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 世纪。成吉思汗,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大蒙古国 。随后,在他及其子孙的不懈努力下,蒙古铁骑如狂飙般席卷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先后征服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从广袤无垠的亚洲大陆,到遥远的欧洲大地,蒙古帝国的
13 世纪。成吉思汗,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起大蒙古国 。随后,在他及其子孙的不懈努力下,蒙古铁骑如狂飙般席卷欧亚大陆,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无人可挡,先后征服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从广袤无垠的亚洲大陆,到遥远的欧洲大地,蒙古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张,其领土东至太平洋,西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南抵印度、中南半岛,北至西伯利亚,总面积超过 3500 万平方公里,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帝国之一。
蒙古帝国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其广阔的领土上,还体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独特的文化上。蒙古军队以骑兵为主,他们擅长骑射,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在战场上,蒙古骑兵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让敌人防不胜防。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运用迂回包抄、突袭等战术,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蒙古帝国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更加繁荣,各种文化、宗教、科技在这个庞大的帝国内相互传播、相互影响。
然而,盛极必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帝国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领土过于庞大难以有效统治、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巨大、内部权力争斗激烈等。这些问题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孙们按照他的遗愿,对帝国的领土进行了分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以及他们的后裔,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汗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这四个汗国被统称为 “四大汗国” 。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成为了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宗主国。
元朝建立后,试图维持对四大汗国的宗藩关系和控制权,保持蒙古帝国的统一和稳定。但事与愿违,四大汗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独立和自主的道路,与元朝的关系也日益疏远。尤其是在中亚地区,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与元朝在领土、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最终,元朝失去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这不仅标志着蒙古帝国的彻底分裂,也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元朝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对中亚控制权的呢?察合台汗国为何会走向独立?伊利汗国为何会进行波斯化转型?金帐汗国的奴隶贸易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揭开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的恩怨情仇,探寻元朝失去中亚控制权的真相。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和管理广袤的领土,实施了分封制。他将帝国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了自己的诸子、诸弟以及功臣 。其中,他的次子察合台得到了从畏兀儿以西,直至河中(锡尔河与阿姆河间地域)之间的草原作为封地 ,这便是察合台汗国的雏形。
察合台自幼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在蒙古统一战争和对外扩张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深得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器重。他所获得的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是连接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里既有广袤的草原,适宜游牧经济的发展,又有一些繁华的城市和绿洲,农业和商业也较为发达。
在分封之后,察合台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统治机构,开始了对这片土地的治理。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被称为 “札撒”,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这些法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察合台汗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军事方面,他规定了军队的组织、训练和出征等制度,使得察合台汗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他制定了税收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察合台还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原地区、波斯、印度等地进行贸易,使得汗国的经济得到了繁荣。
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以及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期间,察合台汗国作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中央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察合台本人对大汗忠心耿耿,在重大政治和军事事务上,始终听从大汗的指挥和调遣。他积极参与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张战争,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窝阔台发动的第二次西征中,察合台派出了自己的嫡孙率军出征,与其他蒙古军队一起,征服了欧洲的大片土地。
此时的察合台汗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仍然受到蒙古大汗的节制,尚未完全独立。它是蒙古帝国庞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汗国和地区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的辉煌版图。
