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返乡“新农人”化身“乡村CEO”,以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牵线一粒种,激活万亩田,制种经纪人带领农户玩转订单农业;从实验室到田间,天敌昆虫技术员专注打造“益虫兵团”守护绿色农田;“民宿+文旅”,民宿管家点亮更美好的乡村“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催生职业新图景,传统农耕与现代要素碰撞出创新火花,中国乡村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与现代交响的职业进化史。
返乡“新农人”化身“乡村CEO”,以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牵线一粒种,激活万亩田,制种经纪人带领农户玩转订单农业;从实验室到田间,天敌昆虫技术员专注打造“益虫兵团”守护绿色农田;“民宿+文旅”,民宿管家点亮更美好的乡村“诗和远方”……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新职业未来发展正呈现新的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新职业如同毛细血管,将技术、资本、人才输向乡土,既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更构建起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生态,见证着中国乡村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迸发的转型之路。
民宿管家:点亮海岛乡村“诗和远方”
晚饭间隙,罗熙来仍要忙着下个项目的对接工作。张哲昊 摄
初夏,海岛平潭迎来最美的季节。5月3日10时许,记者驱车来到君山片区长坪顶村,只见半山腰间一座座石头小院错落有致,这里便是君山海峡宿集民宿。
沿着步道拾级而上,一间带露天泳池的庭院式咖啡厅首先撞入眼帘,远处巨大的白色风车田若隐若现。咖啡厅内,民宿店长兼管家罗熙来正在为客人调制一杯提神醒脑的美式咖啡,空气中弥漫着馥郁香气。
罗熙来今年29岁,来自四川成都。幽默风趣、声音洪亮……初见罗熙来,记者就被这位川蜀汉子的热情所感染。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个妥妥的“E人”(性格外向),把客人当家人是他的处事原则。
这座精品乡村民宿由国内头部民宿品牌既见行旅打造,采取整村文旅开发的模式,塑造高品质海岛休闲度假村。目前,一期已开发9栋石头厝独栋共12间房以及配套休闲设施。
包括罗熙来在内,民宿一共有3名全职管家,还有若干工作人员。恰逢“五一”假期,民宿开启试营业,首批开放“内测”的8栋石头厝均被抢订一空,一拨拨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携家带口入住,罗熙来团队忙得不可开交。一天观察下来,记者发现民宿管家几乎是全天候待命,工作内容多、节奏快,且十分讲究细节与美学。
中午时分,来自厦门的陈先生一行驱车而来入住民宿,奔赴一场海岛假日之旅。“您好,这边请,还有什么需要请随时跟我说。”罗熙来笑脸相迎,连忙上前帮忙提行李,为陈先生办理入住手续。
没一会儿,客人高女士来了,她这会儿打算去海边拍照打卡,想找个工作人员陪同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罗熙来热情地为她安排;刚送走高女士,罗熙来就前往位于山顶的露营地搭天幕、架烤炉、布置场地,为晚上的篝火晚会张罗;晚会过后,罗熙来又开车带着从上海来的杨先生一家出发“追蓝眼泪”……身为店长,罗熙来无疑是整个民宿里最忙的人,等到闲下来时,已接近次日凌晨。
“哪里拍日出日落最出片,哪家海鲜餐厅最地道,村子里有啥好玩的、好逛的,这些都得了然于心。”罗熙来掰着手指介绍起来,迎来送往、打理房间只是“入门级”的工作,内里的门道可深了。比如,客人若是想赶海,就要提前查好潮汐时间,规划好线路再带客人去。除此之外还要懂财务、会搞营销,堪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能文能武”的民宿管家,是伴随着民宿业发展而兴起的职业。根据人社部、文旅部联合颁布的《民宿管家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民宿管家被定义为“提供客户住宿、餐饮以及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与生活方式体验等定制化服务的人员”。
别看罗熙来年纪轻轻,但他已称得上是行家里手。2018年起,罗熙来在国内多地旅居,其间他很看好如火如荼的民宿业,便一头扎进民宿管家这个新兴行当中,还自学了导游、摄影、咖啡冲泡等技能,大到组织活动,小到拍照遛娃,都能一手包揽。去年10月,因向往慢节奏生活,罗熙来又将目光投向海岛平潭,并加入了君山海峡宿集项目。
