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流淌到一个叫兰州的盆地后,不再波涛汹涌,却像一条流动着的长湖,舒缓平静的向东漫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白塔山下,在中山铁桥旁,伴着“哗哗”的河水声,一种叫“兰州民谣”的歌声,飘荡在黄河两岸。那低沉厚重,充满沧桑,如天籁般的声音,沁人心脾,令
黄河流淌出的兰州民谣
作者:李智学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流淌到一个叫兰州的盆地后,不再波涛汹涌,却像一条流动着的长湖,舒缓平静的向东漫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白塔山下,在中山铁桥旁,伴着“哗哗”的河水声,一种叫“兰州民谣”的歌声,飘荡在黄河两岸。那低沉厚重,充满沧桑,如天籁般的声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这种民谣就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的流淌,从开始的铁桥下,一直流淌到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流淌到了兰州大街小巷的酒馆里。
在甲辰龙年的春天,一支叫“声场实验室”的民谣乐队,在黄河岸边开启了大合唱路演,那美妙的歌声打动了兰州市民和游人的激情,于是他们立即加入到乐队之中,形成了万人参与的“黄河大合唱。”素不相识的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兰州,同唱一首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保卫黄河》《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高亢豪迈的歌声划破夜空,在黄河上空飘荡,在人们的内心里流淌。
一
产生、扎根、流传在西北的一种叫“花儿”的民歌,是兰州民谣形成的音乐基础。在甘肃、青海、宁夏,漫“花儿”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文化生活。在田间地头,在乡间小路,在建筑工地,一曲曲“花儿”随风飘荡。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等时节,各地都要举行“花儿”会。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歌手们放开歌喉,引吭高歌,歌声越过高山,越过平原,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奔腾不息地回荡着。那时而高亢豪迈、欢快直白,时而缱绻悱恻、如泣如诉的唱法,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是对男女爱情的直抒胸臆。
正如“花儿”中所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者由不得自家/刀刀儿拿来头割哈/不死者就这么个唱法。”兰州作为甘、青、宁“花儿”的中心地带,“花儿”这朵百花园里的奇葩,必将对这里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自临夏州的回族兄弟姐妹在《白牡丹令》中唱到:“白牡丹呀白了者耀呀人嘞/妹子个白牡丹呀/红牡丹呀就红呀了者/想我的花儿破呀了/阿妹的那个身旁者/有呀人嘞/妹子个白牡丹呀/没人时我陪呀你者/想我的花儿破呀了……”这些“花儿”不但在工地上唱,下工后在滨河路上唱,在黄河两岸的各个公园里唱。再后来,有的老板开起了唱“花儿”的茶园子,好家们一边喝茶一边欣赏“花儿”,不时还唱上一段。
“花儿”在兰州的传播,给了兰州人另一种音乐体验。那种即兴、独唱、男女对唱、乡土气息浓厚的独特唱法,给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一种深刻的启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低苦艾乐队、野孩子乐队等一批兰州本土年轻音乐人在吉他、贝斯、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尝试类似摇滚的形式,夹杂兰州方言,自编自演,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放声呐喊的唱法,已经有了兰州民谣音乐的雏形。
“黄河水不停的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远方的亲人啊/听我唱一支黄河谣/日头总是不懈的走/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月亮照在铁桥上/我就对着黄河唱/耶咿呀咿耶呀咿耶吆/我就对着黄河唱……”野孩子乐队演唱的《黄河谣》,在本地和外地兰州人以及更广的人群中引起了共鸣。
二
兰州是一个有汉、回、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等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与各种民歌元素都很近。大多数少数民族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各民族的歌唱艺术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拓宽了兰州音乐创作的思路。
兰州又是一个移民城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支援大西北,支援设在兰州的“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三线”建设,祖国各地的人们来到兰州,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地方曲目,丰富了兰州的音乐艺术。
知青歌曲的出现,对兰州民谣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一首知青歌中唱到:“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会唱歌、会唱歌、会唱歌/一支歌、一支深情地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知青的歌大都采用低沉、苍凉、深情的唱法,内容以诉说劳动的艰辛和展望前途命运以及思念家乡为主。
1969年10月,一首由南京知青任毅作词作曲的《南京知青之歌》,在下放到农村和边疆的知青中迅速传唱开来:“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上云霄,横断了长江/威武的中山盘踞在我的家乡……”这支传遍祖国各地的歌曲,也迅速传到了大西北,传到了在陇东高原,白龙江畔,甘南草原和祁连山下插队的兰州知青之中。兰州知青在传唱的同时,用同样的曲谱,略加改动歌词,模仿成《兰州知青之歌》:“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黄河两岸是可爱的兰州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铁桥/直上云霄,横跨了黄河/雄伟的皋兰山矗立在我的家乡/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的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啊兰州,我可爱的家乡。”
知青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在传唱自己编的歌曲外,也听到了乡野那些诙谐幽默的小调:如“一个尕老汉来嘛吆吆/七十七来嘛吆吆/再加上四岁叶子儿青/老汉八十一来嘛吆吆/三十辆的白银着吆吆/我们买大马来嘛吆吆/怎么样的骑来嘛叶子儿青/老汉怎么样的跑来嘛吆吆……”又如“尕妹妹的门上浪三浪/心跳的慌呀/想着我的尕妹妹的好模样呀/妹妹,山丹红花开呀!”