1241 年,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去世,此后蒙古帝国内部陷入了激烈的汗位之争。窝阔台生前曾指定自己的孙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他的妻子乃马真后却违背了他的遗愿,试图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继承汗位。乃马真后通过操纵忽里勒台大会(蒙古帝国时期推举大汗的重要会议),贿赂和拉拢了一些蒙古贵族,最终使得贵由在 1246 年登上了汗位 。
贵由汗在位期间,体弱多病,且统治时间短暂,仅两年后便去世了。他的去世再次引发了汗位的争夺。这一次,拖雷系的蒙哥在拔都(术赤之子)的支持下,与窝阔台系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蒙哥凭借着拖雷家族强大的实力,以及拔都在钦察汗国的支持,在 1251 年的忽里勒台大会上,成功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 。
蒙哥的即位,标志着蒙古帝国的汗位从窝阔台系转移到了拖雷系,这一转变引发了蒙古帝国内部的巨大震动和矛盾。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部分贵族对蒙哥的即位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蒙哥的即位违背了窝阔台的遗愿,也破坏了蒙古传统的汗位继承制度。这些贵族与蒙哥的支持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爆发了武装叛乱。
在这场汗位之争中,察合台汗国也被卷入其中。察合台的孙子哈剌旭烈兀原本是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但贵由汗即位后,将他废黜,改立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为汗。也速蒙哥在位期间,与贵由汗关系密切,他的统治得到了贵由汗的支持。然而,蒙哥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对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势力进行打压。他派人处死了也速蒙哥,重新扶立哈剌旭烈兀为察合台汗 。
1259 年,蒙哥汗在攻打南宋的钓鱼城时战死,蒙古帝国内部再次陷入了混乱。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的内战。忽必烈得到了中原地区汉族地主阶级以及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而阿里不哥则得到了蒙古本土和一些西北汗国的支持。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的过程中,察合台汗国的地位变得至关重要。双方都试图争取察合台汗国的支持,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最终,阿里不哥派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为察合台汗,并让他镇守阿姆河以东地区,防备忽必烈的进攻。阿鲁忽在得到阿里不哥的支持后,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不仅占领了察合台汗国原有的领地,还夺取了阿姆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包括原属大汗直接管辖的河中地区。
阿鲁忽的势力扩张,使得察合台汗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控制了从畏兀儿到河中地区的广大领土,成为了中亚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此时的察合台汗国,虽然名义上仍然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脱离了大汗的直接控制,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的内战中最终获胜,于 1271 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后,试图恢复对蒙古各汗国的宗藩关系和控制权,重建蒙古帝国的统一。然而,此时的察合台汗国已经在阿鲁忽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实力逐渐增强,并且对元朝的统治产生了抵触情绪。
察合台汗国与元朝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领土争端。察合台汗国在扩张过程中,占领了一些原属大汗直接管辖的土地,而元朝则认为这些土地是自己的领土,双方因此产生了领土纠纷。其次是政治权力的争夺。察合台汗国希望在中亚地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不愿意受到元朝的过多干涉;而元朝则试图加强对察合台汗国的控制,维护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权威。此外,在经济利益上,双方也存在着矛盾。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察合台汗国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元朝希望通过控制丝绸之路的贸易,获取经济利益,而察合台汗国则想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双方在贸易税收、商路安全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
在也先不花统治察合台汗国时期,双方的矛盾激化,爆发了多次战争。也先不花认为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与伊儿汗国合谋夹击自己,于是率先向元朝和伊儿汗国发动进攻。元朝则调集军队进行反击,双方在中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些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察合台汗国的国力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而元朝也因为要应对察合台汗国的战争,分散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影响了其在其他地区的统治。
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过程中,察合台汗国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合台汗国境内的突厥人势力逐渐崛起。突厥人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他们的崛起对察合台汗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受到突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开始逐渐放弃蒙古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转而接受定居的农业生活。
在宗教方面,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信奉伊斯兰教,这一宗教信仰的转变进一步加深了察合台汗国与元朝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元朝以佛教为国教,而察合台汗国的伊斯兰化使得双方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的冲突日益加剧。
