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道:内养元神,外合天地,跳出轮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05:30 3

摘要:夫吐纳者,吐故纳新,吐浊纳清,乃道家修真之要术,却鲜为人知其中玄妙。"武当山太和宫内,一位面容慈祥的老道长对着台下数十位前来求学的弟子如是说道。

"万法归宗,以静为本。"古籍有言,天下万法虽繁复多变,归根结底,皆以"静"为根本。

打坐,道家称"坐忘",儒家谓"静坐",佛门唤作"禅定",三教圣贤皆以此为修行根基。

古今多少修行者,日日端坐,心归一处,或除病延年,或明心见性,或成仙得道。

打坐如此简单之法,为何能有如此不凡之效?

同一种姿势,同样的调息,为何有人只得强身健体之效,有人却能直达天人合一之境?

打坐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天机玄理?

夫吐纳者,吐故纳新,吐浊纳清,乃道家修真之要术,却鲜为人知其中玄妙。"武当山太和宫内,一位面容慈祥的老道长对着台下数十位前来求学的弟子如是说道。

清晨的武当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太和宫大殿内烟火缭绕,檀香袅袅。老道长名为清虚道人,乃武当派第十三代掌门,道行高深,年过古稀却鹤发童颜,目光如电,身姿矫健。

"师父,《道德经》有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与吐纳之术有何关联?"一位年轻弟子恭敬地问道。

清虚道人闻言,目光如电,望向殿外苍茫云海,缓缓道来:"此言道出天机,乃千百年来道门秘不外传的修炼精要。玄牝之门,实则指人体内息出入之处,吐纳之术若得其门而入,便可通达天地之根,窥见长生之道。"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众弟子你看我,我看你,眼中满是求知若渴的光芒。

"可是师父,这吐纳之术究竟有何玄妙?为何能让人破解修行瓶颈,甚至延年益寿?"另一位弟子按捺不住心中好奇,上前一步问道。

清虚道人微微一笑,手抚长须:"欲知此中玄妙,须先明其源流。"

他缓缓起身,走到殿中央一幅巨大的《内景图》前,指着图上标注的经络穴位道:"吐纳之术,源自上古。相传黄帝时期,岐伯就曾著《素问·异法方宜论》,其中提及'呼吸精气,以固其真'。到了战国时期,庄子《刻意》篇中记载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更是明确提出了吐纳的概念。汉代时,道门集大成者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将吐纳之法与内丹术紧密结合,形成了系统的修炼体系。"

台下弟子听得目不转睛,有几位已经开始不自觉地调整呼吸,仿佛想要当场体验吐纳之妙。

清虚道人见状,轻轻摇头:"初学者贸然模仿,反而有害。吐纳之术如琴棋书画,需有名师指点,循序渐进,否则极易走火入魔。"

这时,一位面容清秀的青年弟子名叫玄明,俗家姓张,乃是山下富商之子,因厌倦尘世纷扰,三年前拜入太和宫,成为清虚道人的亲传弟子。他恭敬地上前一步:"师父,弟子已修行三载,却始终不得要领,每当打坐吐纳时,不是昏沉欲睡,就是杂念丛生,请师父指点迷津。"

清虚道人看着这位弟子,眼中透出慈爱之色:"玄明,你可曾听说过'赶鸭子上架'这句俗语?"

玄明一愣,不明所以:"弟子不解师父何意。"

清虚道人笑道:"强行赶鸭子上架,鸭子不仅上不去,反而会受伤。修行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抱朴子·地真》中有言:'凡学道,欲得不死,必先学不争。得一分,守之十年,乃进一分。'你修行三载,已是难得,何必着急?"

说罢,他示意玄明盘坐于自己面前的蒲团上:"现在,我教你基本的吐纳之法。"

玄明恭敬地依言盘坐,双手自然放在膝上。

清虚道人轻声指导:"先调整坐姿,脊柱如同一根玉柱,挺直但不僵硬;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牵引向上;两肩自然下垂,不可耸起;下巴微微内收,舌抵上腭;双目微阖,视线内敛。"

玄明按照师父的指导调整姿势,本来紧绷的身体渐渐放松下来。

"好,现在开始调息。"清虚道人继续道,"呼吸要缓、匀、细、长。吸气时,气从鼻入,微微吸至胸腹;呼气时,气从口出,缓缓吐尽。初学者可以数息,吸气数'一',呼气数'二',如此至'十',再从'一'开始。"

玄明闭目开始练习,却发现呼吸很快变得急促,数到"四"就忘了数到哪里。

清虚道人看出他的窘境,语气柔和:"心浮气躁,正是现代人的通病。古人云:'气定神闲,气乱神散'。调息如同驯马,急不得,慢慢来。"

他拿起身旁的茶杯,举到玄明面前:"你看这杯茶,若是急急忙忙端起,茶水必定晃动,甚至溢出;若是稳稳当当拿起,茶面自然平静。吐纳也是如此,讲究的是静心守一。"

玄明若有所悟,再次闭目尝试,这次呼吸变得平稳了许多。

清虚道人满意地点点头,又对众弟子讲解道:"《云笈七签》中记载,吐纳之法有九种:一曰胎息,二曰闭气,三曰内呼吸,四曰调息,五曰数息,六曰守一,七曰咽气,八曰服气,九曰行气。此九法层层递进,不可跳跃。"

玄明忍不住问道:"师父,这九种方法中,何者最为重要?"