5天试营业结束,罗熙来收到了不少正面反馈,最让他暖心的是老乡宋书芹留下的五星好评。“小罗的服务很贴心,他策划的赶海等活动也很贴合岛屿文化,让人真正放松身心,情绪价值拉满!”宋书芹点赞道。
有人说,民宿是拥抱“诗和远方”的重要载体,而民宿管家则是营造“诗和远方”的人。“平潭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这是客人选择下榻民宿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熙来表示,其实民宿管家的角色定位不局限于提供住宿相关服务,更要成为在地文化的传播者、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尽管来岚时间不长,但是罗熙来已将这座岛城“走透透”,对平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能侃侃而谈。谈及未来,罗熙来已画好“蓝图”,他还在规划一条徒步登山线路,将沿线的自然景观、渔村等资源串联成链,可供城市客群周末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乐享更美好的海岛“诗和远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制种经纪人:一粒种子背后的“操盘手”
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曾程
何火明(右)给农户分发秧苗。罗昱伦 曾程 摄
初夏时节,气温渐升。建宁县黄坊乡将上村的水田里,何火明正领着10余名农户弯腰插秧。放眼望去,一株株新插的秧苗为田地披上了一层绿纱。
“你看田里先前种好的、秧苗较高的,是用于水稻制种的父本,今天要插的是母本,间隔更密、高度更矮。”何火明不停比画着。按照农时,这批水稻能收两季,一季种子一季稻,收获更多。“带着农户制好种、卖好价,是我们制种经纪人的责任。”
制种业是建宁县的特色优势产业,由此也催生出当地特有的职业——制种经纪人,并建立起制种经纪人职业制度,总结形成了“公司+经纪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经纪人上连种业公司承接生产订单,下接当地农户组织制种生产,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每年生产之前,经纪人都会与种子企业签订委托合同,领取制种指标和亲本材料,再与下游农户进行沟通,根据不同土地类型,为他们下达指标,约定制种的品种、面积和质量。”何火明说。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为了保证种子数量和质量达到种业公司的收购标准,让农户“卖得出去”,制种经纪人还需亲力亲为,全程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农户有热情、有干劲,但技术不够,一开始连怎么把控距离插好秧都要手把手教。”何火明笑言,经纪人还得帮农户算好日子,错峰种植父、母本,并通过田间水肥管理,对秧苗的花期进行调节。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多年合作,农户的种植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少人也加入了这支“播撒希望”的队伍。
制种经纪人是个“又新又老”的职业:它是当地在全国首先探索培育出的特色行当,只此一份,目前,当地已累计培训制种经纪人389名,助力全县年产优质杂交稻种超3500万公斤;而它的雏形出现于1976年——建宁县派遣两批共111人前往海南学习制种技术,归来后一边尝试制种一边推广技术,被当地人称为“包头”。2013年,建宁县开始实行制种经纪人执业资格制度,经纪人须经统一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主要是与种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专业技术,形式依据入行新人的人数灵活调整。”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曾明星介绍,管委会还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农业现场会等方式,为经纪人提供多样化学习平台。
产业要发展,需要更新的不仅是技术。建宁县蓉丰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学仁对此深有感触。今年2月,建宁县制种经纪人协会和制种大户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制种经纪人协会会长。