由于战争的消耗、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文化宗教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察合台汗国最终走向了分裂和独立。1347 年,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主要统治着今新疆地区,西察合台汗国则统治着中亚的河中地区。此后,两个汗国各自发展,与元朝的关系也更加疏远,元朝彻底失去了对察合台汗国的控制权,察合台汗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在中亚地区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251 年,蒙哥继承蒙古大汗之位后,为了实现成吉思汗拓展疆土、开藩建汗的遗愿,决定展开第三次西征 。此时,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中亚和东欧,但在中东地区,仍有一些国家和势力尚未被征服。蒙哥将西征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同母弟旭烈兀 。
1252 年,旭烈兀奉命西征,他率领着从各支蒙古军队中抽出的五分之一的人马,踏上了征程。旭烈兀的西征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灭了多个国家和地区。1256 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灭了位于伊朗北部的木剌夷国 。木剌夷国是一个宗教国,其国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派,他们占据着众多坚固的城堡,经常对周边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旭烈兀在征服木剌夷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蒙古军队的军事优势,采用了围城、强攻、火攻等多种战术,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将这个宗教国彻底消灭。
1258 年,旭烈兀又率军攻陷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 。阿拔斯王朝,又称黑衣大食,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统治范围涵盖了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埃及等广大地区。旭烈兀的军队在攻打巴格达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但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攻城器械,最终突破了巴格达的防线,占领了这座城市。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出城投降,但被蒙军纵马踏毙,阿拔斯王朝就此灭亡 。
征服巴格达后,旭烈兀继续向西进攻,于 1259 年分兵三路入侵叙利亚 。蒙古军队的进攻势如破竹,叙利亚的军队难以抵挡,很快就被击败。1260 年春,旭烈兀得知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时去世的消息,于是留下先锋怯的不花继续征进,自己则率其余军队退回波斯 。同年 9 月,怯的不花的军队在阿音札鲁特被埃及苏丹忽秃思的军队击溃,蒙古所占叙利亚诸城尽失 。
旭烈兀回到波斯后,获悉忽必烈已经即大汗位,并与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旭烈兀权衡利弊后,向争位双方派出使者,表示拥护忽必烈为大汗,指责阿里不哥 。忽必烈为了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和该地蒙古、阿拉伯军民划归旭烈兀统治 。于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波斯地区,实际上成为了旭烈兀的领地,伊利汗国正式建立 。
伊利汗国的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 ,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为首都,设宰相以掌管全国政务,任命了各省长官,命长子阿八哈领汗国东部呼罗珊等省地 。伊利汗国的建立,标志着蒙古帝国在中东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也为后来该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65 年,旭烈兀去世,其子阿八哈嗣位 。阿八哈以未得大汗许可,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忽必烈派使者持诏立他为汗 。现存 1279 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 “辅国安民之宝” 方印,当是忽必烈颁赐给他的王印 。这表明元朝与伊利汗国早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伊利汗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接受元朝的册封。
阿八哈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内方面,伊利汗国刚刚建立,统治基础尚不稳固,各地的封建势力和部落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国外方面,钦察汗国别儿哥汗为争夺旭烈兀控制下的阿塞拜疆地区,于 1262 年发兵来攻,双方激战两年多 。虽然别儿哥最终退回,但此后两蒙古汗国经常为领土争端发生冲突。此外,察合台汗国也对伊利汗国的东部边境构成了威胁。
为了巩固政权,阿八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国内,他向全国各地委派了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他命志费尼继续担任宰相职务,阿儿浑・阿全主管各地包税制,规定凡旭烈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他所颁布的各种诏令,都要坚决遵守和履行,严禁更改歪曲 。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国内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
在军事上,阿八哈积极应对外部威胁。他击败了来自察合台汗国八剌及来自钦察汗国忙哥帖木儿的侵扰,使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例如,在与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阿八哈巧妙地运用战术,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汗国的领土完整。
为了夺取叙利亚之地,阿八哈、阿鲁浑父子采取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结盟的政策 。他们和拜占庭帝国结亲,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一外交政策旨在借助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力量,对抗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扩大伊利汗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通过与欧洲国家的结盟,伊利汗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其在叙利亚地区的争夺赢得了一定的支持。
1282 年阿八哈卒,弟帖古迭儿(又名阿合马)继立 。1284 年,阿八哈子阿鲁浑在权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并遣使入元朝奏报 。忽必烈命他继承汗位,并授不花为丞相 。在此之前,忽必烈遣孛罗丞相等出使伊利汗国,1284 年到达 。孛罗在元廷历任要职,学识丰富,阿鲁浑将他留在汗廷参议政事 。阿鲁浑在位期间,继续推行阿八哈的政策,致力于巩固伊利汗国的统治,加强与元朝的联系。
1295 年,阿鲁浑之子合赞夺取汗位 。合赞为取得当地封建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信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 。他的即位和改变宗教信仰,都得到元成宗铁穆耳的承认 。合赞汗改信伊斯兰教,这一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伊利汗国开始了波斯化转型的进程。
