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反弹,中成药能否预防?医生:建议家庭常备这6类中成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10:58 2

摘要:每年换季,感冒咳嗽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最近,“熟悉的病毒”又悄悄卷土重来——新冠感染出现反弹趋势,朋友圈里“阳了”的人一波接一波。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每年换季,感冒咳嗽的声音此起彼伏;可最近,“熟悉的病毒”又悄悄卷土重来——新冠感染出现反弹趋势,朋友圈里“阳了”的人一波接一波。

问题来了,面对病毒的再次冲击,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中成药真的能起到预防作用吗?

病毒就像一个“学霸”,总在不断变异、进化。有专家指出,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播力依旧不容小觑,尤其是XBB变异株,在国内已逐渐成为优势毒株。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12月发布的监测数据,XBB系列变异株在新冠阳性样本中占比超过85%,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

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5年初也提示,虽然大多数人群已有基础免疫,但病毒反复流行可能成为常态,尤其在冬春季节、人员密集的环境中,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这就像是“猫抓老鼠”的游戏,病毒藏得越来越深,人类必须反应得更快。可问题是,疫苗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自身的防护力?

在近年来的抗疫实践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明确指出,中医药参与新冠防治全流程,涵盖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

在实际临床中,许多中成药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康复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少人可能疑问:“中成药能预防新冠吗?”这里需要澄清,中成药并不是“护身符”,不能直接把病毒拒之门外,但它们可以从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改善体质等方面发挥作用。

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正是中医的独特优势。

就像家里常备的酱油、醋,平时可能不起眼,但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场。中成药不是“救命稻草”,但却是“健康护栏”。

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和中医药专家的建议,以下6类中成药因其在“增强体质、祛湿防疫、调理脾肺”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家庭适量常备。不过需要特别提醒,选用中成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滥用。

第一类:扶正固本类中成药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就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适用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通过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等方式,提升整体免疫力。

第二类:疏风解表类中成药

常用于感冒初起阶段,打喷嚏、流清鼻涕、轻微咽痛的时候,这类药物可以帮助身体“把风寒赶出去”,起到类似“排兵布阵”清除外敌的作用。

第三类: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能提示体内有“热毒”。这类药物从中医角度来看,能够“清热泻火”,帮助身体更快缓解炎症反应。

第四类:化痰止咳类中成药

病毒感染后常见的就是咳嗽、咳痰。这类中成药有助于“理气化痰”,让呼吸道更通畅,减少咳嗽带来的不适。

第五类:益肺润燥类中成药

对于长期处于空调房、空气干燥环境中的人群,以及咳嗽久不愈者,这类药物可滋养肺阴,缓解喉咙干痒、咳嗽频作的情况。

第六类:健脾化湿类中成药

中医认为“湿邪”易困脾胃,特别是南方潮湿地区的人群更易受到湿气影响,出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调理脾胃,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体质。

许多患者在“阳了”之后一两周症状基本消失,但也有不少人出现了“长新冠”症状,如持续乏力、记忆力减退、胸闷气短等。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国医师协会的研究指出,超过30%的感染者在康复后3个月内仍报告有一种以上的残余症状。

广东某三甲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在一次公开讲座中分享了一个真实病例: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三次感染新冠后出现顽固性咳嗽,持续三个月未缓解。经系统评估和调理,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说明,病毒虽然离开了身体,但留下的“尾巴”可能还在作祟。中医讲究“调理为本”,对于这类情况,中成药在调节肺功能、恢复元气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中成药虽好,但不能代替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是一座“堡垒”,药物只是“援军”,而日常的饮食、作息、情绪管理才是“守城的士兵”。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帮助身体恢复免疫力。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豆类等。

适度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有助于气血流通。

保持好心情: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情绪波动会影响五脏功能。保持乐观,是对抗病毒最好的“精神疫苗”。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健康观念的差距仍然存在。有人一感冒就急着打点滴,有人却靠“硬扛”。最好的防护不是等病来了才处理,而是提前做好准备。

根据《2024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7.5%,说明还有超过七成的人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这不是一个小数字,意味着我们在“健康教育”这条路上仍任重而道远。

这时,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一种预防理念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关注身体的每一个微小信号,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责任。

很多人只有在生病时才关注健康,就像只有下雨时才想起撑伞。医生每天接触大量患者,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就早点注意了。”

健康是一种“前置投资”,越早重视,回报越大。新冠虽然没有当初那样“声势浩大”,但它的威胁依旧存在。正如一句老话说的:“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一实。”

中成药不是万能钥匙,但它们背后蕴含的中医“治未病”理念,是现代人亟需补上的一课。与其等病来时手忙脚乱,不如从现在开始,养成科学、主动、积极的健康管理习惯。

健康,不只是医生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通知[J].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2024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月报[R].中国疾控中心,2024.

[3]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4年)[R].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2025.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