肖学仁说,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吸引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归乡村,这让他看到了希望。“年轻人有活力、有热情,还有不少新点子,就是经验技术欠缺一些,而这正是我们这些老前辈所擅长的。不能光制水稻种,还要制制‘人才种’,把这份事业更好传承下去。”
在前辈的带动下,行业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80后”制种能手艾述蓉带领乡亲一起学技术,签订的制种订单面积达2万多亩,累计带动8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种二代”胡宏的团队配有20多名制种经纪人,管理制种稻田近2万亩,每年为6000多名农民提供制种技术指导……制种经纪人的脚步也已走向县外,辐射闽赣两省八地(市)发展制种70多万亩,助推泰宁、尤溪、宁化入选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建宁力量”。
“精细化是未来制种经纪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曾明星说,随着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向南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兴起,对制种经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我们将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为经纪人实时更新技术提供支持。同时,抓住年轻人返乡机遇,引导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队伍,助力制种产业迈上新台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天敌昆虫技术员:在方寸盒中培育“虫界杀手”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范鑫琳 周燕兰
技术员在田间投放蠋蝽。 周燕兰 摄
叶想青在查看实验室培养盒中的蠋蝽。(受访者供图)
“看!动了,动了!”在南平松溪县旧县乡下塅村闽台农业融合示范基地,天敌昆虫繁育基地负责人叶想青让记者顺着他的手指看向前方一棵柑橘树上的树叶。
几簇卷叶里,柑橘卷叶蛾幼虫正在啃食新梢。叶想青话音未落,只见叶背之上,一只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深褐色昆虫突然扑向卷叶——它正是不久前“入职”的“生物防治卫士”蠋蝽。
“蠋蝽的触角就像雷达,能捕捉到害虫的信息。”叶想青说,“它们会先藏好,瞅准时机后,猛然用口器刺入猎物,注射含分解酶的麻醉剂,将害虫内脏化成‘肉汁饮料’后,再慢慢吸食。”
“天敌昆虫技术员就像‘益虫指挥官’,利用昆虫间的捕食或寄生关系,繁育蠋蝽等益虫治理害虫。”叶想青说,他们日常的工作包括繁育益虫、监测虫情、指导农户科学放虫。自2015年国家推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这一职业逐渐成为绿色农业的关键力量。用益虫替代农药,既能降低土壤污染,避免农药误杀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还能通过益虫种群长效控害,减少人力和药剂成本,提高农产品安全性。
在繁育基地的蓝色层架上,整齐排列着许多透明塑料盒,每个盒子里都活跃着数只蠋蝽。盒中放着折叠成波浪形的A4废纸,“有点模仿野外叶片的意思,能让它们躲避同类攻击,自主调节光照”。为了找出纸张折叠的角度、形状、厚度等“最佳设计”,叶想青试验了一个多月。现在,坡度合适,褶皱形成的阴影区也成了蠋蝽躲避光照的天然“休息室”。既环保省钱,还提升了成活率。
说起2022年刚开始养蠋蝽时的情景,叶想青苦笑:“挺难伺候的,蠋蝽幼虫对环境挑剔得很,温度、湿度、光照、卫生等都有严格要求,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感染,导致整批虫‘团灭’。”
塑料盒中不断上演着“虫界生存战”,健壮的蠋蝽会捕食同伴,最后只留下最敏捷的“精英”。扩繁阶段,“分盆”工作也比较耗时耗力。他打趣道:“要是对这份工作没有热爱,干这些准觉得烦琐枯燥。”
投放前,需将整盒蠋蝽放在接近外界环境的地方“实习”。“蠋蝽不是每亩地都要放,要根据调查系数,科学布点。”他反复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要在零化学农药的前提下,通过蠋蝽将害虫密度控制在合理阈值,既保证作物品质,又减少农药残留。”
投放初期也曾困难重重。“第一年,部分区域投放效果欠佳,农户往往习惯补打农药,导致不少蠋蝽被毒死。后来我们挨家挨户培训,教大家错开化学防治期。”叶想青回忆道。