在合赞汗之前,伊利汗国的蒙古统治者大多信仰佛教或萨满教,与当地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教存在着宗教差异。这种宗教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统治者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不利于伊利汗国的统治稳定。合赞汗改信伊斯兰教后,得到了当地封建主和穆斯林的广泛支持,他宣布废除 “可汗” 的称号,改称 “苏丹”,下令在伊儿汗国的钱币上铸上伊斯兰教经词 。这些举措使得伊利汗国在宗教文化上与当地社会更加融合,促进了波斯文化在汗国的传播和发展。
合赞汗即位后,大力进行社会改革。在政治上,他改变丞相把持朝政的局面,亲主政务,清除积弊;加强法制,限制诸王权贵横行 。通过这些措施,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减少了内部的政治纷争。
在经济上,他制定税率,废除高利贷,整治驿站,鼓励农桑,统一货币及度量衡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例如,他奖励垦荒,修复灌溉工程,减轻赋税,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还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铸造金银新币统一流通,新币铸有《古兰经》文和合赞名字,以大不里士的度量衡为全国的标准 ,这有利于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文化上,合赞汗奖励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在宫廷重用和庇护穆斯林学者 。由国库拨款在首都大不里士和各地修建清真寺及附属经文学校,并在首都创建了研究实用科学的学校和 1 座天文台,培养了大批学者和官员 。这些举措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伊利汗国的繁荣发展,使得伊利汗国成为了当时中东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合赞汗的支持下,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在伊利汗国开展学术研究和创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成果,如拉施特丁编纂的《史集》,这部著作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研究蒙古帝国和中亚、西亚地区的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随着伊利汗国的波斯化转型,其在文化、政治制度上与元朝的差异逐渐增大。在文化方面,伊利汗国逐渐接受和融入了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与元朝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体系渐行渐远。在政治制度上,伊利汗国虽然在名义上仍然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更加适应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与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到了 14 世纪,伊利汗国陷入了内乱和衰落。1335 年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迅速瓦解,权臣、统将各自拥立傀儡可汗,互相攻杀 。据有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的蒙古贵族哈散(札剌亦儿氏)于 1304 年自立为汗 。1358 年,其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于桃里寺,史称札剌亦儿朝,14 世纪末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伊利汗国的灭亡,标志着元朝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彻底消失,也意味着蒙古帝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
在成吉思汗的众多儿子中,长子术赤虽然身世存在争议,但他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1219 - 1224 年,蒙古第一次西征,灭了花剌子模,占领了中亚细亚、里海、黑海北岸,乌拉河、亦的勒河流域 。1224 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术赤得到了花剌子模海(咸海)、宽田吉思海(里海)以北的钦察旧地 ,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了术赤及其后裔的封地。
术赤去世后,他的次子拔都继承了领地。1236 - 1242 年,拔都率领一支十五万精兵组成的蒙古大军,开启了征服欧洲的历程,这便是著名的 “长子西征” 。蒙古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荡平了钦察部、斡罗斯公国、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城、乞瓦、孛烈儿(波兰)、佩斯城,最后到达匈牙利草原 。此次西征极大地拓展了术赤的领地范围。
1242 年,拔都在萨莱(今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定都,正式建立金帐汗国 。因其大部分营帐为金色,所以欧洲人称之为 “金帐汗国”,又因位于钦察草原,也称钦察汗国 。金帐汗国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 ,疆域辽阔,统治着众多的民族和部落。
金帐汗国在蒙古帝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蒙古帝国在西北方向的重要藩属。它不仅控制了东欧和中亚的大片土地,还掌控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对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蒙古帝国的体系中,金帐汗国承认蒙古大汗的宗主地位,与其他汗国共同构成了蒙古帝国的庞大版图。
在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后,他的后继者们继续统治和发展着这个庞大的汗国。别儿哥成为金帐汗国的主导者后,不仅自己改信伊斯兰教,还积极推动金帐汗国的贵族和百姓改宗伊斯兰 。这一宗教信仰的转变,对金帐汗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金帐汗国在文化上逐渐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相融合。
别儿哥十分重用他的侄孙那海,那海的权势渐渐超越了别儿哥的继承者们 。那海多次率军远征欧洲,在东欧地区拥有较高的威望,以至于欧洲人常将其称呼为沙皇,并且将那海视为金帐汗国西部的统治者 。
脱脱汗是金帐汗国的一位重要可汗,他是拔都汗的曾孙 。脱脱汗的父亲是金帐汗国的第五任统治者忙哥帖木儿 。在忙哥帖木儿去世后,汗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脱脱蒙哥 。后来,脱脱汗的堂兄弟兀剌不花夺得了金帐汗国的统治权,还试图削弱那海的势力,但最终还是被那海所暗杀 。在那海的支持下,脱脱汗登上了金帐汗国的宝座 。
脱脱汗登基后,起初只是那海的傀儡,那海时常干预金帐汗国的政务 。为了摆脱那海的控制,脱脱汗与那海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293 年,脱脱汗派兵攻打东欧,迫使那海在那里的盟友退位,这让那海十分不满 。1296 年,脱脱汗主动向那海发起进攻,但最终还是未能战胜那海的军队 。此后,脱脱汗向伊尔汗国求援,但遭到了拒绝 。经过两年的准备,1299 年,脱脱汗终于击败了那海,那海的首级被献给了脱脱汗 。脱脱汗虽然处死了杀死那海的士兵,认为这违背了蒙古人的传统,但他也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汗位,使拔都家族的汗位得以稳固 。