改革开放后,知青们回城了,他们在灯火辉煌的都市,又唱起当年传唱的歌曲,那些发自内心的声音,还有那十里八乡的民谣,勾起了他们对蹉跎岁月的回忆和对农村大伯大妈以及黄土地的思念。
多民族音乐的相互渗透和移民城市的兼容互鉴以及知青音乐的影响,催生出兰州音乐人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一种既有传统特色、又独具兰州个性的音乐——后来的兰州民谣。
三
产生在黄河岸边的兰州民谣是黄河水浇灌出的音乐。她的每一节音符里都能听出黄河水流淌的声音。1995年成立的野孩子乐队,主唱张佺和他的伙伴们沿着黄河采风,采集了青海、甘肃、宁夏各地的“花儿”,在学习中分析比较,吸收符合他们特色的唱法。他们还采集了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山西的民歌。这些优秀的民歌构成了黄河流域民歌传统的基调。“一条河流淌一千年或一千里,你无法想象出它的变化,但有人就能摸清它的脉。”至于怎么把这些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传统民歌和现代音乐很好的结合起来,野孩子乐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他们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创作出一首叫《黄河谣》的民歌,用这部作品证明了他们的地位。“……想起那个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离开了兰州/月亮藏在门背后/我一个人慢慢走/多少次睡梦里回到了家,回到了兰州/喝上一口黄河水,唱上一支黄河谣/那一年下雪的时候/走出了家,走出了兰州/两脚埋在雪里头/我是要往哪里走/杭州的西湖真美/美得就像天堂的眼泪/美得叫人心儿醉/美不过黄河水/耶咿呀咿耶呀咿耶吆/美不过黄河水/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想起路边槐花香/想起我的好姑娘/黄河水不停地流。”他们每次演唱《黄河谣》这首歌的时候,现场有很多人一边流泪,一边跟着低吟,歌声在夜空里回旋,在河水中流淌。
民谣歌手张尕怂
黄河出兰州后向北流去,在流经白银市靖远县时,邂逅了一位叫张尕怂的民谣歌手。他自幼喜欢诙谐幽默的民间小调,经常跟着大人哼唱。后来,他对甘肃各地的民歌都有所涉猎。什么岷洮“花儿”,河湟“白牡丹令”,武威和临夏“贤孝”,都是他学习和借鉴的养分。这位在靖远黄河岸边长大的含着笑容的憨厚小伙,唱出了另一种兰州民谣。“春天来了/把你的手拉上/兰州的商场逛一逛/给你买衣裳/新衣裳穿上/新包包拎上/电影院里浪一趟/牛肉面吃上/夏天来了/石榴花儿开了/公园里浪一浪/我们去照相/黑墨镜戴上/红嘴唇画上/花裙子穿上/头发烫个大波浪/秋天来了/桂花十里香/皮夹克穿上/尕摩托骑上/你把哥哥的腰抱上/我们浪新疆/冬天来了/红裹托穿上/雪花落在你头上/我是你的大眼睛/你是我的小绵羊(白)安红,我想你!”风趣幽默的唱法,深受人们的喜爱。张尕怂在《没有黄河我活不下去》的演唱中,他力争使人们读懂兰州的分量。“黄河呀,我呀的个家/没有它我也活不下/一辈子的爱着它/别让我的心里像针扎/天上的云彩嘛陪着它/月月夜夜把它牵挂。”张尕怂在唱兰州民谣的基础上,以西北民间音乐为根基,先后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谣歌曲,他把充满西北浓郁特色和乡愁记忆的民谣,唱到了央视,唱上了春晚,唱到了亿万人的心中。
四
兰州,这座东望长安,西接祁连,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位居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母亲河唯一流过的两山夹一河的省会城市,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流互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给了民谣艺术独有的滋养沃土,催生出了粗犷而豪迈,沉重苍凉而又生机勃勃,独具特色的兰州民谣,被人们称为民谣音乐的西雅图。近年来,兰州民谣乐队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个,吸引了外地不少热爱民谣音乐的人参与其中。兰州民谣也走出了兰州,就像黄河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向东滚滚流去。
