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焦虑别慌!这三种聪明思维让你破局突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09:37 3

摘要:最近刷社交平台,总看到年轻人在吐槽“卷不动了”:考公岗位竞争比破千,奶茶店一条街开了20家,连小区楼下的早餐铺都要比谁家豆浆更浓……内卷像团迷雾,让人喘不过气。但你发现没?总有人能在人挤人的赛道里“杀”出一条新路——他们不是靠蛮力硬卷,而是用对了思维。

最近刷社交平台,总看到年轻人在吐槽“卷不动了”:考公岗位竞争比破千,奶茶店一条街开了20家,连小区楼下的早餐铺都要比谁家豆浆更浓……内卷像团迷雾,让人喘不过气。但你发现没?总有人能在人挤人的赛道里“杀”出一条新路——他们不是靠蛮力硬卷,而是用对了思维。

去年和朋友去云南旅游,在大理古城遇到件有意思的事:主街两边全是卖扎染围巾的小店,价格从50到200不等,游客挑得眼花缭乱。

但转角一家“扎染体验工坊”却门庭若市——388元能自己设计图案、动手染色,还送定制相框。老板说,“大家都在卖成品,我就教人做成品,结果反而成了网红打卡点”。

这就是典型的“卖水思维”。19世纪美国淘金热时,真正赚大钱的不是挖到金子的人,而是卖水、卖铲子、开旅馆的商人。当一个行业涌入太多人,直接参与竞争的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但“人”本身就是刚需——他们要吃饭、要工具、要体验、要解决问题。

就像现在年轻人爱露营,有人挤破头开营地,有人却盯上了“露营装备租赁”:帐篷、卡式炉、折叠桌,一套租一天150元,比买新的划算;还有人做“露营跟拍”,用手机拍出ins风大片,单小时收费200元。这些生意的共同点是:不直接参与“露营”这个赛道的竞争,而是服务赛道里的人。

老家种苹果的亲戚去年遇到件糟心事:一场冰雹砸落半树青果,又小又酸根本卖不出去。

他正蹲在果园叹气,媳妇却翻出压箱底的玻璃罐——把青苹果切片、撒糖、密封,三个月后竟腌出了酸甜脆爽的果脯,在朋友圈一吆喝,两天卖空200罐。

这让我想起董宇辉讲过的故事:老家苹果被风吹落,奶奶做成苹果醋,反而成了那年家里的“创收主力”。所谓“酸苹果思维”,本质是打破“非好即坏”的线性认知,用系统思维重新定义价值。

唐朝长安城有个叫罗会的人,专门收集城里的粪便。

别人觉得脏臭的东西,他却看成“宝贝”——清理粪便能拿官府补贴,运到农村当肥料能卖钱,时间久了竟成了富豪。

放到现在,这种思维更常见:旧衣服回收做成环保袋,奶茶店的珍珠渣子发酵成有机肥,甚至倒闭店铺的二手设备,低价收来翻新后卖给创业新手……

关键不是东西本身有没有用,而是你能不能跳出“常规用途”的限制。就像有人吐槽“现在实体店太难做”,但有人却在倒闭潮里开起“店铺改造工作室”:帮新店主设计装修、优化动线,甚至把倒闭店铺的老顾客转化成新客,反而成了行业里的“香饽饽”。

前阵子刷到个视频:杭州四季青市场的服装摊主王姐,别人忙着“清仓甩卖”时,她每天早起1小时学服装搭配;别人在直播间喊“家人们冲”,她却对着镜头讲“梨形身材怎么选裤子”。三年后,她的账号粉丝破百万,线下店成了“穿搭教学基地”,利润是普通摊主的5倍。

这就是长期思维的力量。

苹果的A系列芯片研发从2008年开始,直到2013年搭载A7芯片的iPhone 5s才引发行业震动——7年蛰伏,换来的是技术护城河。

普通人可能没这么长的研发周期,但每天多学1小时、多研究1个客户需求、多优化1个服务细节,时间会把这些“小坚持”变成“大优势”。

我认识个在博物馆当保安的小哥,别人值班时刷手机,他却用业余时间学文物解说。

现在他成了馆里的“明星讲解员”,周末接私人导览单,收入是工资的3倍;还有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别人追热点写爆款,她坚持写“行业深度分析”,三年后成了领域内的“专家型博主”,接到的品牌合作都是“非她不可”。

有人说,内卷是“大家都在走同一条路,路越走越窄”。但真正聪明的人,早就跳出了“比谁更努力”的陷阱——他们用卖水思维找新需求,用酸苹果思维挖新价值,用长期思维建护城河。

就像参考资料里提到的“双轨策略”:80%的精力守好现有优势,20%的精力试新方向;也像“系统思维”强调的“从现象到本质”:看到人挤人时,别急着冲进去,先想想“这些人需要什么”。

下次再觉得“卷不动”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和别人抢同一块蛋糕,还是在给抢蛋糕的人递叉子?我眼里的“废物”,有没有可能变成别人的“宝贝”?今天的小坚持,能不能变成明天的“独家优势”?

内卷从来不是终点,它更像面镜子——照出的是“不愿改变”的惰性,也照见了“思维升级”的可能。当你学会用这三种思维看世界,或许会发现:所谓“内卷”,不过是“破局”的前奏。

来源:爱看不看要你好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