如今,之前投放的蠋蝽已在户外形成绿色防护群落。经3年巡查发现,越来越多农户认可了小家伙的“工作成效”,化学农药用得越来越少,无人机飞防成本也大幅降低。
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下旬起,松溪县按合理密度布点投放蠋蝽,其中,烟田释放约42850只,菜田、果园、茶园、林业等大农业领域释放约13700只,有效抑制了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滋生,基本实现田间后期无需用药防治,烟田平均防效高达82.2%,菜田87.2%,茶园71.8%。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乡村CEO”:技术赋能乡村经济的“掌舵人”
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陈阳阳
林珊及其团队全程参与指导农户种植羊肚菌。(受访者供图)
林珊在两岸城乡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分享主题演讲。 (受访者供图)
“今年我们农场的200亩水稻还没种就已经被预订了。”4月27日,记者跟随林珊来到仙游县钟山镇向山生态农场,她指着面前一片绿油油的油菜籽田介绍说,“这片油菜籽下个月收成后,田里将会种上水稻。”
今年30岁的林珊是钟山镇的一名“乡村CEO”,现任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发展研究部主任。去年她和丈夫流转了230亩闲置土地,建起了向山生态农场。农场结合研究院农业技术开展试验,进行生态种植并逐步将种植技术、经验等推广给农户。
“乡村CEO”即“农村职业经理人”。2019年,在人社部等部门正式向社会发布的新兴职业中,农村职业经理人赫然在列。农村职业经理人是兼具农业知识与现代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被称为“六边形战士”。他们利用其职业性和专业素养,将本地资源利用起来,丰富乡村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林珊一样的“90后”返乡创业,以创新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生态农场与普通农场有何不同?林珊表示,向山生态农场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生物农药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其中的“秘密武器”就藏在研究院旁一个个不起眼的塑料桶中。“这是酵素有机肥。”林珊顺势打开其中一个密封的塑料桶,随即一股发酵的果香扑鼻而来。在它的作用下,农场里的油菜籽相比以往颗粒更加饱满,单亩的密度更高。现在,酵素有机肥还运用到水稻、文旦柚等作物的种植。在钟山镇,使用酵素种植的水稻,还经受住了去年中秋后连下8天大雨的考验,安然无恙,农户损失甚少。
“我们农场今年出产的羊肚菌品质非常不错,精品率达到了30%。”林珊欣喜地与记者分享。记者了解到,2019年福建省才攻克羊肚菌北菌南种的技术难题。羊肚菌经济价值高,但对于种植环境及种植技术要求严苛。
去年农场主章盛柳看中了羊肚菌的高收益,便引进种植。但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导致“全菌覆没”,为此他找到林珊寻求帮助。林珊及其团队为他制定了一套羊肚菌种植管理方案,全程跟踪指导生产、种植与销售。“今年羊肚菌产量预计比去年高2倍多,精品菌比去年高3倍以上。”章盛柳喜笑颜开。
今年羊肚菌成熟后,林珊与当地的“三农”网红深度合作,通过直播带货,羊肚菌销售一空,还未种下的200亩水稻也早早被预订了。尝到甜头后,林珊发起了“仙游之光”、“三农”达人孵化计划,该计划全程免费,提供7天的线下学习以及1年的倾情指导,吸引了包括农户、返乡留学生等众多报名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深感乡镇对人才的求贤若渴,林珊发起了“需求+”三下乡行动,对接乡镇需求,链接高校人才资源,实现高校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去年寒暑假里,共对接7所省内外高校,组织23支队伍198名大学生前往仙游县6个乡镇14个村庄5个农场开展了为期10~15天的驻村助村活动,为当地带来60多万元的创收。
“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参与家乡建设真的很幸运。”林珊感慨道。2024年以来,仙游县出台百个“乡村CEO”培养计划,启动百个“乡村CEO”培育三年行动,聚力打造一支立足乡情、博采众长的乡村振兴运营团队。目前,已完成第一期培训,共培训来自9个乡镇的57名学员。未来,像林珊这样的“乡村CEO”会越来越多。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