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孟頫行书作品内容选自《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该词为元代白云法师撰写的佛理,赵孟頫以书法形式呈现,展现了其“赵体”行书的遒媚秀逸之风。
赵孟頫行书作品内容选自《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该词为元代白云法师撰写的佛理,赵孟頫以书法形式呈现,展现了其“赵体”行书的遒媚秀逸之风。
一、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1. 内容主题
该作品以佛教净土思想为核心,通过“西方极乐”与“娑婆苦难”的对比,传达对超脱轮回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恼的反思。词句兼具文学性与宗教哲思,展现了元代文人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倾向。
2. 书法风格
赵体精髓:赵孟頫以行书书写,笔法圆熟流畅,结体严谨中见灵动,体现了“赵体”遒媚秀逸的特点。其行书在继承晋唐法度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对禅意的理解,形成清丽洒脱的韵致。
诗书合一:元代文人追求诗、书、画的融通,此作以书法表现佛理诗词,是“诗书合一”的典型代表。赵孟頫通过笔墨的韵律感传递词中情感,如“西方好”部分的轻盈流畅与“娑婆苦”的顿挫凝重形成对比。
3. 版本与流传
现存版本:目前可见的版本多为拓本或摹本。例如,2024年公布的拓本和数字化字体库《汉标赵孟頫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收录802字,版权登记号冀作登字2023-L-00208021)。
真迹争议:赵孟頫真迹存世稀少,此作真迹下落未明,可能散佚或藏于私人手中。但历代摹本与拓本广泛流传,成为书法研习的重要范本。
4. 文化影响
该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也是研究元代佛教文化与文人思想的重要文献。赵孟頫通过书法将佛理通俗化,推动了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
二、作品欣赏
西方好。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 金地上。栏循绕重重。华雨飘飘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乐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 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闲玻璃。随处发光辉。
西方好。群鸟发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 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祴贮天花。十万去非赊。 诸佛土。随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只。神力不思议。 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锅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六贼
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 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前路更忽忽。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
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斋毁戒却无妨。只恐有阎王。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不觉年光随逝水。那堪白发换朱
颜。六趣任循环。 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色便追攀。荣辱片时间。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
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头。
(注:可见赵孟頫的作品并没收集完整,缺第一首。)
三、现存情况与相关资源拓本与字库:部分博物馆或私人藏家可能收藏拓本,而现代数字化字库为临摹与设计提供了便利。
研究价值:学者常结合赵孟頫其他作品(如《胆巴碑》《妙严寺记》)分析其书法演变,此作尤能体现其晚年“复古”与“自适”并重的书风。
来源:我愛歐體書法一点号