低苦艾乐队
人们之所以喜欢兰州民谣,是因为它通过讲述兰州的历史和文化展示兰州的魅力,反映兰州人民的生活状态,特别关注具有烟火气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既有城市记忆又有乡愁气息,既留念往昔岁月又感叹美好生活的表达,还有那低沉而苍凉,悠远而又现代的唱腔,都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以刘堃为主创主唱的低苦艾乐队,在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熏陶下,在兰州多元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兼具包容奔放、深情细腻、热烈豁达、温柔洒脱的创作风格。如《兰州,兰州》通过那浅唱低吟的曲调,缓缓流淌出乡愁与回忆,激起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你走的时候没有带走美猴王的画像/说要把你留在花果山之上/行囊里只有空空的酒杯和游戏机/门外金沙般的阳光撒了一地/再不见俯仰的少年格子衬衫一角扬起/从此寂寞了的白塔后山今夜悄悄落雨/为东去的黄河水打上了刹那的涟漪/千里之外高楼上的你彻夜未眠/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柔的醉酒/兰州-——淌不完的水向东流/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这首对故乡回忆和思念的民谣,成为兰州乃至更广泛地区文化情感的组成部分,掀起了当代青年由漂泊生活回归精神家园的浪潮。低苦艾乐队先后获得华语传媒最佳乐队和中国最佳民谣摇滚乐队,2013年至今在国内外巡演。
小金先生乐队
在兰州,听民谣音乐已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在白天的公园里,在夜晚的酒吧里,活跃着不少三五人组成的大小乐队,给城市的生活增添了新的风采。在黄河兰州段,更是民谣音乐的集散地。当游人乘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一边漂流一边欣赏两岸风光后,坐在岸边茶摊上,喝着香甜的三炮台,看着潋滟的水波,在微风的吹拂下,等待着夜晚的到来。有支叫小金先生的乐队在《你好,兰州》中唱到:“中山桥很长/没有思念长/滨河路上唱歌的人/他在哪儿呢/年少时的啤酒摊/是谁宿醉的早上/醒不了的黄河边/只有你和月亮/酒泉路飘/槐花儿香/银滩桥下看夕阳/正宁路上浪两趟/马爷醪糟的味道还是一样难忘/你好,兰州/唱你的歌谣/那座桥下那条河/流淌在心上/那一碗牛肉面/它伴在我身旁/在夏天的晚上/星星落在兰山/那时我们牵手/看繁星璀璨/转眼间好多年/一切都在变/你早已成了家/那朵花,未曾改变/……每条路上的四季/都没能遗忘/你好,兰州/画你的模样/让我的思绪/随风去飘散。”
随着晚霞的西落,人们已经陆续向中山桥下的近水广场走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花灯初上,映照在白塔山周围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上,公园里层林尽染,中山桥上灯光璀璨,观赏夜景的游船来回穿梭,五颜六色的光芒倒映在平坦宽阔的黄河上,河水流光溢彩。在这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声场实验室”开启了大合唱路演,兰州市民和游客在黄河文化如此浓郁的独特环境里,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声伴着和煦的晚风回荡在夜空,在滔滔河水中流淌。动人的歌声生动呈现了黄河儿女美好的生活,时尚的潮流感和动人的烟火气在这里完美结合。在乐队的引领下,随着音乐的节奏,素不相识的数万人挥舞着手机灯光和荧光棒,“黄河大合唱”再次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声回荡在夜空,动人心魄,响彻云霄。
李智学,男,汉族,1956年4月生于甘肃静宁。1974年12月入伍,2000年9月转业。退休前在部队和地方主要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