清虚道人思索片刻:"若论根本,当属胎息。《黄庭经》有云:'守关握枢,念遗寿延。专气致柔,心意常闲,放除杂念,一向凝玄。'"

"何为胎息?"玄明好奇地问。

"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无呼无吸,自然吐纳。《太上养生胎息气经》中描述:'胎中之息,绵绵若存。'此为至高境界,非初学者所能及。"清虚道人回答。

另一位弟子问道:"师父,我常听说练习吐纳可以治病,是真的吗?"

清虚道人点头道:"《抱朴子·杂应》中记载:'行气周流,则百疾不生。'华佗《内照图》也说:'服气导引,能除百病。'古人将养生功法分为'导引'和'吐纳'两大类,导引侧重形体活动,吐纳侧重呼吸调节,二者相辅相成。适当的吐纳确实能调理气机,增强脏腑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清虚道人来到一名面色苍白的弟子面前,轻轻按了按他的手腕:"你脉象虚弱,气血不足,平日里可练习'逆腹式呼吸',有助于培元固本。"

"何为逆腹式呼吸?"那弟子恭敬地问。

"常人呼吸,吸气时胸腹鼓起,呼气时胸腹回落,此为顺呼吸。逆腹式则相反,吸气时胸腹内收,呼气时胸腹鼓起。《养性延命录》中称此法可'温养丹田,固守元气'。"清虚道人耐心解释。

众弟子听得入神,有人忍不住问道:"师父,修习吐纳多久能见效?"

清虚道人摇头一笑:"《灵剑子》有言:'修道三年,方知入门。'吐纳之术亦是如此。有人练习三个月就能感知气息流动,有人三年才略有所得,不可强求。"

他拿起身旁的一把古琴,轻抚琴弦:"习琴者须先调琴,琴不调则音不和。习吐纳者须先调身,身不调则气不顺。调身之法有三:一调形,端正姿势;二调息,匀缓呼吸;三调心,舍弃杂念。三者缺一不可。"

清虚道人弹了一段《广陵散》,琴音悠扬,宛如流水。众弟子听得如痴如醉,心神俱宁。

他止住琴音,问道:"诸位感觉如何?"

众弟子齐声回答:"心平气和,神清气爽。"

清虚道人微笑道:"这就是'乐以静心'的效果。古人修道,常以琴棋书画辅助修行。琴声可使人心神宁静,正好配合吐纳之术。"

一位年长的弟子上前问道:"师父,弟子久病体弱,听闻吐纳能治病延年,不知是否有特别适合病体的吐纳方法?"

清虚道人回答:"《太平经》中有'六字诀',专门用于调理脏腑。呼气发'嘘'音可疏肝解郁;发'呵'音可泻心火;发'呼'音可健脾和胃;发'呬'音可清肺润燥;发'吹'音可温肾壮阳;发'嘻'音可疏通三焦。你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那弟子连连点头,又问:"修习吐纳有什么禁忌吗?"

清虚道人神色严肃起来:"修行之道,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和不知节制。《养生论》中说:'急取暴得者,不成甚道。'凡修习吐纳,每日不宜过久,初学者以十五分钟为限。若感头晕目眩,胸闷气短,须立即停止。"

他又补充道:"饮食方面,修习前后一小时内不宜进食;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心情要平和,不可在情绪激动时练习。"

就在清虚道人讲解得兴起时,忽听殿外钟声三响,众弟子知道这是提示授课时间已过。大家恋恋不舍地准备离去,却见玄明猛然跪下,声音颤抖:"师父,弟子修行三年,始终无法突破瓶颈,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昨夜翻阅古籍,看到《太上老君内观经》中提到'得吐纳之真诀,可顿悟如醒'。弟子愚钝,不知何为真诀?"

清虚道人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面色突变,整个大殿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他双目紧盯玄明,沉声道:"你提及的'真诀',乃千年道门不传之秘,历代只有掌门亲传弟子才有资格知晓。此秘诀蕴含吐纳术的精髓所在,能让修行者一朝顿悟,如梦方醒,破除所有瓶颈阻碍!"

玄明双眼放光,全身微微颤抖,激动地问道:"求师父指点,这破解瓶颈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心不外驰,神不妄动,则内气自和。这“和气”,非呼吸之气,乃是生命本源的精微能量。

当此气充盈而不散,沉降归于下丹田,即“气归元海”,便如百川归海,找到了生命的根基。

寿无穷,不仅指年岁之长,更蕴含生命质量的提升,是精气神饱满、生机勃勃的状态。此中妙谛,在于以性摄气,以静养气,使生命能量回归其本然有序的状态,自然生机绵延。

来源:小也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