在脱脱汗统治期间,金帐汗国和元朝的关系开始缓和 。1302 年,脱脱汗派出 2 万大军远征,帮助元朝军队平定了海都之乱 。元成宗铁穆尔为表感谢,册封脱脱汗为肃宁王 。此后,金帐汗国与元朝的使臣往来和商业交往都有所恢复 。金帐汗国与元朝的关系缓和,不仅有利于双方的政治稳定,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更加繁荣,金帐汗国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通过与元朝的贸易,获得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同时也将自己的皮毛、马匹等特产远销中国。
脱脱汗之后,金帐汗国在月即别等汗的统治下,继续发展。月即别汗进一步加强了汗权,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汗国的传播和发展 。他还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使得金帐汗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在月即别汗统治时期,金帐汗国的都城萨莱成为了东欧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学者。萨莱城规模宏大,城内建筑精美,有宫殿、清真寺、市场等各种建筑。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来自印度的香料,来自欧洲的呢绒、葡萄酒等。学者们在这里交流学术,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帐汗国逐渐走向分裂,其中克里米亚汗国是金帐汗国衍生出的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1430 年,哈吉 - 格莱在当地突厥鞑靼封建主的支持下,脱离金帐汗国,建立了独立的克里米亚汗国,定都巴赫奇萨赖 。
克里米亚汗国建立后,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其中奴隶贸易成为了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从 16 世纪到 18 世纪,克里米亚汗国对东欧地区进行了频繁的劫掠,抓捕大量的斯拉夫人作为奴隶 。据估算,1468 年至 1694 年间,克里米亚在对邻近地区的袭击中俘虏了约 100 万 - 200 万奴隶 。这些奴隶被称为 “白奴”,在当时的奴隶市场上价格不菲。普通成年奴隶在 17 世纪中期,价格大约是 30 - 60 金币,相当于 60 - 120 只羊 。
克里米亚汗国的奴隶贸易有着成熟的运作体系。其主要的奴隶来源地是东欧的波兰 - 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 。鞑靼人通过劫掠村庄、袭击商队等方式抓捕奴隶,然后将他们集中起来,运往奴隶市场。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曾经是 13 世纪到 15 世纪的白人奴隶中心,是当时东欧最兴旺的奴隶贸易港口之一 。热那亚人曾将其作为贸易基地,从蒙古人手中购买斯拉夫、高加索和突厥奴隶,然后输送到西亚或埃及,高价出售给马穆鲁克王朝的各级领主 。后来,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这一地区,奴隶贸易依然繁荣。奴隶被运往奥斯曼帝国的各个地区,有的成为了农田里的劳动力,有的成为了贵族家中的仆人,还有的被训练成士兵。
奴隶贸易对克里米亚汗国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奴隶贸易为汗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汗国经济的发展 。汗国通过出售奴隶,获得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这些财富被用于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也用于建设城市和宫殿。在政治上,奴隶贸易加强了汗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汗国通过控制奴隶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提高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奴隶贸易也使得汗国的统治阶层更加富有和强大,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然而,奴隶贸易也给东欧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量的人口被掳掠,导致当地人口锐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许多家庭因此破裂,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奴隶贸易也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东欧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随着奴隶贸易的发展,克里米亚汗国在经济上逐渐独立,这也促使其在文化和政治上与元朝渐行渐远 。在文化上,克里米亚汗国受到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与元朝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差异越来越大 。汗国的统治者和民众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与元朝不同。在政治上,克里米亚汗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利益,与元朝的联系越来越少 。它开始与周边的国家和势力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如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与克里米亚汗国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利益诉求,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互支持。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了奥斯曼帝国在东欧的重要盟友,共同对抗其他国家和势力。
到了 18 世纪,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克里米亚汗国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俄罗斯帝国不断扩张,对克里米亚汗国的领土和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1774 年,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缔结《楚库克 - 凯那尔吉和约》,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 。但实际上,克里米亚汗国逐渐被俄罗斯帝国所控制 。1783 年,俄罗斯帝国违反了 1774 年的《小凯纳尔卡条约》,将克里米亚汗国并入其领土 ,金帐汗国的最后残余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元朝失去中亚控制权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察合台汗国的独立,到伊利汗国的波斯化转型,再到金帐汗国在奴隶贸易中走向独立发展,四大汗国的演变历程深刻地影响了元朝在中亚的统治地位。
元朝在面对四大汗国的独立倾向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应对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阻止中亚控制权的丧失。这一历史事件对元朝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元朝的政治版图和国际地位,也加速了蒙古帝国的分裂和衰落,使得欧亚大陆的政治力量重新洗牌 。
来源:不让叫木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