得以将其最终垮台视为道德而非生理的失败。换言之,正因他并非起初就疯
一位政界人士在新书《原罪》中坦言:“这个国家由五个人在管理,而乔·拜登充其量只是董事会的一名高级成员。”
《李尔王》中,暴风骤雨来临之际,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怒吼:“诸神啊,你们看到我在这里,一个可怜的老人,充满悲伤,如同年老;两者都可怜。”此刻,他开始精神崩溃。正是由于李尔王在剧初尚属清醒,观众才得以将其最终垮台视为道德而非生理的失败。换言之,正因他并非起初就疯,所以他必须对自己的崩溃承担责任。
2024年,美国经历了一场近乎莎士比亚式的总统选举。乔·拜登在公众面前步履蹒跚,既为现实也为象征。许多评论者将他类比为李尔王——一位年事已高,被骄傲和奉承所毁的统治者。新书《原罪》也采纳了这一比喻。这本由CNN的杰克·塔珀和Axios的亚历克斯·汤普森联合撰写的著作,基于数百次访谈,并在第一章即引用《李尔王》的题词,提出:正如李尔王要为其王国的命运负责,拜登亦应对国家的走向承担责任。该章标题直接取自卡马拉·哈里斯竞选顾问的一句评语:“他彻底搞砸了我们。”
该书强化了不少评论者对哈里斯竞选失败归咎于拜登的观点(包括笔者此前文章所述)。然而,《原罪》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无法轻易地将全部责任归于拜登一人。
相较李尔王在掌权初期尚属健全,《原罪》暗示拜登在正式宣誓之前就已失去对自身状况的控制。如果这一前提属实,则意味着美国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出了一位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总统——而其最亲密的支持者则可能刻意隐瞒了这一点。
值得称道的是,《原罪》的作者极少作出直接评判,而是以冷静、纪实的笔调呈现一场政治灾难的全貌。它更像一份政治尸检报告,提出的问题明确而令人不安:自奥巴马2017年卸任以来,美国是否从未拥有过一位真正胜任的总统?
书中未断言拜登在精神层面完全失能,也未认同最激进的论调。然而,作者也指出,即使在2020年拜登竞选之初,其状态已引发严重关切。《原罪》引用一段拜登与其回忆录代笔人于2017年的录音,这段录音后来成为特别检察官罗伯特·赫尔调查拜登机密文件处理案的一部分。作者写道,拜登当时“努力回忆事情,说话艰难,频繁中断思路”,“他的认知能力似乎已经衰退”。
2020年总统竞选期间,拜登的困境在其团队中更为明显。塔珀与汤普森披露,为了应对日益下滑的语言与认知能力,拜登团队向其提供带有预设问题的提词器。工作人员承认,“即使在那时,他们也无法指望他完成完整表达,注意力极为短暂”。
书中最令人震惊的爆料之一,涉及拜登通过Zoom与选民对话的视频内容。其团队观看长达数小时的视频后震惊不已。一位民主党高层称:“他根本跟不上谈话。”另一位多年未见拜登的资深人士表示:“简直像是不该再开车的爷爷。”最终,这些视频必须经过大量剪辑处理,才能勉强用于宣传。
即便是在任初期,《原罪》所记录的情况亦令人担忧。一位内阁部长称内阁会议“糟糕透顶,甚至令人不快”,而拜登从一开始就依赖笔记和预设回答。一次与民主党众议员核心小组的会议中,拜登未能清晰表达任何具体要求,尽管本应为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法案争取支持。一位议员回忆称:“我们不确定他是否忘了该说什么,还是他只是过于谨慎。”
2022年,拜登甚至一度叫不出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的名字,误称为“史蒂夫”;他也无法回忆起通讯主管凯特·贝丁菲尔德的名字,曾一度称其为“媒体”。
2023年10月,拜登接受特别检察官赫尔的采访,恰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的两天。采访中,拜登多次忘词、语焉不详。尽管正处于外交政策关键时刻,这位总统的表现引发严重关切。塔珀与汤普森指出,白宫对此并未采取应对措施,反而试图向司法部长施压,要求删除赫尔报告中关于总统记忆力的部分。
一位拜登竞选顾问指出,焦点小组调查中,许多选民担心拜登的衰老会在危机中危及国家安全:“如果国际危机在凌晨2点爆发怎么办?”而总统内阁的一位成员则直言,“到2024年,他已不具备凌晨2点做出反应的能力”。
一位知情政界人士则更加直接:“有五个人在管理这个国家,而乔·拜登只是董事会中的一名高级成员。”
书末描述了一幕象征性的场景:奥巴马政府前驻西班牙大使詹姆斯·科斯托斯家中,民主党名流聚集观看辩论。当拜登在全国直播中表现糟糕时,导演兼民主党捐款人罗伯·莱纳勃然大怒:“我们会因为你而失去我们该死的民主!”他的怒火似乎发泄在唯一在场的拜登政府代表——第二先生道格·埃姆霍夫身上。
《原罪》令人不安的启示在于:美国民主机制本应防止不具备能力者执政,而本次却似乎被幕僚操作所绕过。书中援引一位拜登长期助手的说法:“他只要赢了,然后就可以消失四年——只需偶尔露面证明他还活着。” 其真实含义是,一旦连任成功,总统将基本从公众视线中淡出,而由一群未经选举产生的幕僚操控政务。
而拜登并非唯一挑战民主规范的参与者。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重排初选顺序,将南卡罗来纳州置于首位,理由虽为促进多样性,但书中援引党内人士指出,实际动机是确保拜登连任而非扩大包容性。
《李尔王》中,肯特问:“当权力屈服于奉承时,你是否认为责任会害怕说话?”拜登身边显然缺乏这样的“肯特”式人物。众多知情人士在心知其力有不逮的情况下,依然协助其谋求连任。这不仅破坏了民主的健康运作,也欺瞒了公众。
在一个理性的政治体系中,国会理应就总统能力及其幕僚是否蓄意隐瞒真相召开跨党派听证会。然而,《原罪》留下的问题却在一个非理性的现实中回响:也许,美国从一开始就不该在拜登与特朗普之间做出选择。
作者简介:泰勒·奥斯汀·哈珀是《大西洋月刊》的特约撰稿人。哈珀曾任贝茨学院环境研究助理教授,教授文学、电影和科学史课程。他的作品曾发表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Slate》、《雅各宾》等媒体。他拥有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时也是播客节目《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的联合主持人。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